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620章招降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亂軍現在的主將是前大將軍馬拉高,一個土生土長的馬來人,歷輩從軍,代代忠良,官至大將軍,主管全國軍隊,是相當于國防部長一樣的角色。

  馬拉高對蘇丹的忠心是不容質疑,否則他也當不了這大將軍,血洗王宮就是他的主意,他要殺盡素丁之人,為蘇丹報仇。

  現在素丁己被殺死,被亂軍剁成了肉醬,他的家也被血流,雞犬不留,但是明軍也攻了進來柔佛城,對他們形成了壓制。

  霍曼死了,他的兒子們也死了,只有一女留下,如果蘇丹還有兒子活著,他一定保著少主,殺出重圍,覓地重立,但是蘇丹一家血脈斷絕,沒有了繼承人,馬拉高也不知如何是好。

  馬拉高的弟弟馬拉雞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室血脈斷絕,大哥何不繼位為蘇丹?”

  馬拉高斥道:“胡鬧,我馬拉家世代為兵,豈有叛主自立之舉?另我馬拉家不過柔佛巴魯一漁民,得蘇丹提拔,才成為了將軍,何德何能,竟敢染指蘇丹之位?無德而竊大位,只會為家族招來災難。”

  馬六雞一想也是,他說道:“不過現在這樣,也不是辦法呀!咱們必須想個辦法,為眼前這上萬兄弟謀一條生路。”

  馬拉高道:“你們想活命,就必須聽我的。”

  眾將齊聲道:“愿聽大將軍號令。”

  這時衛兵來報:“明軍使者求見。”

  明軍使者是錦衣衛千戶劉承都,他在這一帶,權力極大,手下有極多的人聽他號令,為他奔走辦事,但是他的身份很少人知道,只知道他是手眼通天的大海商,很有辦法,可以出入李旦帥府,與李旦高談闊論,與大將鄭芝龍也是平輩論交,平起平坐,在大明也極有關系。

  有傳言,素丁與他從往甚密,素丁的造反就是他一手操縱的,不過這沒有證據,誰也不敢肯定。

  馬拉高道:“來人!將這個與素丁勾結的人砍了!”

  他的親衛大聲應是,一齊上去,捉拿劉承都。

  劉承都冷笑道:“劉某代表李大人而來,某出了什么事,李大人必定血洗全城,一個不留。”

  這句話極大的震攝了馬拉高等人,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柔佛一開始與明軍關系良好,就是在雙方爭奪賓坦島時,殺死了十幾個明軍,這才招來了明軍的報復。

  代價就是柔佛亡國。

  馬拉高道:“你敢不承認與素丁勾結之事?他的手下都承認了,就是受你的指使,才有今日之結果。”

  劉承都道:“你們相信一群亂臣賊子的話?我大明天威無敵,拿下柔佛,只是一句話的事,何必搞這些陰謀詭計,壞了名聲?李大人一向英雄豪杰,豈會干這種事自壞名聲?”

  馬拉高一想有理,大明和李旦的名聲都不錯,英雄豪杰,不會干這種事,西夷人還差不多,他們專門干這種事。

  馬拉高道:“你以真主的名義發誓,不曾參與謀害蘇丹!”

  劉承都道:“某不信回教,向真主發誓有什么用?某今日為和平而來,爾等放下武器,李大人既往不究,保證生命財產安全,柔佛由大明托管,馬拉高將軍為柔佛總督,總管柔佛之地,其賦稅也由大人負責征收。”

  馬拉雞大喜,這不就是沒有蘇丹之名的蘇丹嗎?蘇丹本來就是總督之意也,這樣,王室血脈斷絕,依然可以保證他們的富貴,他忙向大哥使眼色。

  馬拉高道:“我怎么知道,這不是緩兵之計,事后大明翻面不認人,我等想后悔都不行。”

  劉承都道:“你們沒有選擇權呀!最多三天,就可以滅了你們,殺個干凈,馬拉高將軍沒有興趣做柔佛總督,相信許多人有,至于他們會不會顧及柔佛人的生死,這就不是我等要考慮的事了。”

  馬拉高道:“我需要李旦大人的親口保證。”

  劉承都道:“沒有問題!大明暫時托管柔佛,就會負責起地區的治安,無論是海盜還是暹羅人,他們敢欺負柔佛人,就是大明軍的敵人,而你們,則改編為地方警衛隊,負責保護地方安全,但是你們必須忠于大明,聽從大明軍調遣。”

  這是應有之義,馬拉高道:“那么我們的裝備和糧響呢?”

  劉承都道:“由大明軍部發放,你們的軍職官銜受大明方面的承認。”

  馬拉雞喜道:“敢情好,咱們這都成為大明人了。”

  他們既然己談好條件,這便決定向明軍投降,如果連這一點誠意也沒有,什么取信于明軍?馬拉高等高級將領,齊齊出城,拜見了城外的明軍大將軍鄭芝龍。

  鄭芝龍為錦衣衛千戶,黑水艦隊三大指揮官之一,地位僅次于李旦。

  李旦則是明軍在南洋地區最高指揮官,錦衣衛系統的特性,讓他身份超然,除了內廷幾位大佬,他是無人可制,現在他是在新加坡駐驊。

  馬拉高等便在劉承都的帶領下,去新加坡拜見李旦,柔佛城則由葉可亮接管,他迅速的出兵,平定了城中之亂,以憲兵司令的身份,維持柔佛治安。

  李旦為何駐驊新加坡,是米柱決定,大力發展新加坡,成為他們的南進基地。

  在米柱的時代,新加坡無人不識,亞洲四小龍,最發達經濟體之一,至于馬六甲,只知馬來西亞有一個馬六甲州,馬六甲海峽的無名小城。

  但是在現在,馬六甲城無人不知,反倒是新加坡,只是小有名氣,八年前經過葡萄牙人的一次軍事打擊,廢墟一片。

  出乎大部分人的認識,新加坡并不是在近代才突然崛起的現代化港口。因為在很多早期的古代航海與地理記載中,已經有了對新加坡島的描繪。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優良的港口環境,讓古典時代的早期航海家就對那里印象深刻。

  公元一世紀前后,海上絲綢之路被逐步開發出來,來自地中海世界的希臘羅馬商人或是從波斯灣與印度海岸趕來的亞洲商人,都會經過新加坡島,去往位于今天安南南部的港口。安南的沿海在當時屬于漢王朝控制下的邊遠郡地,也是王朝吸納海上貿易財富的重要基地,一些從嶺南和越南本土出發的船只,也會直抵新加坡島,同西方來的各類商人貿易。

  所以到公元二三世紀為止,東西方世界都已經知道了這個面積不大卻意義非凡的島嶼。由于古代的航海技術限制,船只都需要在相對安逸的水域下錨。所以,新加坡島北部的柔佛海峽,就成為了過往商船最理想的停泊之地。島上早期的居民定居點與貿易口岸,也集中于北部,靠近馬來半島的地方。

  相對而言,當時的馬六甲還是蠻荒之地。雖有淡水資源存在,卻一直默默無聞。

  新加坡島正好位于馬來亞半島南端與馬六甲海峽的入口,地位十分重要。

  新加坡的風光則一直持續到了十五世紀初,期間,大量來自印度半島的商人在南洋地區活動。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留在當地,建立的自己的王國,并將印度的梵文文化也引入南洋地區。其中一位王子在旅行中登陸新加坡,并在島上看到了他之前沒有接觸到的獅子,王子便以梵文中獅子的發音,為這個島嶼命名,今天新加坡的的獅城稱號,就由此而來。

  在這段美好時光的最后階段,來自東亞大陸的元朝商船也會經常光顧此地。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淵就曾經在島上停留。他從這里繼續出行,抵達了地中海和北非等很多地方。當時的東亞旅行者,也注意到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的特殊位置,富有深意的將其稱為龍牙門。因為只要繞過該島,就可以順著馬六甲海峽去往更西面的大洋。

  但很快,一系列地區內的政治格局變動,讓新加坡步入了黑暗的衰退期。原本一直默默無聞的馬六甲港則突然躥起,成為了近代早期航海記錄中的重要站點。

  1402年,來自今天印尼巨港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因動蕩的局勢而帶著部眾北逃,他很快選擇在比較繁華的新加坡島落腳,卻不幸卷入了同當地居民的沖突。不得已之下,一行人再度沿著海岸向西躲避,來到了依然名不見經傳的馬六甲落腳。

  王子在當地馬六甲河的河口休息時,看到一只小鹿將追趕自己的獵犬踢入水中。他覺得這是一個吉兆,便選擇在這個原本不起眼的河口位置,建立屬于自己的城市。因為這里不僅處于馬六甲海峽的中段位置,還有河流提供較為豐富的淡水資源。如果有路過的船只停靠,也可以駛入內河去躲避風浪。

  馬六甲河附近還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可以為定居者提供較為安全的居住環境。后來聞名遐邇的馬六甲城,就這樣倉促建立。

  但在最初幾年里,馬六甲依然只是一個剛剛興起的大型定居點。途徑的船只未必會選擇停靠,更不可能舍棄成熟的新加坡島,在當地完成重要的貿易活動。拜里米蘇拉的建國運動,幾乎在一開始就陷入了必然的停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