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73章、恩威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夏四月。

  大漢西出隴西討南羌的戰事落幕。

  昔日強盛一時的參狼種羌徹底覆滅。

  勢力強大的部落豪帥,要么被誅殺,要么被大漢遷其族人回蜀地安置,勢力不存。而最早投降的小部落,則是被大漢冊封官職,歲納貢品,遣在西頃山一帶的洮水流域安置。與參狼結盟的化外鐘存種羌,情況類同。

  此舉,乃是為了南羌的長治久安。

  因為大漢無法遷民去占據西頃山及賜支河曲之地。

  如果將參狼與鐘存的種號變成歷史,那么此二地將會被燒當種羌所蠶食,進而催生出一個龐然大物來,更不利于大漢邊境的安穩。

  畢竟,如今的燒當種羌已然很強大了。

  且他們之所以臣服于大漢,最大的緣由乃是以自身之力無法抗衡逆魏的刀鋒。

  而留下一些參狼與鐘存種羌小部落,則是不同。

  他們處于勢力弱小種,為了生存只得依附大漢。且又見識過大漢刀鋒之利,日后絕不敢再冒犯大漢天威。就如昔日隴西諸種羌入寇漢中郡,被板楯蠻殺得十不存一,進而祖祖輩輩皆口口相傳“不可南行”的箴言,至今都從不敢再入寇益州。

  而無端被卷入戰事的化外白馬種羌,則是成為了大漢的附庸。

  姜維僅以四千士卒的孤軍來襲,便讓他們偌大的部落絲毫沒有反抗之力,亦讓他們再度想起了昔日大漢將匈奴追亡逐北的戰績。

  只不過,姜維并沒有為難他們。

  當他們皆請降后,姜維聲稱自身僅是追擊參狼種羌而來,對他們并無敵意。

  為證明所言非虛,還當場將他們悉數釋放及歸還戰獲;且還以護羌校尉掌羌事的職權,承諾只要他們不犯大漢邊境,漢軍就絕不會再度踏上阿尼瑪卿山脈的河谷流域。

  此舉,讓所有白馬種羌豪帥皆感恩涕零。

  抑或者說,以鮮血澆灌出來的仁義,更令人倍加珍惜吧。

  他們殺牛宰羊,供大漢士卒吃食;且在姜維領軍押解戰敗的參狼種羌族人及戰獲歸去時,還自發讓后輩子侄帶著貢品隨行。

  想請求大漢朝廷賜下官職,成為附庸。

  嗯,姜維很著急歸去。

  僅是讓士卒休整了兩日便啟程。

  非是不恤士卒艱辛,而是不敢久留。

  漢軍士卒太少了,又是孤軍,而化外白馬種羌擁眾數萬人!

  先前以寡勝眾,憑借的是出其不意,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銳氣。

  如今戰事結束了,漢軍決死之心也不復之前。如若久留,孰人知那些白馬種羌會不會反悔,再度合兵報仇雪恨?

  若是如此,押解著參狼種羌俘虜的漢軍,絕對是無法抵御的。

  這也是姜維對他們示之恩義的緣由。

  如果兵力及條件允許,他早就將這些白馬種羌皆押回去,讓他們成為大漢的兵源及納賦稅的民戶了!

  軍出而戰,本就是求利。

  不能占據其土,那就擄民掠物資而歸。

  不過,恩威并施,效果也不差。

  李嚴與丞相諸葛亮得悉姜維所為后,便遣人來陰平郡,將那些白馬種羌豪帥的后輩子侄迎入漢中郡。讓他們先目睹了大漢各部將士演武后,才護送往成都接受天子劉禪的冊封。且讓還承諾了,將會在陰平郡的甸氏道開設搉場,與他們互通有無。

  亦讓他們對大漢心悅臣服。

  在大漢的蜀錦、茶葉、陶器及鐵器等物品陸續流入之余,他們不僅成為了大漢戰馬供應地之一,且還愿意被大漢以物資雇傭的方式遣族人隨征。

  亦是說,他們徹底接受了大漢的羈縻政策。

  至于對他們推行羈縻之時,也是變相的促進他們變得強大,日后是否會演變成為大漢的威脅嘛..........

  沒有人去考慮,也無需考慮。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如果后人奮發圖強,再復昔日武帝時期的國力,白馬種羌再強大都不敢叛亂。只會慢慢被漢家禮儀蠶食,演變成為以漢家子民自居的自豪。

  連其棲息地阿尼瑪卿山脈的河谷流域,都有可能變成大漢的郡縣。

  如果后人耽于享樂,罔顧先輩的努力,被白馬種羌欺凌了那也是活該。

  何需去擔憂?

  戰后,參與此番戰事的各部兵馬,都進駐隴西狄道休整,以后他們便是歸李嚴節制,成為西線進軍涼州、圍攻四望峽及積石峽的兵馬了。

  各部將領也各有升遷。

  其中,姜維的升遷最令人側目。

  不僅將之前行護羌校尉的“行”字去掉,還領相府參軍、轉為蕩寇將軍。

  所領本部兵力也有變化。

  與他同行的小校蔣舒升遷為裨將軍,領千人入他麾下任職,讓他本部兵力增至四千。

  且在戰時,早就臣服于大漢的隴西當煎、牢姐等小種羌部落,以及白馬種羌的雇傭軍,將歸于他統領。

  也算是沒有職位、卻有其實的重號將軍了。

  不過,人們對此也不奇怪。

  蕩寇將軍的官職,本來就是諸多雜號將軍之首,亦然是最令人側目的將軍位。

  任此職者,相當于被朝廷期待著,未來可成長為國之藩籬。

  比如大漢上一任蕩寇將軍,乃是關侯。

  如果說,此戰令大漢獲得人口及物資無數,且徹底沒有了北伐的后顧之憂;那么,對逆魏而言則是一場動蕩。

  羌胡部落人口比漢家歷史更多的涼州,在得知參狼種羌及鐘存種羌被大漢征服、化外白馬種羌成為大漢附庸后,難免人心思異。

  許多豪右、羌帥及胡王,對大漢窮追近千里擊敵的做法心有忌憚。

  因為夾雜漢魏中間,首鼠兩端的道路已然被堵死了。

  也不由自主的,將自身假想為參狼種羌。

  如果不敵將迎來覆滅,如此結果自己能承擔否?

  抑或者是,索性效仿西海的燒當種羌一般,早早棄了魏國入漢,更符合自身的利益?

  對此,魏國為了安撫人心,且為了防備大漢大舉屯兵在隴西郡的調度,大司馬曹真乃上表雒陽,將征西將軍夏侯儒部轉來了金城郡榆中縣一帶駐扎。

  以他與魏延對峙,讓征蜀護軍郭淮得以將兵力轉去西平郡,壓制湟水河谷羌胡部落的人心思異。且魏國依著“邊人治邊”下放權力的約定,河西各郡的太守如張就、黃華等人,都讓家中子侄領了私兵部曲,跟隨夏侯儒前來金城郡駐守。

  至于夏侯儒原先的駐地,烏水流域,則是從鎮守荊州的司馬懿部,別遣了將軍胡遵領五千人而來,繼續鎮守鮮卑乞伏部。

  胡遵,乃出身于安定郡名門。

  為人胸有韜略,時稱良才,且以他家族在安定郡的威望,鎮守鄉閭之側的烏水流域,可讓魏國無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