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76章 舍近求遠之法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馬匹!

  聽聞牽涉養馬,甘露殿中眾人頓時更加聚精會神。

  認真算來,如今唐開國也才十三載而已。

  在場的當中,即便是資歷最淺在默默抄錄文字的褚遂良,也是跟隨父親先投的西秦霸王薛舉。

  薛舉戰敗后,褚姓父子才被招徠到了秦王府。

  而隋末這場亂世,能激流顯名者皆有善之騎兵,最終能馭精騎力壓群雄者,方才成功站在這里,執掌帝國命脈。

  這個過程中的參與者幾乎都很難避開與馬匹打交道。

  如今能站在甘露殿的,或通文略,或善武謀,但無論文武,皆知馬。

  也是因此,之前得到有關養馬和馬政的只言片語也被李世民空前重視,并親自寫信給張萬歲并遣使慰問,引得這位太仆少卿感恩莫名。

  但倒也沒想太多,畢竟陛下念舊情這件事對秦王府舊人來說屬于人盡皆知。

  至于那些養馬的零散言語,或是收錄天下善養馬者上書所得吧。

  此刻站在這里,又不用抄錄光幕所言,杜如晦思索了一番便明白其中簡單的關系。

  那明朝人口更多又遇氣候轉冷,也唯有重視農業才能養得起天下,這個過程中既能肥田又宜輪作的大豆自然受青睞。

  結果便是大豆越種越多,在不得不吃大豆的情況下,有人前赴后繼的研究,最終讓豆腐變得更加好看了。

  而這樣再重新回頭一看,大唐不喜豆腐的原因就再簡單不過了——恰逢氣候正好,田地所出之稻麥足夠百姓果腹,誰會吃力不討好的去研究什么豆腐呢?

  杜如晦嘿嘿一笑,小聲將自己梳理出來的想法跟房玄齡講了一下。

  房玄齡揚了揚眉毛表示贊許,同時也小聲道:

  “看來這算學確有明理之效,克明與我同學不至一歲,辨析之才又見長也。”

  想起來那些繁復的數字與稀奇古代的題目,杜如晦頓時便想苦笑。

  經學典籍之類還能算是學一本少一本,但這算學一途,真是讓杜如晦再深刻不過的明白了莊周的“有涯隨無涯殆已”之言。

  如果這名為聞莽的后輩所說非戲言的話,這算學上通穹宇下觸民生,可稱得上是擎天之學,他杜如晦再過四年便也五十歲了,皓首窮經不知能否見這算學風采之一二否。

  不過杜如晦的這般傷懷心思頃刻間就被李世民抹了個一二。

  “著令司農卿議豆事,擬增設菽豆署掌肥田輪作豆粕諸事。”

  “著令導官署與倉部司,試制豆粕,與典牧署相合,試其功效。”

  “著令太官署珍饈署改豆腐,使其貼合后世樣貌,以風行天下令百姓皆愿種豆。”

  這確實是一個年輕帝王的風格,對李世民來說,此前那些關于養馬的零言碎語太過寬泛,只宜張萬歲這樣的善馬者細細研究。

  但這大豆的作用可以說相當直白,壓榨制油,磨漿作豆腐,余者豆粕再肥馬,可謂是一豆三吃。

  如果再算上那大豆的什么瘤子菌的肥田之效,可謂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這一點上后輩說的倒是沒錯,不明白也不要緊,他只需要知道這大豆有肥田效果就行了。

  馬食豆愈肥也不是什么秘密,從前漢起便有喂馬豆餅的做法,但那是用完整的上好的豆子所制,成本上來說自不相同。

  而李世民同樣也相當清楚,就不說讓家家戶戶皆有馬的夢話了,只要這大豆能令每個村子多上三五匹馬,那他相信這唐之風貌與此時定然完全不同。

  劉備喜上眉梢:

  “此物雖易,利民于無窮。”

  他說的自然便是在那光幕中一閃而過的鐵齒耙。

  實際上這東西對他來說算不上陌生,畢竟平整土地是北方種田的硬性需求。

  關中百姓也皆有耙務農,只不過全是木或竹制,并無鐵耙。

  而這鐵耙的打造也相當簡單,甚至都不用拽著鐵匠比劃,只需要拿個竹耙過去讓鐵匠對照著打一個就行了。

  親眼見到這東西更大的意義還是讓劉備豁然開朗。

  來到關中后,前幾個月與百姓一起種地后,劉備最大的感慨便是此前務農之法,在關中多有水土不服。

  在山丘頗多的南方好用的曲犁,到了地面平坦的關中作用平平。

  水田務農法,在關中百里旱田上也難有作為。

  但此時看這與竹耙堪稱一紙之隔的鐵耙,劉備便驟然發覺了自己的局限:

  竹耙鐵耙,看似僅有成本差別,但實際上可能因為重量和堅硬程度的差異,導致平田效果也完全不同。

  曲犁既然在關中不好用,何不請孔明一起試制適宜北方的新曲犁?

  畢竟即使是這在南方異常好用的曲犁,最初也不過是由人因地制宜所制。

  既然如此,他與孔明等人,也該試試自己試制新工學造物了。

  畢竟就如一開始所想的一樣,身為先祖,何必事事皆勞煩后輩?

  實際上豆粕的作用當然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馬匹口糧。

  比如豆粕是優質氮肥,草木灰是成本最低的鉀肥,再混上富含磷肥的碎骨,經過工藝熟成后就成了最原始復合肥。

  另外因為明朝時北方嚴寒的氣候,肥料熟成需要高溫比較艱難,所以在當時通過海運將北方的豆粕運到南方去賣可以說是炙手可熱的生意。

  即便不制復合肥,對南方養殖的雞鴨魚鵝等來說,豆粕也同樣是極為優質的飼料。

  另外從宋代開始,豆油與麻油菜油茶油等一起將古代的油價打了下來。

  再配上當時在世界上位于前列的冶鐵技術使得鐵鍋開始普及,人人都熟悉的炒菜開始流行至今,八大菜系有多好吃無需多言。

  而由炒菜帶起來的華夏菜系,也反過來將大豆的衍生制品開發到了極致。

  如今豆制品的名單一時間還真的很難算清楚,從常見的豆漿豆皮豆干到復雜一些的豆腐乳臭豆腐,再到經過煎炸爆炒繼續衍生出的幾十道豆制菜品,可以說單單于吃一途,華夏可稱獨步天下。

  而在這當中,大豆牢牢占據了一個C位,即使在過年也完全少不了它的身影。

  過年前磨豆腐就此看來也算得上實至名歸。

  畢竟即使是現在,咱們和太平洋對岸對手關于大豆的食品戰爭,也從來沒有停息過。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