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77章:特色實業興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愛尚www.23hh.info,最快更新!

  對于大閱兵,朱英信心還是比較足的。

  即便是稍微差點,那整齊的方隊,第一次出現的震撼,效果肯定是沒問題。

  目前的下一步目標,就是放在商業上了。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七,晴。

  朱英帶著葉月清,走在秦淮河畔的街道上,向著平安茶樓走去。

  路邊的行人,依舊是極為熱鬧,但朱英的心情,卻有些截然不同了。

  來到京師,不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對于朱英來說,是完全換了一個世界。

  有時候事情的變化,真的就是難以預料到的,再是深思熟慮的計劃,都沒有變化來得快。

  “曾經剛來到京師的時候,我還沒想過,就這么留了下來。”

  “本來覺得頂多兩個月,就會去安南,沒成想世事難料。”

  朱英有些感嘆的說道。

  這些事情,葉月清也是知曉的,尤其是對于安南的謀劃,可謂是花了朱英太多的心思。

  當時的情況,是所有的直屬勢力,朱英都準備調度到安南去。

  核心成員對于安南的計劃,或多或少都有了解。

  “殿下,安南那邊,應該不要多久,就能到了呢。”葉月清輕聲的說道。

  這次出來,沒有秉筆太監郭忠,張三也是暗中保護,錦衣衛的宋忠也沒跟著。

  這讓葉月清的心中,微微蕩起一絲漣漪。

  朱英聽到這話,頓時來了些興趣,笑道:“劉勝那廝,如今應該是斗志滿滿吧,希望在那邊,他不會讓我失望,可以整出點事情來。”

  “現在我自己不能去了,他代我去,倒也是差不多。”

  微微沉吟片刻,朱英吩咐道:“晚點你給傳封書信過去,讓劉勝的動作,稍微快一點,如今大明這邊,大致是明年,那些作物都可以推廣開來。”

  “但水稻和小麥,才是我漢人喜愛的關鍵,番薯這些,也僅僅是能解決饑餓,安南的環境對于水稻生長極為有利。”

  “水稻的種植,往往一年能收割三次甚至四次,對于所有可以種植水稻的地方,必須要先想辦法占領下來,至于手段,看他自己了。”

  “占據這些優勢的水稻種植區域,五萬大軍的生活保障便就不再是問題,指不定到時候,安南的糧食,還可以反饋到大明來。”

  對于安南的水稻,朱英可以說是垂涎已久,現在五萬軍人馬過去,還是大弟子帶隊,怎么著也得把好處給撈足了。

  聊著聊著,兩人很快就來到了平安茶樓。

  這是朱英在京師,最初立足的地方,也是和老爺子開始認識的地方。

  目前來說,茶樓的生意就沒差過,即便現在不是飯點,茶樓的大堂里也是滿滿的人,打包的更是排著隊。

  前面的眼尖的小廝,隔著老遠就看到了朱英,顧不上生意,連忙跑進去跟張伯匯報。

  待朱英來到平納茶樓門口的時候,一身錦衣的張伯,已經出現在門口迎接。

  “東家。”

  聽到這個稱呼,朱英當真有種恍若如夢的感覺,他貌似已經很久,沒有聽人說起過了。

  微微晃神后,朱英就走了進去,上樓梯,直入二樓。

  便是曾經最喜歡坐著的窗邊,這里恰好可以看到熱鬧非凡街道。

  “我這次過來,是有幾件事情跟你交代一番。”朱英開口說道。

  張伯躬身道:“東家日理萬機,些許小事,只需差人過來招呼一聲即可,怎能勞煩東家親自走上一趟。”

  朱英微微搖頭道:“宮里待久了,便就順道出來散散步,見見這人間煙火氣,再者說了,這次的安排,也不是說幾句話就能將明白的,當面說得清楚些。”

  “是,東家。”張伯恭聲道。

  朱英隨后笑道:“這次主要是有三個事情,第一個事,便是和你關系匪淺。”

  聽到這話,張伯有些疑惑,不過沒有出聲,等待東家的解釋。

  朱英也未賣什么關子,直接道:“昨日我和爺爺商議著,對于現在商會賬目及其收益,準備一并納入到皇宮內帑中去,這也就意味著,往后張伯可以管轄內帑的賬目,多少算是個官身。”

  聽到朱英的話,張伯先是一喜,而后面色就開始變得掙扎起來。

  不過短暫遲疑過后,張伯面上出現一幅視死如歸的表情,沉聲道:“但憑東家安排。”

  朱英見此,微微皺眉,問道:“張伯不喜歡?”

  張伯堅定的說道:“既然是東家的安排,老奴自然得遵從,再者說了,老奴現在兒子孫子都有了,便就是挨上一刀,也無甚大不了的。”

  朱英聞言,頓時失笑道:“想什么呢,我還能讓張伯入宮當那太監不成。”

  張伯是東海女真部族,崇尚武力。

  對于這樣的漢子來說,去當一個閹人,可謂是寧死也不可能。

  但如今的張伯,卻愿意為了朱英,放棄心中的信仰,或者說,朱英已經成為了張伯心中的信仰。

  曾經,張伯的部族,不過千人,每年都會面臨饑餓,死亡,還有超不保夕的日子。

  自從跟了朱英后,部族里的生活,就越發的好了起來。

  東海女真,也被稱呼為野女真,本身并沒有多大的文化傳承,對于他們來說,誰讓他們的族人吃飽飯,就可以為其效死忠。

  這些年跟隨來,張伯親眼見證了,部族的日子越發的好了起來,所有的族人,心中開始有了盼頭。

  年輕力壯的族人,以能夠加入到朱英商會的護衛為最大愿望,張伯本人,也是貼身護衛朱英。

  不過就是一刀罷了,有甚大不了的,只要能夠報答東家的恩情,哪怕是刮了這身皮肉又如何。

  張伯沉聲道:“東家,老奴是知曉宮里的規矩的,能夠在宮里待著的,只有宮女官宦,這是規矩,大明的規矩。”

  “東家可不能為了老奴,而破壞這個規矩,不值得,也沒必要。”

  張伯的聲音鏗鏘有力,表達出心中的決心。

  聽到這話的朱英,對于張伯越發的滿意,便再次說道:“張伯,我可沒說過,讓你入宮去呢,這商會如此多事,哪還有你入宮享受清閑的時間,你可是得為我,繼續努力奮斗。”

  “咱們的商會,這到大明才多久,雖說目前形式還不錯,但終究沒有真正的扎根下去,怎么著,這才哪到哪,你就要退居幕后了?”

  張伯有些尷尬,沒成想是會錯了意。

  朱英沒在此時上糾結,道:“這次過來,最為重要的,便就是須你去找幾個地方,要寬敞,能夠待的人多,我準備辦幾個大的場子,用來制作糖霜,紡織制衣,釀酒,開窯瓷器等等。”

  “這邊估摸著,怕是要招數萬的長工,干就干大的,地方不要太偏了,靠近外城便行,場所一定要大,包括長工們的住宿,也安排在一起。”

  “還要預留一些擴大的區域,等上了路子,自然還是要加大的。”

  實業興國,手工業的制造,在如今的大明并不算昌盛,多數的勞動力,基本上都在于田地之中,京師這邊,很多也都是無所事事。

  要么就是在家里混日子,要么就是到處干短工的活。

  而朱英開商道的第一步,就是把工廠,先給辦起來。

  現如今的情況,其實是已經有了辦工廠的底子,像是江南地區,許多地方都初具規模。

  尤其是紡織業。

  當然,數量最多的,還是以小作坊為主,一般是一個家庭,或者幾人辦的,民辦在這個年代,幾乎無人考慮,也不具備這等條件。

  投資太大,而且稍微有點權力的,就能直接給整垮了。

  再者說了,別說招幾千人,便是招幾百人,隨便一個圖謀不軌的謀反罪就下來了,樹大招風,便就是這般。

  張伯遲疑的問道:“東家,這人倒是好招,可是咱們商會里,也沒這么多大師傅呀,能帶得過來嘛,這么多人,若是出了什么差池,那可就不好辦了。”

  “老奴這心里,著實是沒譜呀。”

  朱英安慰道:“這些你無須擔心,我已經通知了內務府,便是宮里各個局的宦官女官們都會過來,前期或許慢一點,頂多不過月余的時間,學徒們也就能上手了。”

  “也無須懂得太多,就按照火藥司的模式來,把活都分割開來,一步步的做,無須一人都給做了,這樣子速度快許多。”

  “學徒們做久了,便就越發精湛了。”

  張伯回道:“是老奴多慮了,東家安排的事情,定然早就有了籌算,宮里的人能夠過來指導,想必做出來的東西,指定是差不了。”

  宮里宦官八局,其中拋開兵仗局,銀作局不談。

  其他例如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幾乎是代表了整個大明最為頂尖的手工藝水準。

  這些都是為皇家服務的。

  現在朱英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人才全部都發揮出來,把實業給興辦起來。

  往后不管是海外出口,還是大明內銷,都有足夠的貨物保障。

  不管是什么東西,當進入到工業化的制作模式后,他的成本,就會開始大幅度的降低。

  現在的朱英,就是要將這些所有東西的價格,全部都打下來,干出后世批發的概念。

  不管是什么貨物,直接就是量大管飽,質量上乘。

  而且在這樣的制作環境下,手工業的提升,也會越發的嫻熟起來。

  作為大明未來的皇帝,在發展商業這塊,當然不能以撈錢為主,最為重視的,還是所有商業的健康發展。

  若是說撈錢,小手段太多了。

  隨便整個彩票出來,就能讓整個大明都瘋狂起來。

  這個中的收益,簡直是難以想象。

  哪怕是搞個刮刮樂,也恐怖得很。

  可是這些,對于民生毫無意義,反而會讓很多人,一門心思撲在一夜暴富的心態上,弄得家破人亡。

  “去準備吧,若是有什么問題,直接去錦衣衛找宋忠解決,快些把地方敲定好。”

  “還有,在紡織這塊,只招女工就行了,京師里的女子,能有的活計太少了,能夠做一份長工,補貼家用當是足夠了。”

  “紡織廠的選址,盡量在外城內看看有什么好的地方,多數女子,可能還需隨時能回家,這一點上,要考慮好。”

  朱英吩咐道。

  解放女性的勞動力,其實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大明女子婚后,當然不會像大戶人家的閨女那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每天也是有很多事情。

  但是絕多數的女子,只能待在家里,或者幫人洗衣,賺取微薄的錢財。

  更多的就在家里盼著丈夫的收入過日子。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能有一份洗衣的工作,都已經是很不錯了。

  而且在紡織這塊,女子也比較容易上手,針線活幾乎所有的女子都會。

  紡織,制衣,這些朱英都是要做的。

  大明是幾乎沒有成品衣賣的,即便是店鋪里,也都是樣衣,看了款式喜歡,然后店家定制。

  也就是說,如今的大明購置衣裳,全都是私人定制。

  普通百姓家里,也都是買了布匹,然后回家自己動手制作。

  像是朱元璋身上穿的,不管是袞服,朝服,還是常服,幾乎都是馬皇后自己動手縫制。

  這也是為什么,朱元璋的衣服已經破舊了,卻從沒有換過。

  頂多是縫縫補補。

  不是沒人可以做,只是因為馬皇后不在了,不是馬皇后制作的衣裳,朱元璋穿在身上,便就覺得不舒坦。

  現在朱英就是準備制作成衣。

  當然,要徹底打開成衣的市場,改變百姓們從小到大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

  但朱英可不愁銷量。

  不管是治安司的成員,還是軍中的將士們,這些訂單足夠讓紡織廠的女工們,干上八輩子都做不完。

  更別提朱英往后將會為自己旗下的所有工廠定制廠服,包括群英商會的店鋪,制作特定款式的服飾。

  統一的服飾,帶來的效果是與眾不同的,更加容易形成凝聚力。

  朱英要做的,就是讓整個大明百姓,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群英商會。

  這就是朱英的,特色實業興國路線。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