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30章 剿匪新策略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劉元昭消滅滿清之后,在遼東一帶就把戰線推到了松錦防線一帶。之后就沒有進軍了。這時候天氣已經很寒冷了,天上開始飄起了雪花。

  就連進入關內的華夏軍也開始逐步撤退,不過薊鎮、遵化那一片十幾萬百姓都被華夏軍遷移走了,幾乎淪為空城。

  之后,有劉進忠率領的十營兵馬作為南方軍團,進駐三屯營,占據了薊鎮,劉進忠當即就修補了薊鎮的防線,他需要在這里堅守至少半年的時間,等到明年劉元昭再度出兵大明的時候,作為橋頭堡,進攻大明。

  他的南方軍團,有三營是老兵,其中孫和京率領的炮團就歸入了劉進忠的麾下。另外有三個營是劉進宏東方軍團的人,調撥給了劉進忠。剩下四個營是在國內征召的后備士兵。

  在華夏軍撤退之后,盧象升就率先領兵東進,一路收復失地,一直趕到了遵化之后才停下來。

  原本盧象升是打算休整一下,讓夜不收去查探前方情況,但是到了深夜的時候,他就被人喊醒。

  新上任的楊嗣昌帶著崇禎的旨意來了,他讓盧象升先撤回薊州城,至于已經收復的城池,只留下可以守衛的兵力就可以了,對于華夏軍那邊暫時保持克制。

  這一道命令讓盧象升摸不著頭腦,同時也有些生氣,他想不懂皇帝怎么會下達這樣的命令,天氣開始寒冷起來了,這個時候,分秒必爭,要是等到大雪紛飛,到時候再進攻就難了。

  盧象升問道“楊尚書,陛下如何會下達這樣的旨意,是哪個昏庸之人的建言?”

  楊嗣昌臉色一黑,盧象升口中的昏聵之人就是他自己,他這般做的原因就是想和劉元昭和談。

  畢竟劉元昭當初進攻大明,不就是因為大明收下滿清作為小弟?現在滿清已經被劉元昭給滅了,那就沒必要再打下去了。

  在與劉元昭和談之后,就可以安心圍剿國內的流寇了,現在楊嗣昌他們的想法就是攘外之前先安內。

  楊嗣昌冷聲道“盧總督,怎么,你對朝廷,以及陛下有什么意見嗎?你覺得朝廷里的袞袞諸公都比不上你嗎?你只需要按旨辦事就好了。”

  盧象升皺眉道“楊尚書,薊鎮乃是九邊重鎮,如今還在敵軍手中,正好趁著敵軍主力返回草原,理當集結重兵將其奪回來!

  過了這個時機之后,可就很難有機會了。楊尚書,還請您回報陛下,收回此意啊。”

  楊嗣昌搖頭道“這是陛下,以及內閣都同意的旨意,你要想抗旨不尊,就自己去京師說罷。”

  盧象升還想再說什么,楊嗣昌趕緊說道“本官遠道而來,實在是乏了,盧總督請自便吧。”說完就喊道,“回驛館。”

  楊嗣昌走后,盧象升有些難受,更多的是迷茫和失魂落魄。

  薊鎮的位置很關鍵,如果不奪回來,華夏軍就可以第二次進攻京師,雖然這次停留在薊州城就后退了。但是九邊的防御被破了,京師不再安全。

  之后就只能依靠薊州城附近的地利與劉元昭對抗,這極為不利。

  沒得辦法,盧象升在第二天就火急火燎的跑回京師去找崇禎了。

  而在這個時候,薊遼總督因罪下獄,花了不少錢才留得自己的一條命。

  隨后楊嗣昌就建議張福臻擔任薊遼總督,在松錦防線上防備華夏軍的大軍。而孫傳庭因為與楊嗣昌不和,不得重用。

  為了剿滅流寇,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方針,為了完成這個方針,他和崇禎總結了三大要點。

  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筆札,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談。

  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嘆“用卿恨晚!”

  楊嗣昌蒞任前的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孫傳庭在黑水峪大破起義軍,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轉。楊嗣昌在守制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后就已對明朝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

  他對明朝未來的規劃可歸納為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其對策主要集中于前兩點。

  對于第一點,他認為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于腹心之內,中之甚深。

  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張先與劉元昭這邊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志、一鼓作氣的剿滅農民軍。

  對于第二點,他建議增兵十二萬,其中步兵七萬四千人,馬兵三萬六千人,并增加餉銀二百八十萬兩,采取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四個途徑。于是崇禎帝在他的建議下先后向民眾加派剿餉和練餉。

  之前崇禎手中還有些錢,但是經過剿匪一事,花的不多了,而且滿清被滅,他又少了一大筆收入,不得已只能增派遼餉。

  至于之前文武百官士紳富商踴躍捐贈的局面,在劉元昭領兵撤退之后,就沒再出現了。

  楊嗣昌所提的三點綱領,都是為了實現他“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計劃來服務的。這一計劃的執行依靠的是五省總督洪承疇和五省總理王家楨的配合。

  洪承疇已在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頗建功勛,但王家楨被楊嗣昌認為是個庸才,不堪此任,于是楊嗣昌經密友禮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紹,向崇禎帝推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接替五省總理。

  熊文燦,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人(永寧衛),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授黃州推官,歷禮部主事、郎中,山東左參政、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兵部侍郎、尚書等職。

  崇禎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崇禎十年四月,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

  崇禎十一年五月,文燦仍行前策招撫張獻忠、劉國能投降,而張獻忠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萬于谷城,伺機而動。

  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再起,勢如破竹,熊文燦因此次撫局失敗而被捕入獄,次年被斬。

  崇禎帝聽楊嗣昌提議熊文燦接任,對于熊文燦,他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于是就先派人去調查。

  熊文燦不知道啊,熱情地接待了朝廷的派來的這位宦官,金銀財寶贈送,胡吃海喝十日。

  宦官以前深居宮中,在摳門皇帝崇禎的約束下過得緊巴巴的,哪見過這樣的大場面,現在當然心里也很爽。

  有一天在酒席之上,大家又喝高了,宦官談起中原地區的農民起義,熊文燦聽罷醉醺醺地拍案說道“諸臣誤國耳。若文燦往,詎令鼠輩至是哉!”

  宦官一聽,心想皇帝在宮中也是這樣罵那些大臣王八蛋的。

  看來熊文燦跟咱是一條心的同路人,隨即也亮出身份“我這次不是到廣西去采購的,我是陛下派來對你進行考察的。你有當世之才,朝廷沒有你沒法消滅這群泥腿子。”

  熊文燦一聽就嚇尿了我哪里是去剿匪的料啊!我只是喝高了說著玩玩的,大人千萬不要當真啊。

  盡管熊文燦一再陳述自己‘五難四不可’,宦官告訴他“我會把事情如實地向陛下匯報。如果陛下做出了決定,到時你也不要推辭了。”

熊文燦只得答應,送走了宦官的車馬,一屁股癱坐在地上  宦官回到了宮中,向崇禎一五一十地匯報了熊文燦的情況。如此,崇禎當即就決定了熊文燦的任命。

  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負責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的軍務,全權鎮壓農民起義。

  熊文燦清楚自己是塊什么料,根本沒法徹底消滅農民起義,決定采取以安撫為主的策略,這下反而被農民起義軍看出了弱點。

  張獻忠名義上投降了熊文燦,實際上不斷要錢,暗自在谷城中囤積了一萬多起義軍。時機一旦成熟,就再次反叛,打得明軍一敗涂地。

  最后紙包不住火,熊文燦被革職下獄,第二年以撫議誤國罪在京城西市被斬首示眾。

  洪承疇和孫傳庭聯手重創了闖軍,殺了高迎祥,但是闖軍在李自成的帶領下,又形成了一股大勢力,特別是洪承疇、盧象升以及孫傳庭都被調走,大量官兵也前去勤王,讓李自成羽翼漸豐。

  在確認華夏軍真的撤軍之后,崇禎就下令洪承疇和孫傳庭等人率部返回中原,在楊嗣昌手下聽用剿滅流寇。而盧象升則領兵繼續駐扎遵化一帶,防備華夏軍。

  就在楊嗣昌緊鑼密鼓地指揮圍剿農民軍的同時,亦開始籌劃對清議和的事宜,以緩解明朝的外部壓力。

  崇禎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日,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盜”。

  同年五月三日,崇禎帝在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為主題策試大臣,楊嗣昌在策論中以天象引入話題,接著列舉歷史上天象示警與異族關系的故事,如東漢時日蝕火星,漢光武帝與南匈奴議和,宋太宗時月蝕熒惑,宋軍興師伐遼而戰敗。

  其實他是借此影射他對清議和的主張,正如談遷所說“星歷之學非嗣昌所諳,而推言之甚詳,專為建虜而發,力主封賞。”

  盡管多數朝臣反對此議,但崇禎帝卻非常賞識,加上楊嗣昌無偏無黨、勇于任事,崇禎帝對他更加信任,于當年六月提拔楊嗣昌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故人稱“楊閣部”。

  其實,楊嗣昌已經在秘密啟動議和行動。崇禎十年年底,遼東巡撫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薊鎮,試探口風,劉進忠不敢決斷,對其相當禮遇,并表示“如有確議,則撤兵北歸”。

  楊嗣昌接到方一藻的報告后,立刻建議崇禎帝允許方一藻及總監太監高起潛便宜從事,辦好議和,得到崇禎帝默許。

  周元忠回到寧遠,帶回劉進忠致高起潛的書信,信中稱“仍言講款,若不許,夏秋必有舉動。”楊嗣昌極力勸說崇禎帝把握時機與華夏和談。

  但崇禎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潛“細酌”。楊嗣昌不依不撓,繼續上疏批評言官不顧兵部處境,只會空言誤國,請求“圣鑒允行”,即明確批準方一藻與高起潛議和。

  此時楊嗣昌主導議和已經公開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議,掀起彈劾楊嗣昌運動,其中攻訐最力的是少詹事黃道周,他們表面上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際上反對他主導的對清和議。

  崇禎帝于當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臺,讓楊嗣昌與黃道周在御前辯論,最后崇禎帝袒護楊嗣昌,貶斥黃道周等彈劾楊嗣昌的官員。

  盡管楊嗣昌擺脫彈劾,但崇禎帝礙于群臣反對,不敢接受楊嗣昌的建議,對和談明確支持,方一藻、高起潛與華夏的和議遂不了了之。

  同時,新被起用的兵部尚書盧象升亦堅決反對與清議和,與楊嗣昌形成尖銳對立。

  劉進忠見明廷后邊沒有什么動靜了,就上書給劉元昭,說了這件事情,劉元昭當即以此為借口,再度起兵,從喜峰口進入關內。

  得知華夏軍再度入關的消息,楊嗣昌憤怒的指責盧象升道“如今,就是因為你們的阻撓,華夏軍再度進入關內,這一次,沒了滿清的掣肘,你盧象升那什么保住京師!

  你這是置京師安危于不顧,置陛下安危于不顧!這后果你們有想過嗎!”

  盧象升大怒,反駁道“本官自會領兵為陛下擋住外敵!而不是學你卑躬屈膝!”

  阅读明末奪天下最新章节请关注老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