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百零八章 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扶蘇渾然不覺自己的過錯,正色道:“因一家之錯,牽連天下百家,焚及天下藏書,難道不是小題大做?難道不是亂國之舉?”

  李斯臉色越發冷清。

  拱手道:

  “陛下之威,在于洞察之明,決斷之準,從不在兇暴,陛下即位三十余年,可曾錯殺過一人?可曾錯斷過大事?”

  “自是沒有。”扶蘇道。

  李斯道:“正是如此,陛下的威嚴才能使天下戰栗,陛下從不輕易對人定罪,此乃皇帝秉性,亦是法治之當為。”

  “今儒生圖謀復辟,誹謗朝政,若老夫還去直陳赦之,且不說陛下不會答應,法度亦不允許,公子與其抱怨老夫挾私,不懂變通,母寧說,老夫與陛下同心,一樣忠于法治。”

  “壞法之事,老夫豈能為之?”

  “此事斷不能改!”

  扶蘇面色一冷,道:“如此說來,焚書之事無可變更?”

  “正是。”李斯直接回答。

  “扶蘇告辭。”

  說完。

  扶蘇就憤然朝門外走去。

  李斯誠懇的一拱手道:“長公子且慢,長公子乃國家棟梁,陛下也一直有意培養,老夫一言相勸,望公子明察。”

  “大秦以法治立國,公子卻以善言亂法,此背離大秦新政之道。老夫勸公子放棄精研儒家之書,轉而去學習商君等法家典籍,從而鑄造鐵一般之心志......”

  李斯的話尚未說完,扶蘇大袖一拂徑自去了。

  見狀。

  李斯望著扶蘇遠去的背影,沉重的嘆息一聲。

  默然良久。

  一股不安的氣氛籠罩了本一片蓬勃生氣的政事堂。

  扶蘇畢竟是眼下最有可能繼位的公子,持如此歧見,其影響的又豈會在一時一事?

  政道反復,天下大忌!

  李斯站在原地,久久長嘆不語。

  扶蘇離開丞相府不久,便接到了一道緊急詔書。

  來宣詔的正是跟扶蘇交好的蒙毅,皇帝的詔書只有寥寥數語。

  “扶蘇不明大勢,不察大局,固執一己之見,擾亂國政,殊為迂闊,今授扶蘇泗水監督之職,當即離國都就任。”

  聽到詔書內容,扶蘇面色微變。

  只能無奈苦笑一聲。

  他起初覺得很受突兀,但隨即又感覺是意料之中,結果詔書后,只低聲問了一句:“敢問蒙左監,父皇可還在生我的氣?”

  蒙毅一拱手道:“敢請長公子廳堂說話。”

  聞言。

  扶蘇心神一凝,當即拱手,將蒙毅禮讓進了正廳,而后蒙毅吩咐仆人和侍女退出大廳,又命自己帶來的四周衛士守在廊下,不許任何人靠近,這才坐到了扶蘇對面大桉前。

  “長公子,陛下很是震怒。”

  蒙毅只說了一句,便直接打住了。

  扶蘇木然的嘆息一聲,神色充滿消寂和低落。

  蒙毅默然片刻,拱手低聲道:“長公子,聽臣一句話,不要再固執己見了,陛下既已下了政令,又豈會輕易收回?”

  “公子等會速趕赴泗水郡吧。”

  扶蘇木然的額首,撐著桉座站了起來,轉身便朝外走去,蒙毅一步上前,攔住道:“長公子莫急,聽臣將話說完不遲。”

  扶蘇這才停下腳步。

  蒙毅拱手道:

  “長公子,臣實言相告。”

  “此次長公子回來,勸阻焚書,實不應該。”

  “而且公子好似還在自怨自艾,這就足以證明公子并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公子之錯,并不在政見本身,也不在是否反對焚書,而是在于決策既定之后攪擾國政!”

  “公子此次回朝是陛下召回的。”

  “陛下問詢諸公子意見時,公子明確表示了當行郡縣,此時顯然已跟儒家劃清了界限,而后又為儒家張目,這豈非是自相矛盾?”

  “時也,勢也!”

  “公子當時的決定不是迫于朝議,也非是迫于陛下之威嚴壓力,這是天下之大勢也,乃新政之大局也!”

  “公子當時能明晰,為何如今不明了?”

  “近日的文治整肅,已不僅僅是行法寬嚴之事,而是復辟與反復辟之爭,此乃關乎國家生死存亡之大爭也,豈能有半點容情?而且世人誰能說,陛下之決斷,就一定是錯了?”

  “論天賦、論才具、論堅毅、論洞察、論決斷,陛下都早已超邁古今,在實施詔令之后,一切才能知分曉,但過往的一切已經證明,陛下的決策并未有過問題,百官自然不會去疑慮?”

  “而且......”

  “陛下確實對儒家做到了仁至義盡。”

  “一直以來都是儒家有負大秦,非是大秦有負儒家,長公子你執意反對焚《詩》、《書》以及諸子議政書籍,但你能說儒家真的沒有借此影射朝政嗎?”

  扶蘇眼皮一跳。

  他自然說不出這個‘能’字。

  蒙毅繼續道:

  “當此之時如同戰場,軍令一旦決斷,便得三軍用命,不許異議再出,公子設身處地想一想,朝臣反復決議后,有一人再三再四的固執反對,且此人不是尋常大臣,而是陛下長子,你又會持何態度?”

  “往昔。”

  “陛下對公子寄予厚望。”

  “多次跟公子強調要有洞察大局的謀略之道,可謂用心良苦,但公子卻始終不以為然,甚至是自行其是,全然沒有天下之念,也沒有全盤思量,只有自己的固執己見,公子何以不察若此哉?”

  扶蘇愣住了。

  他雙手緊緊的握著,心中已懊惱到了極致,聽到蒙毅的話,他才幡然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自己就不該在這時候固執己見,若是自己真能如父皇所教,有大局思量,又豈會惹得父皇暴怒連連?

  扶蘇已然是失悔痛心。

  長子者何?

  家族部族之第一梁柱也!

  而他非但沒為父皇分憂解難,反倒讓父皇格外難堪,甚至是公然在挑釁父皇威嚴。

  如此長子,人何以堪?

  扶蘇西南佇立,對著咸陽宮的方向,肅然長跪,重重撲拜叩頭,額頭直接磕出了斑斑血跡,而后顫巍的起身,拱手高聲道:“扶蘇不孝,妄談仁善,自今日始,兒臣定精研律法,絕不敢負父皇所教。”

  “父皇,兒臣去了......”

  說完。

  扶蘇朝蒙毅行了一禮,毅然的轉身離去了。

  其高大的聲影,很快便在大廳搖曳的燈火中,消失不見。

  蒙毅長身而立,望著扶蘇已有了改變,也是欣慰的點了點頭,而后才出了大廳,回咸陽宮復命去了。

  進入宮中。

  蒙毅作揖正色道:“稟報陛下,長公子知錯悔悟,已起身返回泗水了。”

  嬴政冷聲道:

  “那頭犟驢是說不聽的。”

  “他就算聽進去了,也只能管一時,何時真的用心在律法上,再說知錯悔悟也不遲。”

  蒙毅猶豫道:“陛下,長公子遇事有主見,未嘗不是好事。”

  嬴政漠然道:

  “他若是真堅持己見,朕反倒不會怪罪,但他顯然并沒做到,同樣的處境,若是換一個人,那人要么一開始便徹底放棄儒家,要么從始至終都力保儒家,就算朕真施行文治整肅,也始終如一。”

  “但扶蘇做到了嗎?”

  “沒有!”

  “扶蘇缺的就是這個大局觀。”

  “他只有狹隘的善念!”

  “他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也找不到自己的問題,他的一切所作所為全憑本心,根本就不會做任何的思量考慮,或許,朕對扶蘇寄予厚望本就是一個錯誤!”

  聞言。

  蒙毅臉色微變,沉聲道:“陛下,長公子已有了改變之心,臣相信再給長公子一些時日,長公子定能不負陛下厚望。”

  嬴政搖搖頭,沒有再言。

  見狀。

  蒙毅知趣的退下了。

  走出宮殿,蒙毅眼露一抹憂色。

  扶蘇這幾天的表現,無疑讓始皇失望了。

  而且通過這次‘文治整肅’之事,暴露出扶蘇很多問題,其中關鍵的一點,便是扶蘇對體制知之甚少。

  對于這點,蒙毅也深感無奈。

  帝國創制時,典章明確規定:命為‘制’,令為‘詔’!

  兩者是有不小區別。

  但扶蘇竟全然沒有意識到。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認知問題,足以證明扶蘇對大秦國制不熟悉,甚至于連最基本的典章都不明,這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

  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君王言論如絲般細小,傳之天下則會劇烈擴大。

  這表述的便是君王政令的謹慎性。

  秦立國已有兩百余年,在這數百年間,早已錘煉出極其豐厚的大政底蘊,對繁巨國事的處置,也早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天下大事如此之多,君王未必總是以命令方式行事,其間必然有許多需要謹慎把握的程度區別,因而帝國創制之時,特意將皇帝的批示形式峰作了兩種。

  即‘制’和‘詔’。

  ‘制’為松緩性批示,實施官員有酌情辦理之彈性。

  ‘詔’為強制性批示,實施官員必須照辦。

  陛下對李斯丞相的焚書奏章以‘制曰’批示,即可以這樣做,并不是用的‘詔曰’,必須這么做,其間分野,自有一番苦心,但扶蘇竟全然沒有察覺,也無怪始皇如此震怒。

  蒙毅輕嘆道:

  “長公子,你這次真錯了。”

  “陛下看似頒行了焚書令,實則是雷聲大雨點小,主要還是以威懾為主,所以從一開始就取用的松弛勢態,此舉也僅僅針對儒家,并不會輕易牽連到其他百家及地方。”

  “陛下的這番苦心,長公子你何以不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