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七十一章 以工代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公路之上,眾人站立,李明的話語不斷的回想在了李世民的腦海當中。

  收費。

  這是李世民從未想過之事。

  甚至在剛剛聽說之時下意識的就想否定,可當細想之時,李世民竟然發現極為可行。

  正如李明所說,相比于人,馬車是最容易控制的。

  人可以繞行,馬車可未必能夠繞行。

  就算繞行了,其行走也會變得更為艱難,耗損更大,在這一種情況下,這些人也許真的會愿意支付這一份費用。

  “十四,三百丈一文低了,一百丈一文吧,從這里開始。”

  “另外你可以籌備一下,修建新的道路,若是有著什么需求,可以向朕稟報。”

  思索了片刻,李世民點了點頭,隨后開口。

  “諾!”

  李明有些咋舌,不過這一刻卻沒有拒絕直接應聲了下來。

  一百丈一文,一公里差不多就是三文多,相比于前世的高速公路這簡直是搶錢了。

  可這是封建社會,收這樣的費用也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

  愿意給一文的,自然也愿意給三文。

  這一點,自然不會反駁自己便宜老爹。

  “對了,聽說你已經準備修建到達洛陽的直道。”

  “準備什么時候開始?”

  似乎想到了什么,李世民再度開口詢問,身影則是走動在這平坦的水泥路之上,仔細的感受著水泥路與之前的官道差距。

  “下月上旬,應該就會動工。”

  “父皇可否讓少府去河北地區進行一些征召,河北地區去年大旱,恐怕有不少流民,征召他們修建道路也能給他們一口吃的,能讓大唐更加穩定。”

  李明點頭,隨后帶著一份遲疑開口詢問。

  如今關中這些農戶,伴隨著春耕集結到來,自然不可能一直進行著修路。

  要繼續修路大業,那就得考慮到其他的人力。

  去年河北大漢,無疑是最好的人力來源。

  以工代賑,作為前世的神器,李明自然也想到了這上面。

  以工代賑是指國家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

  在前世,以工代賑都是一項農村扶貧政策。

  放在這一千多年前,以工代賑自然也是完全可以使用的。

  畢竟朝廷本就需要賑災,以工代賑的方式賑災比其他方式無疑要好很多。

  “河北嗎?”

  “這自無不可!”

  “不過,他們恐怕所需的不是金錢吧,需要的是糧食,哪怕加入蝗蟲,恐怕都有些不夠。”

  李世民皺眉開口。

  河北大旱,也是他考慮的問題。

  可哪怕是到達如今,他依舊沒有什么好的辦法。

  如今朝廷不僅僅要應對蝗災,還需要應對接下來的旱災。

  需要的糧食是海量的。

  而以工代賑,在古代最關鍵的就是糧食,可不是金錢。

  這樣一來,想完成其實有些困難。

  畢竟哪怕有著蝗蟲加入,可蝗蟲不可能滿足數百萬人口持續兩三年的支出。

  今年就算可以支撐過去,明年呢。

  后年呢?

  農業的社會,要想恢復生產生活,沒有個兩三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想徹底恢復,更是要四五年之后。

  “父皇放心,只需要撐過今年,兒臣就有辦法應對。”

  李明笑著開口。

  開玩笑,有著土豆這一種神器在,撐過一年,就足以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十斤土豆,在今年收獲之后,他就會將其帶入南方進行著大規模種植。

  以南方能夠做到一年兩熟,乃至于三熟的情況下,只要一年的時間,糧食的問題就能夠得到大規模的緩解,兩三年之后,相信大唐將不會再缺乏糧食這一方面的問題。

  “你有辦法?”

  李世民怔了一下,隨后雙眸之中在這一刻瞬間出現了一份炙熱的目光。

  “對,父皇,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應該要到明年下旬之時才能夠緩解。”

  李明點頭,帶著確認的聲音開口。

  “明年下旬嗎?”

  “哈哈哈!”

  “好,朕等你的好消息。”

  “其他的你放手去做,要是有什么問題,朕全力幫你解決。”

  李世民大笑點頭。

  一系列的經歷,讓他對于自己這個兒子也有了足夠的信服了。

  李明說可以,李世民也直接選擇了相信。

  這一刻甚至沒有繼續追問。

  反而給李明打著包票。

  只要能夠解決食物問題,對于大唐來說,沒有什么比這個更重要的了。

  “多謝父皇!”

  李明道謝。

  “伱我父子,不必多禮,你要是做到,千秋功業之中都有著你的筆墨。”

  李世民笑著開口。

  李明笑了笑,也沒有反駁。

  千秋留名。

  他從未懷疑過。

  有著系統,有著不斷改造大唐的存在,他必然在千秋之后都有屬于他的傳說。

  而他要的也不僅僅只是這個,還有著國力的提升。

  對于他來說,任何國力的提升都是最為在意的,任何國力的降低都是他不容容忍的。

  滅蝗蟲,以工代賑都是如此。

  “走吧,陪父皇走一走你這大唐直道。”

  李世民再度開口,身影邁步走向了前方。

  “諾!”

  李明應聲,隨后身影跟隨而上。

  眾人就這樣行走于直道之上。

  不得不說,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水泥路是稀奇的。

  也是完全不同感受的。

  李世民走著走著之中會不時的看向路面。

  身后一名名侍衛也同樣如此。

  哪怕是馬匹,都會短時間駐足。

  幾人行走之中。

  幾里路很快而過。

  竟然并沒有感覺到腳底升騰。

  上馬,馬匹飛奔的感覺更是顯得格外的流暢。

  越看,李世民越雙眼放亮。

  他難以想象,若是從長安到邊界的道路都是如此,整個朝廷兵力調動會流暢到什么程度。

  能夠節省的開資又有多大。

  要知道,往邊境運送,最大的消耗就是這中途耗損。

  無論是人吃馬嚼,還是路上磕磕碰碰都是很大的消耗。

  如今這樣的道路之上,明顯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一旦完成,完全可以從長安迅速之中抵達邊疆,耗損更是能夠到達歷史最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