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19章:虞王殿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愛尚www.23hh.info,最快更新!

  “這些家伙們,還真的挺有錢的。”

  大賬內,朱英笑著對葉月清說道。

  此刻,縣城里旳宴會已然是結束,關于宴會的內容,結束后半個時辰內,就已經全部匯報到了朱英這里。

  “東家,袁家和周家在汝陽這邊根深蒂固,即便經歷過元朝紛亂,但終究是大姓,底蘊還是有的。”

  葉月清回道。

  朱英點點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過單單兩家就出了價值三萬白銀的東西,這還是讓朱英有些意外。

  即便不是世家,單單宗族里的積蓄,也不可小瞧。

  “三萬白銀呀,這可不是寶鈔,差不多就是三萬石的糧食,早前汝陽這般,袁周二家也沒少賑災,竟還能有這么多底子。”

  朱英有些感嘆的說道。

  葉月清眼中閃過一道銳利的光芒,沉聲回道:“好的,東家。”

  朱英一愣,而后馬上反應過來。

  好個錘子好呢,我說啥了?你就好。

  頗有些無語,朱英知道這是葉月清誤會了。

  現在的葉月清,看似有些柔弱,實則手里可是見過血的。

  前段時候收拾那些黑心商人,可是讓群英商會大賺一筆,所以葉月清還以為,東家也是想把這些人給抄了去。

  “別多想,現在咱們不是以前了,要轉變一下思路,不能按照曾經的方式去做。”

  “袁周二家是有些積蓄,但這都是正常留存下來的,在當地的名聲,也是很不錯。”

  朱英解釋著說道。

  現在的地主階級,可是大明的最為根深的擁護者,要是在這年頭搞什么土改,均分田產,那無疑等于自掘墳墓。

  大明一千四百二十七個縣,大部分的知縣,都是屬于地主階級。

  只有他們的強力擁護,才是大明穩定不亂的基礎。

  貧民雖然是大明最大范圍的組成,但在這個年代連口飽飯都吃不上,多數是沒有話語權的,且因為文盲的關系,極為容易云從。

  “是,東家。”

  葉月清立馬端正態度,而后問道;“那該如何處置他們。”

  朱英輕輕搖頭,道:“不要用處置這樣的詞,明日一早,讓人通知過去,讓大部分人,都直接過來吧。”

  “就說我擺下宴席,請汝陽城內的大戶們,吃席!”

  次日正午。

  在軍營中的大帳內,以袁知縣為首的十多人,就領命過來參與宴會。

  這讓袁知縣都沒想到,自己本來想只是想帶個一兩人,長孫殿下竟然讓把大部分人都帶過來。

  并且還親擺上宴席。

  一時間,包括袁知縣在內的眾人,皆是感覺到非常的榮幸。

  軍營的強大騎兵隊伍,更是讓眾人感受到軍隊的強大,還有長孫殿下的威嚴。

  四萬騎兵所帶來的震撼,讓眾人的腦袋幾乎都一片空白。

  只是讓眾人感受到奇怪的是,在軍營各處,地面上都撒有大量的白色石灰粉。

  進入大帳后,朱英坐在上首,袁知縣等人開始參拜。

  然而袁知縣在看到上首的朱英后,整個人都變得極為震撼起來。

  “臣袁行舟,拜見長孫殿下。”

  袁行舟的語氣中,帶著非常明顯的顫抖,因為他發現,在上首坐著‘長孫殿下’,并非是皇孫朱允炆。

  袁行舟曾經有幸到過京師,參與過朱元璋的賜宴。

  而在宴會的那天,他是見過太子殿下,以及皇孫朱允炆的。

  按照年齡算,皇孫朱允炆此刻也不過只有十四歲,跟上首的完全不是同一人。

  且此‘長孫殿下’的面相,讓他更為吃驚,這和他腦海里的太子殿下,幾乎重合。

  難不成,是太子殿下返老還童了?

  太子朱標薨逝的消息,可是昭告了大明各地。

  此刻的袁行舟心中,充滿了無數的疑問。

  “放肆,長孫殿下乃是陛下冊封虞王。爾乃敢如此冒犯!”

  就在袁行舟還在迷惑的時候,站在朱英旁邊的秉筆太監郭忠,對著袁行舟大聲呵斥起來。

  按照大明的規矩,朱英是已經被冊封虞王,所以應當稱呼為虞王殿下,這才是正式的官方稱呼。

  長孫殿下當然也可以叫,但在京師,‘長孫’這個詞的象征意義更大。

  就像是稱呼朱棣,不叫燕王,稱呼四皇子一般。

  郭忠此舉,多少算是吹毛求疵了。

  不過朱英卻并沒有開口,顯然這有他授意的意思。

  “臣罪過,虞王殿下恕罪。”

  本來作揖的袁行舟,立即跪拜在地上,求饒說道。

  “不知者無罪,本王的身份,確實知曉的也不多。郭忠,你也不必太過于嚴厲了些,都起來吧。”

  朱英笑著說道,語氣溫和,好像剛才的一切,都是郭忠在自作主張一般。

  袁行舟聞言,這才緩緩起身,再次作揖之后,才敢入席。

  不僅僅是袁行舟迷糊,就連其他如縣丞,主簿,典吏,甚至其他的鄉紳們,也是一腦袋的霧水。

  大明什么時候,出來了一個虞王殿下呢。

  要知道如今封王的,一般都是皇子們,而皇子們的冊封,都是要通傳天下的。

  不管是哪位皇子的名頭,或許百姓不清楚,但官員們,那可是都要記得明明白白的。

  沖撞皇室,這罪名可大可小,追究起來,抄家滅門都能達到。

  “殿下,這是汝陽城內,以袁知縣為主的眾人,合計送來的清單。”

  入席后,郭忠從懷中掏出本小冊子,正式遞交到朱英手中。

  朱英雖然早就知道了清單的內容,還是接過裝模作樣的看了一番。

  此事酒水菜肴,被侍從們擺了上來。

  下方袁知縣等人個個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等待虞王殿下講話。

  “汝陽不愧是自古以來的大縣,即便在戰爭過后,也能快速的恢復,這其中,袁知縣有不小的功勞呀。”

  朱英看完后,開口說道。

  袁行舟連忙起身,作揖道:“臣惶恐,這些不過是臣份內之責,當不得殿下夸贊。”

  “不錯,來,大家共同舉杯,為袁知縣多年辛勤賀。”

  朱英端起酒杯,對著眾人說道。

  眾人連忙起身,搖搖舉杯,一飲而盡。

  袁行舟聽到此番話,心中卻是疙瘩一聲,整個人都不由顫抖了一下。

  如今的袁行舟,已然是五十多歲,深諳官場之道。

  面對虞王殿下如此抬舉,心下明白后續定然不會好過。

  果不其然,接下來,朱英就開始問道:

  “現在河南境內,瘟疫過于肆虐,雖然還未抵達汝寧府,但看著形式嚴峻,怕是不久后即將到來。”

  “不知袁知縣在對待瘟疫上,可是有什么舉措。”

  朱英聲音平靜的問道,聽不出個中情緒。

  袁知縣聞言,知道重頭戲來了,回道:“啟稟虞王殿下,面對瘟疫,臣等人在早前,已然是籌備了大量糧食,供給過去。”

  “在關卡處,也是嚴格把守,但凡有瘟疫接近的消息,必會首先做好準備。不得讓其侵入到汝陽地界來。”

  朱英點點頭,道:“在這方面,袁知縣做得很是不錯,完全可以為其他縣城的表率。”

  “但是!”

  朱英先是認可一番后,話鋒一轉,語氣漸漸轉冷:“為何本王得到消息,汝陽境內有大量商販。”

  “在此天災面前,不僅不幫忙平抑物價,反而囤貨居奇,甚至暗中高價收購瘟疫地區的糧食,這些事情,袁知縣難道不知曉嗎!”

  說道后面,朱英的語氣中,斥責的意味已經非常明顯。

  未等袁行舟說話,朱英又道:“袁知縣作為汝陽縣內的父母官,難道就是這般看著其他縣城的百姓,苦受煎熬,而沒有絲毫觸動之心?”

  袁行舟冷汗都下來了。

  他沒有想到,虞王殿下最后發難的方向,竟是在這么一個地方。

  其實商人的囤貨居奇,就整個大明而言,都是普遍的現象。

  官府的行為,一般都是直接出糧平抑物價,也不可能將這些商人全部給抓捕起來。

  對于哄抬物價,只有在售賣的時候,以極高的價格出售,才會如此。

  多數商販,都是囤著不出。

  然而,這些囤貨的商人們,多數和地主階級極為密切。

  米商大米的主要來源,自然就是從地主這里出的。

  米商本身,也不會進行種植。

  面對虞王殿下的責問,袁知縣額頭豆大的汗水滾落,半晌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眼看似乎朱英要直接發難,然而接下來的話,卻讓袁行舟以及其他官員,包括鄉紳大戶在內,都松了一口氣。

  “本王相信,諸位的心中,都是裝著百姓的,這件事袁知縣當要引起重視,本王駐扎的這段期間內,希望能看到效果。”

  朱英的話,頗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

  但至少眼前的難關算是渡過了。

  之所以袁知縣等人對于朱英如此懼怕。

  其實這一切還是跟朱英的那些叔叔們,有著很大關系。

  皇子們在藩地的行徑,可沒有哪個帶著好名聲的。

  欺凌當地官員這種事情,都快形成慣例了。

  隨便找個貪污的罪行,地方官員就承受不住,打殺都是常事。

  “好了,其他的事情暫且不提,此次本王召集爾等過來,主要方面還是關于瘟疫的事情。”

  “朝廷的昭告,早就發到了爾等的手中,尤其是關于石灰之事。”

  “石灰能夠阻擋瘟疫,但是本王看到的,整個汝陽城,似乎對于石灰根本沒有在意,甚至都未有大量采集石灰的舉措。”

  “這個事情,袁知縣跟本王說道說道。”

  朱英直入主題問道。

  有關于石灰防止瘟疫的事情,早在朱英出發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通稟整個河南地界。

  袁知縣連忙起身道:“回稟殿下,石灰汝陽城內備貨不多,朝廷告示下來后,臣就已經安排人開始煉制了。”

  朱英沉聲說道:“石灰,殺鼠,這兩事刻不容緩。瘟疫無小事,一旦蔓延過來,那可就不僅僅幾條人命的事情。”

  “諸位方才進入營內,自當也看到四處都撒有石灰粉。從今日開始,爾等務必全力煉制石灰。”

  “一是為防治瘟疫,而是多余的石灰,都要向瘟疫地區輸送。”

  “本王此次受命過來處理瘟疫相關,當容不得半點疏忽。”

  朱英說完,微微抬手示意,郭忠立馬安排侍從,將一本本小冊子,送到袁知縣等人的面前。

  “諸位好好看看,這是本王定下對瘟疫的防治策略,爾等必須嚴格按照上面的方式進行。”

  “三日之內,本王看到具體的成效。”

  這個冊子上的內容,就是朱英在路上的時候寫下來的。

  其實也沒太多的規矩,都是按照后世的一些注意個人衛生的方法。

  還有對于瘟疫的應對手段。

  這些冊子,將會在大量印刷后,像瘟疫地區內進傳遞。

  其中更是直接指出,這次瘟疫的主要來源,就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

  百姓很少洗澡,并不注重個人衛生,大部分身上都有跳蚤。

  所以想要防止鼠疫的傳播,衛生是很大的問題。

  就比如現在的大營內。

  朱英已經安排建立了大量臨時澡堂,對于洗澡,有嚴格的要求。

  每過三日,都必須洗澡一次。

  且如今,口罩的制作,朱英已經下令開始了。

  只是現在制作的口罩雖說和后世的相差不大,但由于是絹布制作而成,無法一次性使用,只能是反復使用。

  臺下眾人,在拿到冊子后,就開始閱讀起來。

  朱英注意到,眾人在看到防治手段后,不僅沒有太大的想法,反而有些皺眉。

  在眾人看來,這些動作如此繁瑣,實在是沒有必要。

  朝廷已經多次宣傳了,但也很難引起地方官員,甚至是百姓的重視。

  像在冊子里要求的,勤洗手,洗澡,洗衣,清理屋內臟亂等事,過于麻煩,會給百姓帶來諸多不便。

  朱英見此,并不意外。

  別說現在了,就算是前世,全球流行重大瘟疫的時候,哪怕信息傳播極快,官方不斷宣傳。

  但沒到面前的事情,也根本沒啥人在乎。

  更別提現在的大明。

  還沒被鼠疫侵入的城池,哪怕城內已經開始有鼠疫出現,都沒幾個在乎的。

  只有真正收到鼠疫的毒打后,才會明白其中的恐怖。

  這也是為什么朱英要親自過來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現階段對于瘟疫之外的城池,只能加以半強迫的手段,讓百姓們嚴格執行防治條例。

  即便這在多數人看來,是浪費勞動力的一種表現。

  不過等瘟疫的事情,尤其是瘟疫地區的情況傳播開來后,大家才會知道是誰救了他們的卿卿性命。

  宴會過后,袁行舟回到府衙。

  大明官員的府衙,后面就是住所,古代衙內的稱呼,也是由此而來。

  “周典吏,本官怎么覺得,虞王這個名諱,好像在不久前,似乎聽說過一般。”

  袁行舟皺眉問道。

  經過袁知縣這么一說,周典吏也是面露奇怪之色,回道:“不瞞大人,卑職也覺得熟悉得很。”

  “確實是在不久前,聽說過,就是不知道在哪聽的來著。”

  兩人仔細回憶一番,卻發現怎么也想不起來。

  良久,兩人這才作罷。

  “本官給京師的老師書信一封,或許會知曉一些。”

  袁行舟說道。

  他的老師正在京師,應當知曉得多一些。

  周典吏點點頭,而后笑著說道:“今日聽說溢香園來了個大家,不如大人可否賞光,同去賞悅一番。”

  袁行舟聞言,笑容綻放,皺紋都清晰了不少。

  到了他這般年紀,勾欄聽曲算是日常享受了。

  就在袁行舟開口答應的時候,腦海中忽的一道靈光閃過。

  他一下子就想起來了,什么時候聽說過虞王殿下這等事情。

  便就是在聽戲曲的時候。

  那還是在一個多月前,皇家孝陵的有關流言,從京師開始,瘋狂向大明周邊蔓延開來。

  皇家的事對于天下百姓來說,引發的熱度是爆炸的,且朝堂竟然還沒有禁止的意思。

  那可是最好的談資了。

  足足經歷了一個多月,熱度才淡下去。

  而孝陵的流言中,重點就是跟虞王陵墓有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