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零九章 攻城略地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1/2)頁  魏五郎氣急,卻又無可奈何。

  西路軍并無統轄東路軍的權力,更何況魏五郎只是一個中校尉。

  他只是念著故舊之情,想勸一勸張行瑾,卻連門都進不去。

  只能長長嘆息一聲,領軍回羊苴咩城,向楊師厚稟告。

  楊師厚也是一臉惋惜,“鄯闡府為南詔東京,毀于一旦,張行瑾殘暴不仁,必有天譴。”

  失去洱海與滇池兩塊精華地區,南詔立國的根本也就不存在了。

  鄭昶不知所蹤。

  楊師厚駐軍羊苴咩城,張行瑾占領鄯闡城,楊崇本防守嶲州,以靜制動,雖然南詔殘余勢力還在掙扎,但亡國已經是必然。

  有眼光的蠻族、漢人大姓主動向羊苴咩城投誠。

  楊師厚占領以羊苴咩城之后,軍紀嚴明,嚴謹搶掠,公開處決了三十七名侵害百姓的協軍,宣教使組織百姓恢復生產,安撫當地漢家大姓,以南詔王室資財招撫流民,不論族屬,皆施粥救濟。

  即便當初隆舜父子掌權時,都沒這么溫和,一味窮兵黷武,跟大唐死磕。

  鄭昶篡位也沒改變,賦稅變本加厲,南詔早就民不聊生,逃入深山密林。

  楊師厚在宣教使的集體建議下,宣布凡投誠之民皆為大唐歸民,并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賦稅。

  軍事決策權全在楊師厚一人,但宣教使有參論政事的權力。

  土人漸漸歸心,咸稱楊師厚為“生父”。

  楊師厚趁機招募南詔壯士再立一營協軍,分銀槍效節都老卒為軍官,加強訓練。

  以黃全素令一千銀槍效節都五千協軍南下,弄棟北面是楊師厚,東面是張行瑾,早就惶惶不可終日,兩相對比,直接投了楊師厚。

  楊師厚以八千唐軍,破五萬南詔聯軍,唐軍的軍威打出去了,楊師厚的名聲傳蕩在南詔大地之上,只要銀槍效節都出現在哪里,哪里便直接投降。

  甚至三兩個斥候出現在城外,守軍一哄而散,城內的百姓無論蠻漢,都非常配合開城投降。

  唐軍秋毫無犯。

  山林里的逃民也紛紛回返故鄉,安心種地。

  仁德配以強悍武力,自然無往不勝。

  不過跟大唐一樣,南詔的節度們心思也不少,北面劍川節度,西面麗水節度,自持天高地遠,試圖割據,向羊苴咩城派出使者,聲言承認唐軍的統治,但唐軍也要承認他們的割據。

  無論何時何地,總有一些很傻很天真的人看不清形勢。

  沒有對等的武力,就不構成談判的基礎。

  當日的血嶺大戰,已經擊潰了他們的大部分兵力。

  整個南詔都成了熟透的果實等著唐軍去摘取。

  楊師厚命魏五郎領三千銀槍效節都四千土人協軍攻麗水節度,黃全素領兩千銀槍效節都三千協軍攻劍川節度。

  在險峻的地勢要人來守,守軍遙見唐軍旗號,不是逃跑就是投降。

  血嶺一戰,擊潰的不僅是他們的陣列,還有他們的意志。

  土人協軍比唐軍還積極,招降納叛,一路兵不血刃,推到劍川城、麗水城之下。

被打掉自信的兩藩鎮,唐軍連出手都免了,協軍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戰斗熱情比唐軍還高,這些人當時在血嶺大戰中一潰千里,現在搖身一變,個個英勇善戰。

  魏五郎黃全素只需要領著本部在后方督戰,協軍就把城攻了下來。

  一個月不到的時間,洱海西北兩面,悉數平定。

  從秦代開始,中土帝國便經營洱海、滇池地區。

  元封二年,漢武帝發巴蜀兵數萬人入滇,同年派大將郭昌、衛廣往擊洱海地區蠻族,后數年,復并昆明地。

  洱海與滇池一直在中土王朝的統治范圍之內。

  武德四年,大唐招撫洱海諸蠻部,武德七年,派巂州都督府長史韋仁壽領五百將士至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為牧宰。

  只因吐蕃帶來的強大壓力,大唐才停止經營洱海地區,轉為扶植南詔。

  因此南詔對大唐而言并非蠻荒異域,其統治基礎一直存在。

  諸族也并不排斥大唐。

  楊師厚橫掃洱海地區,不可避免的刺激到了興海軍。

  鄯闡城東南,還有銀生、通海二節度。

  張行瑾派部將慕容敞征伐,激起了兩地蠻漢百姓嚴重的抵觸,誓死不降。

  銀生城還向羊苴咩城派出使者,愿降楊師厚而不愿降張行瑾。

  楊師厚親引五千銀槍效節都趕赴銀生府,慕容敞為人穩重,不敢公然與楊師厚翻臉,只能退回去攻打通海。

  不過如此一來,興海軍與西路軍的矛盾徹底激化了。

  興海軍仿佛泄憤一般,再度屠了通海城。

  起初楊師厚還不怎么愿意搭理興海軍,但興海軍卻肆無忌憚的侵入銀生節度,搶掠、屠殺、縱火,還一度追殺百姓至銀生城下,楊師厚的怒火終于爆發了,命銀槍效節都截殺。

  別看興海軍在南詔兇名赫赫,但那也要看對誰,遇上銀槍效節都,興海軍瞬間被打回原形。

  殘暴與英勇是兩回事,否則當年秦宗權、孫儒就不會敗亡了。

  一千興海軍還打不過三百銀槍效節都,被殺了兩百人,俘虜四百七十三人,銀槍效節都只陣亡三人,傷十七人。

  楊師厚二話不說,皆斬之,人頭還掛在銀生與通海的邊界處。

  此舉無疑激怒了興海軍,七千興海軍怒氣沖沖便要來復仇。

  楊師厚先是以東路軍主將向嶲州楊崇本申斥張行瑾,然后領三千銀槍效節都迎戰七千興海軍。

  領軍主將名叫固論多仁,乃是跟隨陸論藏的嗢末人。

  在銀槍效節都面前,沒有任何軍隊能安之若素,固論多仁一見其氣勢,當場就慫了,不敢越境。

  他慫楊師厚不慫,趁其膽寒之際,吶喊鼓噪而進。

  興海軍一路行來,要么是對付手無寸鐵的百姓,要么對付羸弱的南詔軍,何曾見過這般氣勢恢宏的王者之師?

  弩箭激飛,銀槍突進,前陣瞬間被扎成了刺猬,固論多仁的人頭被武賁斬下,后陣一哄而散。

  勉強有幾個紅眼的興海軍,揮舞著彎刀悍不畏死沖上來,卻被銀槍挑到半空中。

  楊師厚得理不饒人,一路追殺至通海城,

  通海守將慕容敞在城墻上親自賠禮道歉,楊師厚這才打道回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