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443章、渡河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先前渡河的時候,漢軍就花費了很多時間。

  僅堪堪容三騎并肩而行的浮橋,對騎兵而言委實太窄小了!

  離唐芒唯有盡可能的拖延時間,讓騎卒得以分批渡過,且對岸營寨的漢軍做好接應準備也同樣需要時間。

  無有舟船之下,倉促之間拓寬浮橋是不可能的。

  但姜維等人可以步卒在大河對岸的浮橋兩側組強弩陣,阻止魏軍靠近浮橋護騎卒渡河。

  至于,

  以八百騎西涼鐵騎牽制近四千南匈奴輕騎,是否會太托大了嘛......

  作為昔日橫行河西走廊的馬賊首領,他覺得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

  騎戰與步戰迥然不同。

  在追逐騎射中,雙方的箭矢,會因為不停馳騁的戰馬而變得優劣明顯。

  南匈奴騎兵追擊時拋出的箭矢,被弓力牽引破空而至時,

  漢軍騎兵已然不在先前的位置了;但漢軍的弓弩矢傾斜而來時,

  會讓他們覺得自身是主動用胸膛去迎接一樣。

  尤其是久負盛名、同樣精通騎射的西涼鐵騎,

  乃是大漢唯一騎弓與騎弩皆配備齊全的騎兵。

  七斗騎弓拋射,可單手借足力上弦的一石騎弩直射。

  令南匈奴騎兵防不勝防。

  前排騎卒身上的皮革甲根本無法抵御勁弩的洞穿,而后陣的騎卒因為身軀隨著戰馬起伏、小圓盾亦僅能護全要害而無法兼顧戰馬,故而一時之間人仰馬翻。

  僅追逐了約莫三里,他們便有兩百余騎落馬,且不乏因為前排戰馬倒地令后方袍澤躲避不及被絆翻之事。

  這令他們異常羞惱。

  占盡優勢的伏擊,竟還要面臨被肆意殺戮且無有反擊之力?

  當即,有兩個千夫長便各自引著麾下分道而出,死命的催著戰馬加速,試圖從側繞至漢軍的后方夾擊。

  以多欺少嘛,自然要包抄。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離唐芒等的就是他們分兵!

  面對敵四千騎,他以八百騎沖陣不可取,但沖千騎之陣,區區胡虜安能當西涼鐵騎豕突之銳乎!

  “換卜戟!”

  “突陣!”

  他將手中強弓掛好時對身側的親衛大聲下令,抬腿撈起長矛高舉,

  匹馬當先往右側的南匈奴騎兵突去。

  “突陣!”

  “突陣!”

  伴著親衛的大呼,原本呈扇狀疏疏落落的西涼鐵騎,紛紛撥轉馬頭聚攏,且還借著精湛馬術控制戰馬速度的快慢來調整陣型。只見許多手持卜戟的騎卒們紛紛聚攏在前列,執長矛者次之、執環首刀者再次之,猶如一長蛇般靈巧的扭轉身軀往側沖去。

  右側南匈奴騎兵的千夫長見狀,大驚。

  他的本意是想包抄夾擊,可沒有與漢軍白刃戰的打算。

  但今已離陣而出,極速馳騁的戰馬也無法令他再轉身歸去的機會了。

  如若繼續加速向前,那么他這支騎兵將會面臨被漢軍攔腰鑿穿;而調轉馬頭往右避開,則是尾部將被漢軍咬上,將后背暴露在弓弩下。

  是故,他的雙眼迅速涌上了無數血絲。

  “殺!”

  他同樣高揚著長矛,調撥馬頭率領麾下往漢軍正面迎去。

  因為他看到了原本繞左側的千夫長以及在原陣的騎兵,見漢軍變向后皆催著麾下加速,意圖過來夾擊將漢騎擊潰在此。

  如果他能稍微阻攔漢軍速度的話。

  只是稍微阻攔,拼著族人喪損過半應該就可以了吧?

  帶著如此念頭,右側的千夫長眼中閃過決絕,沖鋒的命令再次從口中咆哮而出。

  “殺!”

  “殺!殺!”

  右側南匈奴騎兵皆大聲應和著。

  戰馬強健有力的馬蹄狠狠的落下,刨開了薄薄的雪層,將枯草和塵土彌漫了半空,

  昭示了他們將漢軍擊潰的決心。

  但當兩軍甫一迎面接觸,

  他們就知道高估了自己。

  手持卜戟與長矛的前排西涼鐵騎,

  猶如一只飽飲長風的箭矢般銳不可當。

  幾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撕開了他們的陣列,讓身后手持環首刀的騎卒洶涌而入。

  他們將環首刀橫斜反握,借助高速馳騁戰馬的慣性,刁鉆的劃過南匈奴騎兵的腰側與脖頸,肆意收割著人命。且在廝殺時,他們亦不忘不斷往兩側擴張、充實兩翼,讓原本一字長龍陣的鑿穿戰術,慢慢變成了趁亂席卷敵陣的雁形。

  蹄聲急促,刀光匹練!

  在鮮血肆意飛濺中,赤黑色的大漢旌旗以當者披靡之勢,毫無滯礙的不斷突前。

  從接觸到擊潰右側南匈奴騎兵的陣列,西涼鐵騎僅用了不到半刻的時間。

  原先覺得可以阻攔漢軍的那名千夫長已然化作了地上的一灘肉糜,而他麾下的騎兵則是哀嚎著調轉馬頭,死命踢著馬腹讓戰馬脫離戰場。

  “呸!”

  已經殺透敵陣的離芒唐,用手抹了一把臉上的血跡,又吐出了被風兒吹進嘴巴里的發梢,才拉著韁繩讓戰馬轉向,嘴里也大喊著。

  “轉向!迂回!”

  “迂回!”

  他沒有領軍追殺潰兵,而是打算趁著銳氣反身歸來迎戰后方的敵軍。

  然而,待他們完成迂回、想讓戰馬小跑加速再度發起沖鋒的時候,卻發現沒有這個必要了。

  后方追來的兩支南匈奴騎兵,目睹了方才的慘烈后,皆不約而同的再度撥轉戰馬與漢軍拉開了距離。

  他們不是魏國的士卒。

  前來參戰時,左賢王劉豹便私下叮囑過,南匈奴沒必要為魏國死不旋踵。

  因為如果部落族眾喪損太多,他即使得到了大單于的冊封,亦不過是有名無實、淪為被其他部落依著草原法則強食的弱肉罷了。

  不過,他們也沒有離去。

  乃是在一箭之地外徘徊,等著費曜與其他族人趕來再作纏斗。

  反正一時半刻,漢軍亦不可能渡過浮橋。

  離芒唐見狀,乃領著西涼鐵騎徐徐往浮橋而歸,但每隔半刻鐘便分出百騎,加速趕去渡河。

  受浮橋窄小的限制,漢軍唯有分批才能依次渡過。

  且他不擔心陸續分兵后,會被南匈奴騎兵一擁而上合圍絞殺。

  算算時間,待他第三次分兵的時候,領著燒當族眾的張苞就應該到了,對岸的姜維等人也應該布好強弩陣接應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