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487章 登基與年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冬至日,諸事皆宜!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

  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到了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于立春歲節,在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而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大如年”。

  在任何慶典當中,登基大典無疑是最為隆重的。

  登基不能倉促,否則,看起來自己太熱心了,太急切,就違背孝順,也會被天下臣民所不恥,皇位的傳承也會引人非議。

  而且你這個皇帝看起來不會受人擁戴,也不會謙虛。

  為了展示自己的謙虛,處置必須和百官大臣們展開拔河,他們必須請三次,你必須拒絕前兩次,第三次才答應,這就是所謂的“三辭三讓”。

  最后說“請學習”。

  這樣,自己看起來不仰慕權力,完全是文武百官的熱烈譴責,但天下臣民呼聲太高,自己才勉強答應,整個過程真的非常“虛假”。

  可是沒辦法,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朱允熥的登基大殿在朱元璋的吩咐之下,越發顯得規模宏大。

  宮里一各處都批紅掛彩,裝飾一新,紅色綢緞做成的地產,從奉天殿一直鋪到了承天門。

  在這場登基大典中,按照明史的記載:“先期,‘司設監’陳御座于奉天門,‘欽天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

  這是儀式前期的準備工作,所謂司設監、欽天監、尚寶司、教坊司,都是當時禮部的直屬機關。

  “司設監”相當于主管后勤的部門,統籌安排。

  “欽天監”的工作就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有監正、監副等官,向皇帝匯報所謂的“天意”,選定吉祥如意的日子作為慶典的時間。

  尚寶司負責設備的安置一切的東西物品,如何擺放,如何規制,都要妥妥當當。

  教坊司負責在這次慶典中演奏禮樂。

  “啟奏陛下,禮部的官員分別到天壇、先農壇、太廟告知祖先,請陛下御駕奉天門。”東宮里,禮部官員請命道。

  “嗯……”

  朱允熥一雙黑色的眸子閃出精光,輕嗯了一聲。

  在禮部官員的示意之下,春和宮外面立即響起了鐘鼓奏樂之聲,

  身上穿著一身紅底龍袍,朱允熥一展衣袖,便跟著禮部官員邁步出春和宮。

  由于朱允熥是接受的禪位,朱元璋并沒有離世,所以不需要具“孝服告幾筵”。

  那里有陳設祭品的桌子,前面列有先帝、神靈的牌位,朱允熥就不用去祭拜了。

  “皇帝袞服御奉天門。”皇帝登上天安門城樓后,登基儀式才算正式開始。

  早就等在承天門前的官員都身著朝服,在“洪臚寺”官員的引導下,他們經過金水橋進入皇城。

  但這時他們還不能進入“奉天殿”,因為皇帝還在奉天門上做祈禱,所以,大臣們只能留在午門外的廣場上。

  他們以“文東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的兩側,等皇帝和各路神仙溝通完畢后從“奉天門”上下來。

  朱允熥從承天門的城樓上下來后,進入“奉天殿”就座。

  直到這時他才松了一口氣,這么多禮儀規矩,一番行禮下來卻是不好受啊。

  不過現在好了,自己只要坐在龍椅上接受百官眾臣,以及使臣的朝賀就行了。

  禮儀官引領禮部侍郎任亨泰,來到皇帝寶座前,他跪下并亮出笏板,百官跟著他跪下。

  捧寶官打開盒子,取出皇帝的玉璽,交給任亨泰,他捧著玉璽,對朱允熥說道:“皇帝登大位,臣子們獻上御寶。”

  王忠接過玉璽,收到盒子內。

  “拜,興;拜,興……”

  此時百官在禮儀官的提示下,下拜,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

  然后禮儀官一連串喊道:“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呼萬歲、再三呼、跪右膝、出笏”。

  而奉天殿里的文武百官都要跟著禮儀官的主持行禮。

  整個禮儀下來非常的繁瑣。

  “文武眾卿,歸班!”

  文武百官這才行禮完畢,各自照著各自的位置站立大殿兩側。

  “諸王覲見……”

  在禮儀官的高呼之下,以晉王朱剛為首的藩王列隊覲見,來到大殿之上。

  燕王朱棣抬頭看了看坐在龍椅上的新皇帝,心里面頓覺一陣失落。

  他是如此,其他藩王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感覺。

可是沒有辦  法,誰讓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呢。

  在大殿之上他們都是一臉莊重,沒有表現出來任何異樣,心里早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雖然無奈,可也只能調整心態接受。

  “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呼萬歲、再三呼、跪右膝、出笏”。

  在藩王行禮的時候,朱允熥戴的眼睛從他們臉上掃過,想要看看誰不服氣,誰不識大體,可注定要讓他失望了,無論心里是怎么想的,可面子功夫藩王們都做得極好。

  朱允熥最后把目光定格在燕王朱棣的身上,嘴角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朱棣此時正在低頭行禮,可他身上頓覺一股涼氣襲來,憑著敏銳的知覺,他知道龍椅上坐著的那一位現在肯定觀察著自己!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那么奇妙,當兩個人的“磁場”相排斥的時候,可能表面上相親相愛,可心里誰都知道中間的隔閡。

  這種隔閡是無形當中的,根本就難以說起。

  就像是你見到一個人,兩個人沒有什么交集,甚至連話都沒有說,盡管他身上有很多的優點,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可惜你就是覺得厭煩。

  而另外有些人,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你卻能你一見如故。

  所以有時候,各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夠體會。

  朱棣遵照著禮儀官的引導行禮叩拜,始終沒有抬頭看看。

  行禮完畢,便和諸位翻王義同退到一旁,垂手恭立,始終沒有朝著龍椅看上一眼。

  朱允熥也收回了目光,心情暢快的享受著自己的登基大典。

  “高麗國使臣覲見,恭賀大明皇帝萬福金安!”

  “暹羅國使臣覲見,恭賀大明皇帝萬壽無疆!”

  “占城國使臣覲見,恭賀大明皇帝……”

  “倭奴國使臣覲見,恭賀大明皇帝……”

  “蘇門答臘使臣覲見……”

  朱允熥在洪武二十八年冬至日登基,可要改元,還要等到明年。

  不過這中間隔的也沒有幾天了。

  登基大典舉行完畢,宮里舉行宴請百官的宴席。

  不過朱允熥卻沒有參加,而是來到后宮朱元璋處。

  朱元璋見他來了,便笑著問道:“怎么不在前朝同百官宴飲,來咱這個糟老頭子這里做什么。”

朱允熥此時已經退下冕服,身上穿著一身嶄新的朝服,聞言笑道:“孫兒不在,百官們才能放開了吃喝  ,否則不知道有多么拘謹呢,皇爺爺您吃了沒有?孫兒陪你一同用飯。”

  朱元璋笑著搖了搖頭,對一旁的尚膳監太監而聶道:“皇帝餓了,你們還不趕快上飯,要是登基的第一天就餓壞了大明的皇帝,非鬧出笑話不可!”

  “是,奴婢遵命。”

  宮女捧著飯菜魚貫而入,不一會兒就把一張桌子擺的滿滿當當。

  朱允熥上前扶著朱元璋坐到飯桌前的椅子上,看了一眼飯菜道:“皇爺爺平常沒這么多菜吧,怎么今日這么奢侈,這可不像您的風格呀。”

  “還不是你來了,他們為了討好你這位新君,能不在飯菜上多下些功夫嗎。”

  “要按皇爺這么說,那真得打他們板子了!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以皇爺爺為尊,討好新君有什么用,能伺候好皇爺爺那才是第一等的大事!”

  “就你會拍馬屁!快吃吧!”

  二人一邊吃著,一邊敘話,氣氛很是融洽。

  朱元璋加起來一片肉放在他的碗里,問道:“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取了“宣武”這個年號。”

  朱允熥嘴里吃著飯問道:“皇爺爺覺得有什么不妥嗎?”

  年號,關系重大!

  是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用于表示年份。

  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

  此后就形成了制度,歷代帝王在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的時候,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大多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也用這個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洪武帝、洪熙帝。

  朱元璋道:“沒有什么不妥的,只不過咱的年號是洪武,已經被人說是張揚武力,以武為尊了,你再弄個什么“宣武”的年號,他們就更有可說道的了。”

  朱元璋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禮部和鴻臚寺,以及朝中的幾位重臣所擬定的年號當中根本沒有宣武二字。

  說給的參考年號一般都比較平和,如“文”、“德”“成”等,可朱允熥看了之后,都覺得不妥,愣是一個也沒有看上!

  最后自己親自拍板定案,定下了“宣武”二字作為年號。

  《賈誼傳》:孝文受釐坐宣室。

  蘇林曰: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天子宣室。蓋禮家相傳古語,引伸為布也,明也,徧也,通也,緩也,散也。

在西漢宣室  是頒布詔令的地方,故“宣”又引申有普遍、傳播、宣揚等意義。

  一個宣字,再配上一個“武”字,可是讓那幫文臣心有戚戚焉……

  皇帝自己取的年號代表了皇帝的心思和志向,這樣一位皇帝總想著宣揚武力,這可不是文官所樂意看到的。

  他們更希望新君以仁德,以文事朝政為主,這樣一來文臣在朝廷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高,甚至有一天能夠恢復宋時的美好時光。

  能夠壓過武將,把他們壓的喘不過氣來!

  可朱允熥并沒有如他們的意。

  一個政權什么時候輕視武力,什么時候就會固步自封,不思進取!

  甚至成為糜爛的開始!

  等爛到一個地步,軍中徹底敗壞,就再也沒有力量地方敵人的進宮了!

  而兵馬的敗壞腐化,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皇權不張,文臣當道,士族豪紳相互勾連成為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開始抵制皇權,與國爭利!

  所以無論到了什么時候,兵馬都必須強盛!都必須抓在自己的手里!

  朱允熥說道:“皇爺爺,大明以武立天下,無論到了什么時候都必須重視兵馬,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皇權,

  既能鏟除奸佞,又能震懾外族,刀握在自己的手里,什么時候用,怎么用,都輕松自在,不會受制于人!”

  還有一個原因朱允熥并沒有直說。

  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現在有很多可以輕松取得之地,同樣土地肥沃,同樣物產豐富!

  只要大明稍微花一些力量就能夠占領,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不開疆拓土,更待何時?!

  “說什么你都有理!”

  朱元璋道:“你愛取什么年號咱不管,可有一點,咱交給你的這份基業,你得替咱守好了,除此之外你怎么“宣武”咱都不管!”

  “皇爺爺放心!孫兒心里明白!”

  朱允熥給他夾了一塊嫩肉,放在朱元璋的碗里,二人又熱絡的聊了起來。

  說起年號,朱允熥不禁有些發笑,在歷史上燕王朱棣可是被年號這件事坑慘了!

  永樂這個年號第一次被使用,是東晉時期張重華,早期他還能夠選賢任能,抵抗敵人的攻擊。

  可是后來就荒怠政事,很少接見賓客,對于別人的勸阻也終不悔過。

  而且他后來想要做涼王,沒過多久就死了……

第二次使用是張遇賢,他五代時  博羅人,群眾擁護他反抗南漢,并推稱為中天八國王,改紀元為永樂。后來,被南唐邊鎬所敗,投降南唐,被殺于建康。

  所以這個人就是個亂臣賊子,而且還不得善終!

  第三次使用者就是北宋時期的方臘。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他在睦州幫源發動起義,自號“圣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

  第二年四月,方臘在梓桐峒的石澗中被俘,被押解京師,于八月廿四日被處決,

  這次叛亂只僅僅維持了六個月而已!

  同樣身首異處,不得好死!

  所以從這三個人的經歷來看,給朱棣“永樂”年號的人,心里肯定是對他謀朝篡位的舉動憤憤不平的……

  三五第一_www.35wx.la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