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66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王世貞作為當世文壇之袖領,執天下士人之握持,舉手投足之間都自帶不小的話題度。

  譬如此次開辦文會的山莊,當初只是翻新重建,就在京城中熱鬧了好一陣。

  去年王世貞入京,從順天府手中購來一處莊園——順天府前任府尹孫一正的不當得利,自然是要法拍的——錢穀、尤求親自上門作畫繪圖;張南陽不遠千里,前來為王世貞疊石造景;哪怕王世貞謝客不接,熱情的士人,仍舊托人送來自己的詩詞歌賦作賀,只是詩就多達五十余首。

  翻新園林就有這等熱鬧,更何況是正兒八經的文會。

  天方見亮。

  一大早,便有大批士人、監生、騷客、老夫子、經學家陸陸續續趕來王世貞的弇山別苑。

  官紳華貴的馬車,高中與待中的士人,遠道而來濃厚鄉音,紛紛在弇州別苑碰撞交匯。

  王世貞博綜掌故,下逮書、畫、詞、曲、博、弈之屬,無所不通,所辦文會自然也有許多名目。

  今日文會,以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的詩、賦、文、說,四部為底,增添“經”部,便是今日文會的五處會場。

  前四者以吟詩作對,賞析詩文為主——這是王世貞的主業,尤其給需要互相刷名望的士人所準備。

  而后者的“經部”,則顯然是辨析經典之用,其場館入口處的立牌標題,赫然昭示了這一點。

定義良知的本體范疇暨探討從不同本體角度認識世界的方式大明朝弇州學術研討會  略顯怪異的名字,欲進入場館的賓客,無不駐足觀望。

  李三才與孫繼皋見到這一行字,對視一眼,皺眉不已。

  “探討也就罷了,定義一詞,未免有些狂妄了。”孫繼皋不免搖頭。

  用詞有些怪,但意思還是很淺顯的。

  本體,是實體之本源,物體之根基,乃是先于后天經驗而存在的先天之屬,是為先驗。

  而良知的本體,指的便是人之大本,人先天的屬性所在。

  就道德論道德,其中心問題首在其心性,這也是如今李贄與薛應旂爭論不休的地方。

  但王世貞一上來就用上定義二字,狂妄都是委婉來說的了。

  李三才笑了笑:“弇州公氣籠百代,意若無可一世,有這姿態才是情理之中。”

  這次文會,最初佛門幾個大寺還邀請王世貞,將會場放在寺廟中,欲提升一下其知名度。

  結果王盟主拿捏起了名士姿態,回詩嘲諷,左一句“填沙南贍髓,飾像恒河血”,右一句“奈何貪嗔念,希與圣諦結”,一點情面不留。

  可以說,王世貞回朝之后,不僅心思活泛起來了,其狂妄的本心,似乎也死灰復燃。

  孫繼皋再度看了一眼那立牌標題,直到轉身進入場館,仍在負手嘖然搖頭:“本以為弇州公至多蹭些名望,沒想到真打算插上一腳。”

  “也不知道哪來的底氣。”

  王世貞是大才,卻不意味著是全才。

  雖然其才學富贍,規模終大,但卻未必比得過專研一道的人,更遑論辯經這種事。

  若是本事不夠,屆時被按著打,那就是笑話了。

  李三才聞言,若有所思道:“弇州公既然定下今日文會主旨,那必然不會是無根浮萍。”

  “況且,門口這一句雖有些狂妄,卻輕巧點明了如今爭論之要點,足見真功夫。”

  經營名望的人,對名望之事自然最是謹慎。

  李三才視王世貞為結社一道的楷模,對其有著超乎尋常的信心。

  兩人踱著步子往里走,隨意閑聊。

  方一進場館,就見到臺上一名身著袈裟的光頭和尚,正在侃侃而談。

  臺下眾人或坐或站,二樓有人憑欄而立,凝神靜聽。

  孫繼皋露出驚訝之色:“這是已經開始了?”

  一旁的孫繼皋自然也不知道。

  兩人也不是怕生的人,從旁抓了個士子禮貌詢問。

  被問及的士子,打量了兩人一番,才低聲解釋道:“并未開始,那幾位大家想去臺上入座,正按文會的規矩,自證學問呢。”

  兩人聞言恍然。

  這事在之前王世貞已經有言在先了。

  王世貞是懂排名的。

  雖然文無第一,但學問差距是自然存在的。

  經學各派里,什么教授師、大儒、宗師、泰斗,一溜的稱號,怎么能不做區分呢?

  所以,王盟主貼心地將這次文會,區分出了臺上與臺下的坐席。

  簡而言之,就是坐在臺上的,才有資格拋出論點辯一辯,坐席下面的?聽著就好。

  而請柬上已經說了,李贄、薛應旂、錢德洪、王畿等人,都是“主講”,是有宗師席位的,至于別的人,都要自證一番學問,得了與會眾人公認,才有資格上臺。

  兩人拱手道了一聲謝,便尋位置坐了下來。

  “那是蓮池大師?”

  孫繼皋有些近視,看不太清楚臺上之人的臉。

  李三才聞言,點了點頭:“是蓮池大師,不過似乎已經講完了。”

  蓮池大師,在民間都快傳成阿羅漢了,其思辨,佛經,更是士林公認的一絕。

  當老和尚說完后,臺下眾人或搖頭不語,或直言淺薄,只有依稀十余人,要求大師上座。

  王世貞的弟弟王世懋,則朝著蓮池大師歉然一笑,請大師去臺下入座。

  李三才知道孫繼皋眼神不太好,出言解釋了一句:“臺上如今止四張座椅,顯然一座未加。”

  孫繼皋聞言點了點頭:“阿羅漢修為不淺,卻論不得什么本體。”

  佛門的良知本體,便是靈鏡臺。

  其思辨雖然不差,但如今的儒門對于良知本體的思辨,已然三教合一,水準已然高出佛老一大截。

  蓮池大師若是想上座,已經不能服眾了。

  其人方一下去,又上去一青年士人。

  他從懷中拿出一紙文章,朗聲道:“我老師就在園內游覽,讓我來替他讀篇文章,若是能上座,我便請他入館,若是不能服眾,我師徒二人便打道回府。”

  他也不說自家老師是誰,朝眾人作了一揖,便直接展開文章,朗聲讀了起來。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氣之本體,曰理;理之化用,曰氣,此朱子理、氣之辯也。”

  “乃承邵雍‘先天’、周敦頤‘太極’、張載‘氣論’、二程‘天理’,朱子傳我師,我師傳我,今我亦有所得。”

  “良知之本體范疇何在也?”

  “朱子云,性。”

  “仁義曰性,惻隱曰情;性是未動,情是已動;性是先天,情是后天;性為體,情為用,以心一同,其為體用一統。”

  聽到這里,臺上的士人,已經品咂出一些味道了。

  紛紛交頭接耳。

  李三才愕然道:“這是朱子理學的大儒?”

  大儒不大儒不一定,但是肯定是理學正宗源流。

  因為王學之后,只說“理”不外乎是“氣”之理,從來不會保持“理”的超然性。

  孫繼皋也有些驚訝,帶著猜測:“這是裕春公的弟子?”

  理學式微,天下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獨守程、朱不變者,惟呂柟與羅欽順。

  其中呂柟的弟子,便是薛應旂,但他并不純粹,因為他是雜糅了王學。

  從正統來學,如今的理學正統,在羅欽順一脈,也就是孫繼皋口中的裕春公袁洪愈。

  裕春公袁洪愈是嘉、隆年間的名臣,清介絕俗、貧不屬饜的名聲,廣為傳頌——尤其是資助窮苦學生而欠下二十兩銀子,不得已讓王世貞代為償還的小故事,一度讓其成為了士林楷模。

  同時,這位張居正的同科,海瑞的舉主,申時行的姑父,王世貞的忘年交,在儒門之中,是當世理學第一大家。

  說罷,孫繼皋也不由感慨:“沒想到裕春公這等當世大儒,連個座次也無,竟是還不如李夫子。”

  雖說這種登臺講學不是折辱人的事,但李贄等人都給了座次,自然做低了袁洪愈的身份。

  李三才搖了搖頭:“那沒法,當初徐少師利用公器,廣邀天下士人,開辦靈濟宮講學,便生生將老師聶豹抬到了大儒位格上。”

  “如今新報雖然只在北直隸流傳,但李贄靠著報紙,流播一年余的影響力,比一場講學,不知要強上多少,有這功效實屬正常。”

  “反觀裕春公,閉門做學問哪里比得過?”

  只要不是學問獨領一代,想打出聲望,紙質載體始終比口耳相傳強上太多。

  袁洪愈最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王世貞替其還錢,可見營銷這種事,還是得專業的人來。

  至于另外有座次的錢德洪等人,那是天下公認的教授師,不可同日而語。

  兩人閑聊的功夫,臺上之人,還在侃侃而談。

  “于形而上,則理氣兩分,與形而下,則理氣一統。”

  “其唯能訓人以合模,只循共許之外在,而不可見道德之真良知也。”

  “是故,我曰,理之實在,超然于外;氣之表彰,歸于心性。”

  好一陣功夫后,其人終于讀完了文章。

  臺下諸人多看客,老夫子尚且能皺眉沉思,新貢生大多面面相覷。

  即便是今科會元孫繼皋,也不由感到吃力——主要還是朱子理學式微的緣故。

  聽起來都吃力,自然也不復方才蓮池大師講完后眾人踴躍表態的場景。

  臺上那人環顧四周,高聲道:“諸位既不認本門學問,那我師徒二人便打道回府了。”

  說罷,他轉身便要離開。

  正在這時。

  一道蒼老的聲音在館中響起。

  “你這小輩毛毛躁躁作甚,去將袁抑之請來罷。”

  錢德洪與王畿,被王世貞恭謹領著,聯袂而來。

  王畿朝臺下拱了拱手:“袁抑之的學問,老夫以為還是不差的,請上來論一論如何?”

  錢德洪也含笑點頭。

  場上眾人,自然沒有二話,紛紛拱手稱是。

  “我一位長者說過,真理越辯越明,朱子理學的正統,自然也是要請上來的。”

  眾人回頭,看去,只見李贄施施然從二樓走下來。

  “速速將人請來罷。”

  薛應旂不知道從哪里走出來,施施然坐到臺上的走席上,面朝臺下。

  李、薛二人,顯然是早就到了,又不甘先到等候,落了下乘,所以并未現身。

  直到此時錢德洪兩人到場,才不約而同現身落座。

  王世貞寬袍大袖,扶著兩個老頭入座后,才暢快大笑:“既然如此,速去將裕春公請來。”

  方才臺上讀文章那人,朝幾位躬身一禮,才不徐不疾,走下臺去,顯然是去請老師了。

  這個間隙,談閑聊天自然是免不了的。

  薛應旂半瞇著眼睛,看著王世貞:“王鳳洲果是全才,竟然對經學造詣,也如此自信。”

  王世貞聞言,打了個哈哈:“近日薛公與李公論道,我旁聽之下,略有所得,才臨時給文會加了‘經’部,想一起探討探討。”

  薛應旂不置可否。

  看了一眼臺下的看客,佛門的蓮池和尚,號稱融會濂洛關閩之學的周子義,湛若水的嫡傳弟子洪覺山……

  甚至連四川的士人都請來了,可不像臨時起意。

  王世貞悄然將話題引到別處。

  李贄則是看向錢德洪與王畿二人,裝若無意道:“近日都在與薛公爭辯,倒是沒讀過二位教授師的文章,也不知于本體所執何想?”

  沒讀過是假,試探兩人姿態是真。

  錢德洪哼哼了兩聲并不說話。

  王畿則是輕笑一聲:“李卓吾不是才批了我的良知虛無論?”

  他輕聲吟道:“當下本體,如空中鳥跡,水中月影,若有若無,若沉若浮,擬議即乖,趨向轉背,神機妙應。”

  良知本體,虛幻不真,一旦試圖去捕捉或討論它,就會偏離其本質,一旦試圖去追求它,反而會背離它。

  至于怎么致良知,那就得考悟了。

  李贄哦一聲,不再說話。

  一會的功夫。

  袁洪愈姍姍來遲。

  是一名體型寬大,龍精虎猛的老者。

  “裕春公。”

  “袁公。”

  不少認識的人紛紛見禮。

  薛應旂朝其點了點頭。

  王畿則笑道:“袁抑之似乎又有精進?”

  袁洪愈一絲不茍朝眾人回禮:“諸位久候了,開始罷。”

  說罷,幾人齊齊落座。

  只有王世貞含笑搖頭:“還有人未到齊,諸位稍待。”

  他頓了頓:“這位倒是還托我誦念一份文章,請諸君上評一評,看看坐臺上還是臺下。”

  “也算是做個熱場了。”

  李贄聞言無動于衷;錢德洪與王畿對視一眼,面上帶著疑惑。

  薛應旂、袁洪愈則是無動于衷。

  臺下眾人反而很給面子,聽了半個早上也不膩,反而躍躍讓王世貞誦來。

  王世貞今日身著一身青袍,寬衣大袖,極為瀟灑。

  見狀含笑點頭,從善如流從懷中拿出一份文章。

  他清了清嗓子,開頭誦道。

  “易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下,是指能看得見或能感知到的有形之物,稱作器物。我嘗試舉例,譬如說目之視、耳之聞、物之體,我總結為,五感上可以感知、認識上能以經驗確定的。”

  “形而上,則是指看不見或不能感知的無形之物,稱之為道。我嘗試舉例,想法、觀念、本源、天理、性靈,我總結為,只能依靠思想進行腦補推演的。”

  “我姑且將‘大道之爭’,稱之為形而上學,這是對其思考范疇所做的界定。”

  這一句話出口。

  場面瞬間安靜了不少。

  連大和尚上去爭座次,都是滿口之乎者也,如今突然來了一個大白話,大家顯然不太習慣。

  尤其一眾老夫子,紛紛蹙眉搖頭不已。

  倒是年輕士人,正襟危坐,心中暗自感慨,終于來了個聽得懂的了——大家這些時日,見慣了李贄在新報上與人爭論,都是用大白話,多少見怪不怪了。

  “關于形而上學的研究,起源于先秦,形成廣泛學說,則在宋明。”

  “形而上學以周張、程朱、陸王為分界,我大致將其分為天道觀、性本論和心性論三個階段,這是宋明儒學研究的大勢,其基本方向是歸向孔孟之心性論。”

  “若就各階段之中心觀念言,則第一階段以天理為主要觀念,混有天理與宇宙論兩種成分。”

  “理曰規律,氣曰物質,其旨在研究規律之超然,與物質之實在,這是周張氣理一論的本質——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

  “理是超越的、永恒不變的原則,而氣則是具體的、變化無常的物質。”

  “這種二元論強調理的超越性和普遍性,卻失于粗糙與混淆不清,使得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并不能大行其道。”

  “程朱應運而生。”

  “第二階段以性或理為主要階段,淘洗宇宙論成分而保留天理成分。”

  “其嚴格區分了理與氣,進而探尋自我與外在,本體與實體——理既然是規律,氣既然是物質,那么‘我’的理何在?‘我’的氣又何在?”

  “最后構建出了一條道路,那便是通過格物致知,也即研究世間萬物之實在,推演出‘我’的本源,所謂明心見性。”

  “但是,程朱企圖通過‘格致外在’的分殊之理以貫通一理,旨在為了體悟本心仁德。”

  “這種貫通并未在天理的范疇中,找到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說明事項的關聯,而是隱指一異質的跳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找到一超越的形上學的根據。”

  “這是程朱的缺陷所在。”

  “陸王,便是找到了這一處缺陷,推陳出新。”

  “其通過對‘理不外乎即乃氣之理’的混同,將天理的本源規律,強行映射在實然存在的‘我’上。”

  “進而實現了對‘格致外在’的摒棄,發掘出了內求之方式。”

  “來到了第三個階段,以心、知為主要觀念,也即是良知即天理,也即是知行合一見于道。”

  “這三個階段,是‘自我本源’的演進,是‘理’與‘氣’的厘界,是‘規律’與‘物質’的探尋,其根本,便是認識世界的方式逐漸深刻。”

  這段話方一說完。

  臺下立刻有嗡然之聲。

  “這視野……是哪位宗師?”

  “融會貫通!深入淺出!且不說流派,單這視野,至少是大儒水準!”

  “三個階段,萬物,我見萬物,萬物見我,這三層梳理,彩!彩!彩!”

  年輕士子無不驚嘆不已。

  方才還對大白話頗有微詞的老夫子,也端坐肅然,面色凝重,仔細傾聽起來。

  不止臺下眾人,臺上幾人也面帶驚訝。

  袁洪愈似乎有所啟發,神色帶著沉思,認真看著王世貞,細細揣摩著王世貞口中所描繪的視野。

  錢德洪與王畿對視一眼,皺眉思索這又是哪個老朋友不告而至。

  “形而下的器,往往通過直接的證明或者證偽,探究因果,進而總結出相應的‘功夫’。”

  “指導農時的二十四節氣如此,用途廣泛的機關巧匠如此,天地異兆的象征,其實亦如此。”

  “但形而上的道,卻有所不同。”

  “前者往往有著清晰的邊界,而后者,是人對于認、知模糊邊界的探索。”

  “其作為超越自然實體之事,只能通過腦補推演。”

  “正因為這種探索只可腦補推演,不同流派間必然有著不同的思考范式,可以自行循環論證。”

  “這一切,都歸根于認識世界的視角不同。”

  “我嘗試對諸多流派舉例說明。”

  “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朱子說,心具理;王子說,心外無物。”

  “或曰,人,難道不也是萬物嗎?”

  “這是認識世界的視角不同導致的啊,正因為人也是萬物,才要對‘我’與萬物劃清界限,聲音是‘我’聽到的,景象是‘我’看到的,氣味是‘我’聞到的,世界都是‘我’靠著五感重新映射于腦海,這難道不就是萬物皆備于我嗎?”

  “‘我’先于萬物,則從認識自我開始,從而認識世界。”

  “既然如此,那么‘我’認識世界的能力,自然也是先天而純粹的。”

  “悟道、悟性、推演、想法,一切先天而純粹的認識,所謂純粹理性。”

  “王畿王公以為,‘我’是純粹的,一切企圖認識世界的行為,反而會影響認識‘我’,所以他持良知一點虛明。”

  “薛應旂薛公以為,‘我’的認識,是天理的體現,想要格物致知,最需要格的,就是‘我’,所以他持此心之外無余道。”

  話音剛落。

  薛應旂豁然起身,面色陰晴不定。

  王畿直接拍案叫絕:“好!”

  不只是融會貫通,簡直是高屋建瓴!

  這水準,王畿恍惚以為是湛若水復生!

  他目光在臺下游弋,想看看究竟是哪位熟人遮遮掩掩。

  可惜一無所獲。

  臺下眾人更是對這位沒露面的宗師人物,肅然起敬。

  方才上臺爭座次的蓮池和尚,更是喟然一嘆,暗自慶幸自己沒有上去丟人。

  王世貞將眾人的驚嘆看在眼里,不由得閃過一絲戒懼。

  他神色越發端正,繼續誦念文章。

  “而李贄李公則是截然相反,泰州學派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良知現成,大道蘊于販夫走卒”,或許可以總結為李公的視角。”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我是否認識了世界……事物不會因為我認識不到而消失,販夫走卒不會因為我的愚笨而死去,世界不會因為我的癡狂而湮滅。”

  “既然如此,從認識的角度而言,究竟是‘我’在先,還是世界在先呢?”

  “先天先天,若是世界在‘我’之先,那么還存在先天之‘我’嗎?”

  “在這種視角之下,李贄李公不得不借助于王子的本心,走回朱子格物致知的老路,兼容并蓄,另有開創。”

  “接觸事物、溝通凡人、感知世界——新格物致知,并非是悟道,而是行為上‘實踐’,乃是世界本源抽象之共性,理之所在。”

  “這,就是李贄李公的普世道德理論由來。”

  “普世、經驗、實踐,一切踐行所形成的認識,所謂,實踐理性。”

  “認識的視角不同,良知本體的范疇自然亦有不同,此二者,才是如今李公與薛公,乃至諸多學派之間,最根本的爭論。”

  “是為,道途之爭。”

  臺下鴉雀無聲。

  臺上幾人莫名悚然。

  王世貞念完后,默默合上了文章。

  他揮了揮袖袍,朝臺上臺下問道:“諸君,這位道友,屆時是應當臺上入座,還是臺下恭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