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幾年時間,龐娥一直沒有動靜,讓李壽放松了警惕。可龐娥始終沒有放棄報仇,終于有一天,龐娥和李壽在街上碰到了,李壽身邊也沒有護衛。

  龐娥毫不猶豫,提刀便殺向李壽。李壽見龐娥大驚,撥馬便要逃離。此時龐娥已經來到近前,她奮力砍殺,傷了李壽坐騎,馬驚將李壽拋落路旁。

  龐娥再度揮砍,可惜誤中路邊樹干,還將龐娥手中的刀崩斷了。武器斷裂沒有阻止龐娥,她看到李壽腰間的佩刀,準備搶奪。李壽也發現了龐娥的意圖,將刀聚過頭頂(到現在李壽的刀還在刀鞘里面,沒有抽出來),遠離龐娥的爭搶,而后李壽一躍而起,準備逃離。

  眼見奪刀無望,龐娥也不再想著武器。她赤手空拳上前,一手按住李壽的腦門控制住他,一手掐住李壽的脖子,不久李壽氣絕身亡。龐娥抽出李壽佩刀,將李壽梟首,隨后她手持李壽首級過鬧市,來到縣官寺自首。

  縣里人感念龐娥烈義,聯名上奏漢靈帝劉宏,最終龐娥不但無罪,朝廷還給她立碑表彰。

  劉備得知龐娥的事跡便在治下宣傳,劉備贊揚龐娥的目的便是要維持漢朝大復仇的風氣,因為這種風氣能變相的起到民眾監督的作用。

  比如有人或者有官魚肉鄉里,惡名遠播,不但被他迫害的百姓自身會想辦法報仇,即便苦主被滅門了,還會有許多想要邀名的義士、游俠會來取他首級。

  俊靡縣趙娥的父親給她取這個名字,也是因為聽到過龐娥的故事。趙娥長大后,也時常以龐娥作為榜樣。

  當年三郡之亂,趙娥父親被烏丸人殺死,年幼的趙娥和她兄長逃到徐無山中,托庇于田疇(田疇在徐無山中建立的城市)。

  右北平復郡后,趙娥的兄長加入捕人隊,變相為父親報仇,已經長大的趙娥不愿就此在徐無山中嫁人,以死相逼,趙娥兄長不得不帶著她一起來到俊靡縣。但她兄長不讓她一起北上,只是讓她在城中打下手,最多就是看守俘虜。

  由于趙父的開明,趙娥是俊靡縣中少數幾個讀過書的女子,平時也會給縣中的孩子和崇拜她的婦女上課。

  正因為這樣,趙娥時常向縣中女子宣傳女子不一定不如男的思想,所以縣中思想守舊的老人很不喜歡趙娥。

  “誰云女子不可上陣為將!”趙娥說道,“昔商王后婦好屢統大軍,皆大敗敵軍。老叟焉敢小覷女子!”

  “你!”老人氣憤非常,差點一口氣沒緩過來。

  趙娥不再管一眾老者,登高疾呼:“我愿前方沖陣,有愿隨我者乎!”

  “愿與趙家子同行!”那些視趙娥為偶像的女子紛紛響應。

  其他人還有顧慮,畢竟他們老的老,小的小,也不是所有女子都有勇氣上戰場的。

  趙娥身邊聚攏了數百壯婦,她們個個和趙娥一樣鎧甲齊備。

  幽州常受邊患,在劉備放開鎧甲禁令后,那些有錢的百姓都會買一兩身鎧甲在家中,以備不時之需。而俊靡縣中的百姓多為捕人隊之家,家中非常有錢,況且鎧甲也是他們的工作服。

  劉備放開的鎧甲是札甲,有時作戰完,聯結札片的繩索會裂開,所以俊靡縣百姓家中普遍有幾套鎧甲,一套當工作服,一套讓妻子縫補。

  漢朝男人心中優秀的妻子都是有著寬大的下圍,他們認為下圍寬大好生養,能夠多子多福。不同于西人的不平衡,漢族女子的身材是成正比的,下圍寬大,中圍和上圍就同樣寬大。

  聚攏在趙娥身邊的婦人和趙娥一樣,都是骨架寬大。有了錢,吃得飽,肉上身,便非常強壯。不同于后世養尊處優的軟肥肉,這些婦女都有氣力(家中主業雖然是捕人,種地技能還是不會丟的,平時這些在家的婦女都會種地)。

  烏丸戰士來到俊靡縣,本以為是愉快的劫掠之旅,沒想到剛到城外便被趙娥當頭一棒打懵了。

  面對數百名婦女,烏丸貴族嘲諷漢人無人,輕視趙娥。可遠離以前優渥的生活,常年不能吃飽,烏丸戰士的素質急速下降。

  趙娥向烏丸貴族挑戰,烏丸貴族欣然接受。交戰時,他還準備留力挑(調)釁(戲)趙娥,不過被趙娥教做人了。

  烏丸貴族完全不能抵御趙娥的力量,手中的長矛被趙娥的馬戟蕩開,接著趙娥一戟刺烏丸貴族于馬下。

  趙娥如此英勇,不但激勵了隨他出城的婦女,連原本敵視她的縣中老人也深受鼓舞。見趙娥率眾沖殺,縣中的其他人也開城門殺出城外。

  主將被一個婦人殺死,一眾烏丸戰士面面相覷,又見趙娥身后的數百壯婦,以為個個和趙娥一般,嚇得趕緊逃跑。

  這些烏丸戰士逃跑沒多久,便遇到了趕回來的捕人隊。兩面夾擊,除了少數人逃出升天,南下劫掠的烏丸戰士都被捕人隊俘虜。

  趙娥之兄得知趙娥的輕舉妄動,氣的大罵趙娥,這次縣中老人卻站在了趙娥一邊,制止了趙娥之兄。

  而后,縣中之人聯名上書,劉和將此事報給劉備。劉備振奮莫名,特別提拔趙娥為俊靡縣令(其實是長,因為俊靡縣人口不足),還在俊靡縣立碑表彰。

  趙娥的事劉備很喜歡,但幽州眾將卻引為恥辱,他們領導大軍居然讓治下百姓上陣殺敵,而且還是婦人。

  薊縣(現在)

  牽招說道:“國讓(田豫)以為如何?”

  田豫說道:“近年來軍中退役多人,又有萬數新兵,可與軻比能一戰,當練兵之用。”

  “國讓之意與我甚合。”牽招說道,“既如此,我便告之劉州牧。”

  很快,劉和便收到了眾人的請戰書,因為出兵不多,都是各將帶親衛前往,劉和留下備案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眾將臨行時,劉和說道:“叔父大軍南下,鮮卑之戰不宜遷延日久,眾將需小心行事。”

  “請使君放心!”

  步度根和素利明面上雖然是心向幽州,可眾將也不敢大意。他們兵分三路,田豫、閻柔看住素利,鮮于輔、鮮于銀看住步度根,兩路為暗,牽招率本部作中軍為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