設置
書頁

第四百零三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但愿匈奴單于無暇顧及北方戰事,要是他和俄國人聯合起來,那便大事不好矣!”

  李廣畢竟是久經善戰的老將,他對戰爭的嗅覺,相當靈敏。而且從整個戰局來看,漢朝現在正處于一種危機重重的境遇。

  匈奴、鮮卑和烏桓等北方少數名族,他們所占的位置,如果連接起來,剛好可以將漢朝形成一個半包圍,如果再加上西羌和南越,就幾乎占了整個內陸地區。

  剩下的區域就只有漫長的海岸線了,而且海上現在也有了新朝,大漢不就處在一個大包圍之中嗎?

  好在周邊的少數名族,還不夠強大,目前還無法撼動大漢的根基,但這樣的形勢,是應該讓長安,讓劉徹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李廣老成持重,性格耿直,他現在是漢朝不可多得的大將軍,匈奴人對李廣聞風喪膽,戲稱他為“飛將軍”。

  李廣祖籍古成紀(甘肅靜寧縣),他的一生都在邊關大漠中度過,是真正的戎馬一生。

  他膽氣過人,在和敵軍對壘時,往往在離敵人很近的時候,才拉弓射殺對方。李廣對屬下解釋說,十丈之內射擊,才能確保箭無虛發。

  這樣的戰術如果沒有過人的膽識,沒有過硬的本領,何人敢去自取滅亡?

  民間還流傳著李廣“沒石飲羽”的故事,是他一次喝醉酒后,誤把白石當成了猛虎,而將羽箭射穿了大石,足見李廣的膽識和弩力。

  李廣三天后,便率領大軍回到了長安。

  劉徹在未央宮中為李廣舉行了簡單的慶功宴,因為形勢所迫,李廣又急忙隨太尉田蚡出發了。

  田蚡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現在只有硬著頭皮向前沖。

  “李將軍,你在大漠勇擊匈奴的壯舉,早已傳播了大江南北,令田蚡敬佩不已啊!”

  田蚡與李廣并駕齊驅,這是行軍途中特殊的禮遇,否則李廣絕不能和太尉并行的。

  “大人過獎了,李廣徒有虛名,不敢居半分功勞!”

  李廣拱手說道,他對田蚡也比較了解。

  田蚡善于投機鉆營、阿諛奉承,是典型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主。

  三十萬大軍要一起動起來,絕對是蔚為壯觀的景象,大漢這么多年來,還從沒有一次出動過如此龐大的軍隊。

  大軍過處,馬蹄得得、車輪滾滾、煙塵滿天,老百姓既感到振奮,又覺得恐慌。

  “漢朝又要和哪里打仗了?看這陣勢,又會是一場大戰啊!”

  情況確實如此,這是漢朝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三路大軍從不同方向出發,有接近五十萬的人數,戰馬和車載無數,一同動起來,整個大漢也會隨之顫動的。

  這樣的震波會傳的很遠,也會傳到遙遠的大海之上。北方四島好像已經感覺到了這股力量。

  徐祿、楚風和雷鵬正在商議軍事,他們對漢軍悄無聲息的表現,感到不解。

  “從上次漢軍撤離后,時間也過去了近半年了,漢軍難道偃旗息鼓了嗎?”

  楚風首先發出了疑問,他現在應該最了解漢軍的特點。

  “漢軍不會輕易認輸的,尤其年輕氣盛的漢武帝更不會認輸,他們肯定在做著各種準備。”

  “漢軍目前沒有足夠的戰船,也沒有強大的海軍,劉徹定然在加緊訓練著隊伍!”

  雷鵬也是了解漢朝的,也了解漢武帝劉徹的風格和脾性。

  徐祿靜靜地聽著兩位將軍的分析,他感到應該出動出擊,不能就這樣一直等下去。

  “兩位將軍,漢軍的情況我們一直不了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應該前去打探一番。”

  “如果漢朝確實沒有再次進攻的跡象,也好給皇上及時回復。”

  楚風和雷鵬覺得,徐祿的話也很有道理,新朝不能就這樣坐以待斃。

  最后三人商定,楚風留守北方四島,由徐祿和雷鵬乘坐大船,帶領兩千新軍前往漢朝海域。

  如此安排也是目前最合理的選擇,新軍做好了各項準備,于次日便出發了。

  現在共有四支隊伍在向著大漢集結,海上也有了動靜,漢朝似乎要迎來一場全面爆發的戰事了。

  此刻,遠在印度洋海域的徐福,也日夜在牽掛著北方的局勢,他很想知道徐祿的近況。

  告別了阿育王,徐福和黎明號大船開始進入波斯灣附近,波斯王國就在前方。

  和印度孔雀王國的交際,徐福還沒來得及花一枚新幣,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和阿育王之間,并沒有開始真正的貿易。

  雖然阿育王最后慷慨地給徐福和新朝,贈送了大量的物資,包括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還有許多銀質的器皿和新鮮的調味料。

  更值得一提的是,阿育王還送給了徐福一對孔雀,這將是兩朝友好交往的見證,也是活的信物。

  有來無往非禮也,徐福自然也要回贈阿育王。

  他將一對大白鶴也送給了印度人民,希望這些生靈可以繼續繁殖下去,將美好的聲音,永遠傳遞下去。

  除此之外,徐福也“花錢”了,他給阿育王留下了一百斤黃金和一千錢新幣,作為等價交換的條件。

  當然,雙方沒有嚴格按貿易價格來核算,這是一種完全建立在友情基礎上的“內部價格”。

  阿育王接到黃金的時候,表現的非常吃驚,他沒想到東方人出手會如此闊綽大方,居然可以創造出這般殷實的財富,新朝難道是“黃金之國”嗎?

  阿育王開始向往東方,向往新朝了,他向徐福提出了要去暢游一番的愿望,徐福也是欣然同意了。

  “皇上,波斯灣到了,我們該如何行事?”

  令狐風急忙向徐福稟告,魏新和徐明也湊到了徐福身邊。

  “這次我們不能冒然棄船登陸,先寫好一篇文書,請岸上的百姓將我們的意圖,傳遞給波斯王國。”

  “我們便在船上耐心等候,如果波斯國王可以接見大家,那再好不過了。”

  等待有時候是充滿希望的,有時也是注定充滿了危機和磨難的。

  遠在崇明島的關飛也在等待著,他在等待一種情感的回歸,那是他內心中永遠難以釋懷的心結。

  他等待的對象便是三丫,關飛對三丫的“心”居然還沒有死!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