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36章 穩健的李隆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沒了。”

  孔明點點頭。

  后世曾經隨口所說的《赤腳醫生手冊》孔明也求不來,既如此就只能自己動手。

  同樣也是拜請張神醫,請其整理一些地方百姓常見之疾整理成冊讓軍中士卒學習。

  要求也不高,只要能識疾斷病,對癥用藥即可。

  張神醫對此很是重視,甚至暫且放緩了對《傷寒論》的編撰,讓孔明直呼罪過。

  而剛才看過那產鉗之圖后,再與張仲景商討后,聊到百姓亟需的獸醫倒是讓孔明覺得,這赤腳醫生恐怕暫時補上了最后一環。

  能給人看病,能給牲畜保命,再加上閑暇時給村中稚童識字,這樣一個赤腳醫便足夠改變一村之命運了。

  相較而言這樣的赤腳醫培養并不算太過困難,畢竟在荊州時孔明便已經開始特意遴選心思活絡的老卒令其識字了,如今這批人倒是剛好派上用場。

  更難的是對這批赤腳醫的錢糧支持,道路修整,考核肅紀等等事情,不過眼下暫時還不用擔心便是。

  想的長遠,但在紙上只是寫了寥寥數筆,這已經讓魯肅有點按捺不住了:

  “孔明此策當得上深思熟慮,緣何只有半策?”

  孔明微微一笑,屈指叩了叩矮幾道:

  “先看便是,余下半策,明日再談便是。”

  魯肅有點心急道:

  “何須明日?今晚便可。”

  孔明反倒是一本正經道:

  “晚時須盡早歇息,安養身體方可不招災病,身體安康方可救民于水火也。”

  魯肅頓時沒話說了。

  龐統在一旁“吃吃”笑著,直覺上便覺得與魯子敬共事之日恐不遠矣。

  眼看著光幕上內容來來去去,李世民坐在榻上一點表示都欠奉,只是丟下一句話:

  “果真昏懦也。”

  不分忠奸為昏,大權旁落為懦。

  而且李世民覺得自己算是看出來了,這李顯名義上雖復了李唐,但實際上還是一個標標準準的武周皇帝。

  一時間李世民也不知該說雉奴同樣教子無方,還是該責那武則天為禍朝綱。

  但無論起因為何,這天子做的極不稱職那是都能看到的,因此最終只剩興味索然之意,甚至一時間注意力都不在光幕上。

  心中忽然蹦出來適才長孫無忌所說的話: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而這滅身之時此前光幕也已經提到了,唐隆政變李隆基殺武延秀于肅章門。

  肅章門在太極殿西北方向,往南有層層宮制,往北嘛……便是玄武門。

  看起來這李隆基倒是吸取了那砍死武三思的李重俊的教訓,或者真的有看他李世民的殺兄之事。

  只是不知這玄宗身為相王三子,是如何起事的?

  710年六月,唐中宗李顯暴斃于神龍殿。

  舊唐書本紀只是記載李顯暴斃崩殂,死因并沒有詳細描寫。

  李顯的親侄兒李隆基則是言之鑿鑿的稱是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了李顯,清君側是為了叔叔報仇。

  至于真相究竟為何嘛……因為李顯的定陵從古至今留在史書里的就有五次被盜記錄,尸骨早就找不到了也沒法做毒理鑒定,是否被毒死也就不得而知。

  不過目前整體上史學界還是比較偏向于中宗是真的暴斃。

  畢竟從科學上來講,古代缺乏毒藥提純工藝,真想毒死李顯的話,如《資治通鑒》所說的“餅中進毒”是不夠的,至少也得“毒中摻餅”才行。

  另外就是李顯活著時候跟個傻子似的,他本身就是妻女最好的權力來源,毒死屬于多此一舉。

  比如李顯死的當年,定州一個叫郎岌的人上書,力陳韋后之禍。

  韋后給李顯打了個招呼,然后直接杖殺了事,李顯問都沒問。

  一個月后,另一個不怕死的許州人燕欽融也上書,把韋后安樂公主等人罵了個遍。

  這次李顯不客氣,直接下詔撲殺了燕欽融。

  這件事過去之后不到半月李顯就暴斃了,于情于理韋后和安樂公主也沒有毒殺李顯的必要。

  但對李隆基來說,宣稱李顯被韋后毒死堪稱是政變正統性的最佳說法來源。

  不同于撿便宜的李重俊,李隆基是在武則天的淫威下長大的。

  童年時期他親眼見證了奶奶是如何清洗前唐宗室和大臣的,滾滾人頭是奶奶統治下最常見的點綴。

  武則天稱帝時李隆基六歲,當時阿武需要用皇嗣位置吊著武家賣力干活,直接下令將李旦父子幽禁近十年。

  李隆基生母竇德妃咱們前面說過,也是屬于被武則天順手干掉的,那一年李隆基九歲。

  直到十五歲,開始做后事打算的武則天才終于想起來李旦等人,將其放了出來拉道明堂盟誓,至此李隆基的生活才趨近于正常化。

  神龍政變后李隆基沾了父親李旦的光,官加衛尉少卿,司掌武庫,更是在這里近距離觀看了李重俊的造反未成丟了性命。

  最終等到710年,二十五歲的李隆基見到了李顯身死所引起的巨大波瀾,并敏銳的嗅到了機會的味道。

  李顯死后首先是上官婉兒公布遺詔,李顯遺詔中任命李旦輔政監國。

  但韋后的爪牙立即就跳了出來,請太后臨朝稱制,相王李旦一邊玩兒去!

  對這個請求韋后連一絲矜持都沒,次日立李重茂為皇太子,四天后李重茂登基稱帝,一同宣布的還有韋后臨朝稱制的任命。

  面對事態進展的如此順利,韋后一派很快就飄飄欲仙,李顯還尸骨未寒呢,忠于韋后的宰相宗楚客以及安樂公主等人就上書,稱根據解圖讖預言所說,“韋氏宜革唐命”。

  僅僅復國號五年的唐帝國再次顯得搖搖欲墜,就在這關鍵時刻李隆基終于登上了歷史舞臺。

  李隆基的前期起事與死掉的倒霉鬼李重俊非常像。

  李重俊是因為禁軍們從功臣變罪臣,心生不滿,一拍即合。

  但幾年過去這些人絲毫沒有長進,韋后的親臣仗著馬上就有從龍之功了,對禁軍動輒打罵,雙方仇怨很大。

  同時李隆基還借助掌管武庫的便利,早已經花了幾年時間跟幾個禁軍頭領廝混熟悉,就此有了第一塊基本盤。

  手里有了禁軍,自己掌管武庫,同時還熟悉玄武門,按理來說已經算萬無一失了。

  但李隆基仍然覺得不保險,他還打算找一個重量級幫手:

  親姑姑,太平公主。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