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07章:秦國背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107章:秦國背盟!

  學習使呂武感到快樂。

  其實,要是能夠穿越回小時候,多數人在面對學習方面,必然會用更認真的態度去對待。

  一切只因為等長大成人之后,才知道知識能改變命運并不是一句空話。

  學習禮儀對呂武來講是重中之重。

  隨著地位的提高,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禮儀規范。

  不懂禮儀在現代的代價不是那么大。

  春秋時期要是不懂禮儀,什么時候被拉出去砍頭了,還滿肚子的疑問和委屈,壓根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錯。

  因為禮儀缺失,明明能夠更進一步卻沒了,于春秋并不是個段子,會是一件無比真實的事情。

  教呂武禮儀的叫師賓,他來自周王室治下,就是專門依靠教導貴族禮儀吃飯的人。

  周王室已經沒落,有著大批的公卿,他們沒辦法再玩征戰這種高端的游戲,只能尋找一些有能力去玩的項目。

  征戰的確是一種極為高端的游戲。

  首先要有足夠的國力和人口,來支撐組建一支數量足夠的軍隊。

  再來就是耗費一定的資源,武裝并訓練這一支軍隊,使他們上了戰場不至于一觸即潰。

  以當前的時局來看,周王室那么多的公卿,他們連維持三軍部隊都困難,還是周制下五百輛戰車和一萬兩千五百名士兵的軍團,不是晉國五百輛戰車和三萬七千五百士兵的軍團。

  這個“三軍”指的是上、中、下,不是海、陸、空。

  古時候的將軍總會來上一句“三軍將士聽令”,其實就是周王室的三軍,后面成了一句習慣用詞。

  周王室還是那個周王室,就是直屬的貴族和屬民基本上都成了和平愛好者,導致三軍已經是空架子,拉到戰場連裝樣子都辦不到。

  呂武除了學習禮儀,需要跟著師兵學習武技。

  師是職業,兵是名,就是那位老師的稱呼。

  以前肯定不叫兵,應該是為了表達專業性,后面才改的。

  他來自智氏,只會教導呂武直至來年春暖花開的季節。

  其余的老師,專業方面也會有針對性,比如教畫畫、教字、教駕馭戰車等等,甚至還有教房中術這種老師。

  是不是缺了什么?

  沒錯,就是少了一個教音樂的老師。

  很符合當前時代的特性。

  音樂就不是誰能隨便聽,懂得鼓搗音律的就更少。

  貴族可以特別去找音樂老師,但音樂老師過于槍手,很難找到。

  師曠就是來老呂家做客,不是來當老師的。

  他一點教呂武音樂的想法都沒有,認為這樣會耽誤了呂武的本質。

  所謂的“本質”,就是好好帶兵,好好去殺人,就別學這么“雅”的技能了。

  等呂武的爵位到了上大夫再去專門學音樂還來得及,在此之前就不用刻意追求了。

  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的呂武,一段時間后訝異地發現,家臣向自己稟告的頻率在減少。

  他特地查了一下。

  有計劃表這種東西,什么時間做什么,完成了一個項目之后該干什么,跟著計劃表去做就行了。

  再來是,家臣認為學習更加重要,不是發生意料外的事情,不敢過多打擾。

  呂武對此很不滿意。

  身為一家之主,總是需要擁有絕對的掌控能力,別拿雞毛蒜皮的小事不當事,養成不匯報的習慣可咋整?

  要糾正家臣時,他發現了更值得納悶的事情。

  那些家臣也許覺得不稟告不好,他們卻是跑去向呂陽……,也就是呂武那個還不會說話的兒子稟告。

  知道這么一個情況后,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一群羊駝奔跑而過的畫面。

  我還活著,怎么看都無比健康。

  有事不來稟告我,跑去向我那個還不會說話的兒子匯報,是上演哪出戲?

  呂武花了點精力和時間,就想搞清楚是個什么情況。

  結果,他后面知道家臣這樣做是春秋時代的一種習俗,不是要架空他,更不是家臣變得跋扈了。

  現在是嫡長子繼承一切的規則,呂武的一切要是沒發生意外,以后都會是呂陽的。

  盡管呂陽還沒有學會講話,卻是老呂家理所當然的二代目。

  家主因為一些事情不能打擾,家臣去跟二代目匯報屬于正常流程。

  也就是春秋時代了,換作以后的時代,哪個臣子敢這么干肯定是包藏禍心,想看一場父殺子或子殺父的大戲。

  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很快迎來了秋收的季節。

  在這一段時間里,韓妏如愿以償了,肚子一點點地鼓了起來。

  而小透明趙辛的懷孕比韓妏還要早上一段時間。

  呂武對兩位從夫人先后懷孕感到很滿意,自己給自己取個了“播種機”的外號,但絕對不會話出于口就是了。

  其實最滿意的是老祖母,她醞釀了一段時間,派人召喚呂武過去。

  “武啊,家祠當從修。”老祖母其實并沒多老,實際年齡也就四十來歲。可能是近期日子過得舒心,她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非常嚴肅且認真地說:“尋來神巫進山,覓一處寶地,可否?”

  發達了之后重修祖墳這種事情,現代人都還十分熱衷。

  春秋搞的不是重修祖墳,找個地方特地修建一座家祠?

  呂武比較不明白的是,家祠不該是在住宅的嗎?怎么會需要特地找個山修一座。

  另外一個,找神巫這種事情要花錢,是花非常大一筆的錢,還不一定能請來。

  呂武能說啥?他認真地答道:“當修!”

  老祖母又說:“聞智氏需武,何時前往?”

  這件事情已經有不短的一段時間了。

  智罃還派家臣來過,給的說法是既然韓厥邀請了那么多老師過來教導呂武,可以等呂武認為合適的時間再過去。

  而呂武其實很想維持與智氏的交情,怎么都要抽出時間去智氏封地一趟。

  要過去干什么事情,他已經知道了。

  智罃需要的是呂武過去智氏封地,幫忙總覽一下灌溉系統的優化。

  可以的話,智氏其實更想呂武能走一遍自家的封地,規劃出一個全面的方案出來。

  呂武知道后很郁悶。

  他又不是很閑,自家的封地都還沒建設完畢,智罃怎么能開得了那口。

  沒看見韓氏和魏氏也知道呂武有那個能力,卻是沒開口么!

  在這個時代,掌握了什么技術,沒有義務為了國家的實力增漲貢獻出去。

  貴族只要履行好納賦的義務就行,其余都不是義務的一部分。

  這叫在其位謀其職,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呂武還在等待智氏能付出一點什么。

  要是智氏沒有拿出等價的回報,他盡管還是會去,卻會先去韓氏與魏氏,可能也會去趙氏,將智氏排在自己出行表的最后順位。

  呂武還在和老祖母聊著,卻有家臣不顧場合過來求見。

  “武啊。”老祖母倒是很通情達理,說道:“正事為要,去罷。”

  呂武就喜歡這樣的老祖母,行禮之后離開房間。

  來到室外,他發現來的家臣有點多。

  “主!”宋彬臉色非常復雜地說:“國君征召!”

  呂武聽得一個愣神。

  今年的“賦”已經納了,等于完成了年份內該履行的義務。

  “秦背盟?”呂武知道不是必要,國君才不會下達征召令,說道:“且往議事處細細道來。”

  正事的話,哪能是隨便站個地方就談,肯定要有合適的場合,不然會顯得很不春秋。

  沒會盟之前,晉國的卿相續表達不看好這一次會盟,只是他們沒能阻止國君。

  事情也正如幾位卿預料的那樣,秦國剛回去就頻繁派出使者前往列國,邀請他們一起攻打晉國。

  這一次還是沒有列國響應秦國的邀請。

  華夏文明圈的列國,他們當然知道晉國實力大不如前,但還是不敢正面硬剛晉國。

  有些列國,前一腳秦使到來說明來意,他們就立刻派出使者到晉國,很直接地將秦國賣了個干干凈凈。

  所以,晉國高層很早就知道秦國背盟并且要起兵進犯,只是消息沒有通報全國貴族。

  連呂武這個韓氏、魏氏和趙氏的姻親都是得到國君的征召,才知道秦國已經起兵,并且就在來進犯晉國的路上。

  他就不免需要思考一點,自己在韓氏和魏氏那邊是什么份量。

  只是,他真的想多了。

  姻親是姻親,親戚卻沒那個必要什么都說。

  就好像韓氏長期跟周王室勾勾搭搭;趙氏一直沒跟秦國斷了聯系;范氏也不會將衛國的事情公諸于眾;中行氏和智氏一直跟楚國眉來眼去;很多的很多,各個家族真沒將自己的消息渠道共享的意思。

  因為消息閉塞,呂武只知道國君發出了征召令,卻不知道這一次是晉國的下軍、上軍和中軍都會出動,新軍被安排了個看顧南方的任務。

  等于說,國君一下子就動用了所有軍團。

  這也就能夠想象的出來,那位剛繼位不久的國君,對秦國的背盟是多么的惱羞成怒和痛恨。

  “這一次出征什么花費都是算在國君頭上?”呂武越來越像個春秋貴族,捏著下巴想道:“那這一次該帶多少戰車和武士出去?”

  不算在正常的納賦范圍,肯定是要國君或國家來買單。

  呂武先是殺了秦大夫史顆,上一次的亮相也太過于驚艷,秦軍會不會特別針對?

  他需要為自己的小命多做幾道保險,避免給英年早逝了。

  本書作者其他書:

  相關推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