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90章、不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最新網址:論現今關中三輔土壤最肥沃、屯田糧秣出產最豐所在,長安城周邊當仁不讓。

  就連坐擁鄭國渠與白渠的左馮翊都難以比肩。

  緣由倒不是因為長安先前乃秦漢舊都之故,而是“八水繞長安”令驪渭平原豐饒的使然。注1

  此八水分別名為:渭、涇、灃、澇、潏、滈、浐、灞。

  其中,子午谷在關中的出口,乃是在灃水與潏水之間。若是依著潏水進發,則可直抵長安城下;若沿著灃水而行,乃是臨灃縣與鎬縣。

  但此番漢軍驟然而來,卻沒有兵臨城縣之舉。

  乃是將灃潏二水之間的鄉邑聚落黎庶盡拔歸漢中郡了,且將此地的屯田、溝渠水利與馬鈞仿造大漢的水車盡數焚毀。

  就連驛道都破壞了......

  自然,諸如遷民與壞路等事皆繁瑣,漢軍在得逞時,駐守東三郡的兵馬與守備長安的夏侯玄不可能一無所知。

  但得悉消息是一回事,能否遏制卻又是另一回事。

  漢左將軍吳懿親率一萬五千兵馬出黃金峽,臨洵口落營護住子午谷入口。

  而戍守在東三郡的魏軍不足萬人,根本不敢前去與戰;而荊州都督、征南將軍王昶得聞后,在短時間內也無法征調出足夠的兵馬前來驅趕。

  蓋因如今吳主孫權仍舊駐守在武昌!

  歷經江東多次入寇后,荊州的兵馬本就捉襟見肘,一旦將扼守襄樊防線的兵馬抽調過去,恐江東會再度發難。

  畢竟,巴蜀與江東互盟。

  若說他們沒有策應而戰,魏國沒有人會相信。

  王昶無奈之下,只得分別作書于雒陽朝廷與長安,讓他們早做準備。

  但雒陽曹叡得報后,一時之間唯有報以苦笑。

  雒陽春初的饑饉影響還未徹底消散,且中軍剛剛從荊州戰場趕回來,休整未幾之下焉能再復往?

  況且,遠水救不了近火。

  從雒陽至長安約莫九百五十里,哪怕他籌集將士遣往,待趕到時已然晚了。

  是故,長安守備夏侯玄就凄慘了。

  他督領的兵馬約莫五千人,且皆是戍守的郡兵。

  若是扼守城池、討賊寇或民亂等倒是應對無憂,但漢軍出子午谷的乃是關興督領的萬余精銳,他如何遏制得了?

  且王昶的書信走南陽郡武關至長安時,關興已然在徙民了......

  他連疏散黎庶、堅壁清野的機會都沒有。

  自然,縱使不能力敵,他也義無反顧的督領了兩千兵馬出城趕來。

  不是與戰。

  而是多樹旌旗虛張聲勢,佯作大軍已至,看能否將漢軍給恐嚇歸去。

  至于能否成功,一切看天意罷。

  他職責所在,罪責亦難逃。若半點作為都無有,事后朝廷追責,對他素來不滿的天子曹叡說不定會大發雷霆,將他奪爵且以罪徙邊千里了。

  但顯然,天意薄于他。

  自負糧秣在子午谷內艱難跋涉了近一月才看見沃野的關興,源于對丞相將約時出大散關吸引魏關中主力的絕對信任,根本不相信魏國京兆長安附近會有大軍盤踞。且算算時間,即使是屯重兵的郿縣抑或武功縣得悉了軍情,在倉促之間亦不會趕至此地。

  故而,他見到夏侯玄督兵出來時,不驚反喜。

  乃令部將沈幽、鄭他與姚靜繼續徙民,自引本部三千余人望著夏侯玄的將旗而往,將欲與之逆戰。

  若說夏侯尚乃一時名將,世人不會反駁。

  但論其子夏侯玄調度如何嘛.......

  他都不曾臨陣過!

  且自幼養尊處優的他,素喜坐談以彰名士風流,從不屑與粗鄙兵子共語。

  亦不會得到士卒的擁戴與效死。

  待見關興部逆戰而來,他本還想著試著抵御一陣,但倉促聚集出城的麾下郡兵竟一片惶惶之音,未戰已然軍心浮動。

  甚至還出現棄械而亡命者。

  如此情況下,他亡父遺留的部曲督無需他吩咐,便護著他返歸長安城池了。

  以夏侯尚過往的功績,夏侯玄怎么無能,天子曹叡都不會將之論罪處死,但若繼續留在城外,漢軍士卒可是皆以取他性命為首功!

  此中利害干系,那部曲督心里拎得清。

  未接戰便望風而逃,如此結果連關興都一時愕然。

  或許,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守備大漢舊都的主將,竟是如此不堪罷。

  亦有些懊惱。

  早知如此,他先前便大膽些,先引兵往長安進發沿道設伏將之一舉擒了!甚至還能驅敗兵在前、掩兵在后,將長安城給破了!

  不過事已然,無有更改的余地。

  追之不及的關興,見魏軍怯戰如此,便生出了一個大膽想法。

  乃是令部將鄭他與姚靜將黎庶護歸漢中郡,自身合沈幽部共計五千將士,跨過了潏水大張旗鼓的往藍田縣進發。

  藍田縣位于浐水與灞水之間。

  而灞水的源頭,乃在關中進入南陽郡的武關道上!

  亦是說,他作勢將欲從背后襲擊武關,為了將逆魏關中更多兵力吸引來此處,稍微緩解丞相那邊的敵我兵力懸殊。

至于虛晃一槍,魏雍涼都督司馬懿是否會相信嘛  這由不得他不信。

  長安城對大漢意義斐然,亦是魏國的忌憚所在。

  司馬懿如若不想被雒陽廟堂袞袞諸公指摘、關中三輔人心動蕩,就必然要分兵來京兆郡將漢軍悉數驅逐出去、確保萬無一失。

  而關興的真實意圖,乃是想在藍田縣周邊再拔些黎庶,走峪谷道歸漢中郡。

  峪谷道的出口就在浐水之西。

  雖然兵出之前,丞相讓他只需擄些黎庶與破壞屯田吸引魏國注意力即可,但他覺得一名合格的將率就應具備臨陣決機的果敢!

  不可迂腐而喪失坐失戰機,猶如那提線木偶般刻板。

  再者,走峪谷道是不會陷入危險的。

  昔司馬懿克日擒孟達時,魏延亦將西城焚毀與盡拔黎庶而歸,那時魏國為了杜絕類似之事發生,亦將武當山脈北麓的黎庶皆遷走了。

  恰好,峪谷道的另一端就在武當山脈北麓、西城與錫縣之間。

  逆魏并沒有部署兵馬扼守。

  如此,與國裨益之事,何樂而不為呢?

  注1: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綢繆征古滇國,引灃、滈、潏三水興建“昆明池”訓練水軍;至唐代昆明池干涸,三水遂合為一水。

  最新網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