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566章、困者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雖魏吳已然確鑿了出兵,但攻勢一直遲遲未開始。

  對于魏國的夏侯霸而言,他臨發前被天子曹叡與雍涼都督司馬懿叮囑過了,此番出兵策應江東,乃是為了促成接下來真正攜手攻蜀的基礎以及讓逆蜀陷入戰事中更久,行軍不必過于倉促,一切以保全自身為上。

  而吳國同樣抱著類似的心思。

  他們需要等夏侯霸部進入子午谷了,確鑿漢軍不會再復從關中調遣兵力取道漢中來支援東三郡戰事了,才會正是發起攻擊。

  其中,陸遜與孫權還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緣由。

  在上庸郡的唐咨部,雖然在仲秋八月被困在城內了,但作為抵御巴蜀的前線,城內的糧秣仍可支撐到明年春耕。

  如此,救援倒不必焦灼。

  至于萬一唐咨部軍心不穩、在糧秣未耗盡之前被攻陷了嘛........

  也無所謂了。

  事情都是有利弊兩面性的。

  若是上庸郡陷落,江東受限于被圍點打援的困境亦然不復,反而可以退兵入襄陽城,讓漢魏兩方自爭斗去。

  時間在魏吳雙方各有心思中,來到了仲冬十一月末。

  夏侯霸部終于抵達了子午谷的南出口,昔日魏武曹操設立的安陽縣(石泉縣)。

  谷口處正好乃是池河折道向西匯入沔水處。

  若不出谷,是極容易扼守的,蓋因池河匯入沔水還需數里的距離,但也很難威脅到漢軍轉運輜重糧秣的水道。

  除非他領兵前去入沔口駐扎。

  當然了,夏侯霸自然不會多此一舉。

  他一路戒備森嚴的督兵趕到后,乃是直接在谷口修筑防御工事,將入擾變成了前來守御。

  不過,他并非什么都沒有作。

  在派遣斥候探析西縣與上庸一帶的軍情,得悉此間無有漢軍扼守后,便第一時間讓使者潛入上庸城,給唐咨帶去天子曹叡的詔書。

  詔書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內容。

  一者,乃是分析利弊。

  如聲稱唐咨部如今已經是身陷死地了,吳國即使傾力來救,但也會受限于山川地形等因數難以成功。

  另一,則是利誘。

  曹叡想讓唐咨帶著麾下士卒歸魏。

  聲稱只要唐咨愿意,那么他先前在利城郡叛魏入吳的過往,便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逝罷;夏侯霸部會拼盡全力接應他從子午谷入關中的。

  且唐咨入魏國后,督領本部士卒如故,官職與爵位都會比在吳國是升一級。

  亦是說,魏國讓夏侯霸督兵入子午谷的最大緣由,就是看重了唐咨督領的五千余精銳。

  是的,精銳。

  作為守御巴蜀第一線的城池,唐咨麾下將士在吳國各部中名列前茅。

  最后,則是寬慰。

  聲稱唐咨入魏后無需擔憂留在江東家眷的安危。

  如今吳國被巴蜀所伐,南線戰事已然一敗涂地,孫權亦無法接受北線再迎來慘敗而歸。

  故而,此時江東不敢撇開魏國這個臨時同盟。

  同樣不敢拒絕魏國索要唐咨家眷這種不算過分的要求。

彼孫權有勾踐之忍嘛  唐咨看罷詔書后,好一陣恍惚。

  他先前已然從江東使者口中得悉,吳國會傾力來救上庸城池的消息了,亦迎來過漢軍的遣人來說降。

  如今再迎來魏國的.....

  于不知覺中,他竟然成為了三國博弈的焦點、競相爭取的對象。

  但人貴有自知之明。

  唐咨再短暫的心情復雜后,便婉言謝絕了魏國的使者,聲稱復入魏之事對于被圍困了數月的他而言乃是始料不及,更是猝不及防。

  故而,一時間無法給予魏國答復。

  且投降這種事關所有將士命運的決定,并非乃他一人可獨斷。

  比如城內副將兼領監軍之人,乃是孫氏的死忠,同樣能影響一部分將士的決定。

  若是無法與副將達成共識,那么他即使愿意復入魏,亦會因為副將的反對而自相殘殺,令從子午谷入關中的計劃成為泡影。

  畢竟,漢軍的丞相部就在駐軍在堵水河谷的南端。

  上庸城若是內訌了,根本無法瞞過漢軍。

  亦會被漢軍聞訊來奪城與追擊!

  唐咨的這個理由,令夏侯霸有些投鼠忌器。

  蓋因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他是不愿意與漢軍鏖戰的。

  并非畏懼。

  而是此舉與天子曹叡的叮囑違背。

  再者,戰事爆發,士卒必然會迎來傷亡。

  招降唐咨部本來就是為了給魏國增添兵力,但以喪亡魏國士卒作為代價,且還無法估計唐咨能引多少士卒入魏,自然就是得不償失了。

  對此,夏侯霸與副將蒲忠商議了一番,無法決斷。

  便依著唐咨所言的需要時日考慮、復遣使去寬慰不急于一時,隨后便遣人歸去關中稟給司馬懿。

  這種事情,就讓上位者思慮去罷。

  但他不知道的是,唐咨給魏國的回復不過是搪塞之言罷了。

  城內副將兼監軍根本就不是孫氏的死忠!

  而是昔日與他一起舉兵叛魏的鄉閭!

  況且,就算是城內副將乃孫氏死忠那又如何?23sK

  他在部曲私有制的江東掌軍征伐將近二十載了,本部士卒早就“知將而不知君”了!

  若是他決意入魏了,孫氏死忠也好副將兼監軍也罷,膽敢不從者一刀梟首便是,還能阻攔他的決策不成!

再者,他本是徐州人士啊  之前舉兵叛魏,亦是因為魏國早年對徐州的屠戮以及沉重的賦稅徭役啊!

  若復入魏,他尚有何面目見鄉梓父老!

  而之所以他與魏國虛與委蛇,乃是為了拖延時間。

  不管怎么說,魏軍只要在子午谷一日,多多少少都能為吳國牽制一些漢軍,且也能給予身陷孤城的士卒們一絲希望。

  抑或者說,他仍對吳國抱有希望。

  他入吳許多年了,孫權待他并不薄。

  故而,在江東已然盡最大能力驅兵來救援的情況下,他并不想背叛江東。

  此算是他報答江東此些年的厚待罷。

  但若是江東救援不利、上庸亦糧盡了,那他就唯有“順勢而為”了。

  且到那時候,他不管投魏還是歸漢,孫權皆不會罪責他的家眷。

  軍律嚴苛如魏國,都有“被攻過百日而救不至者,雖降家不坐”之說。他堅持不止百日且是到糧盡的最后一刻了,吳國有何理由追責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