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79章:鄭和時代的老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后世漂亮國的崛起經歷很明白的告訴朱見濟——

  如果你想一夜暴富,

  那就去販賣軍火吧!

  憑借美洲跟大陸島隔絕的超強地利,漂亮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賺的盆滿缽滿,甚至在二戰之時,它還給日本賣了大批武器!

  要不是因為后者野心越來越失控,逼的漂亮國不得已下海參戰,只怕它還要繼續當攪屎棍。

  等西方的老牌強國打的家底空空,全是狼狽后,還得拉漂亮國過來“主持公道”。

  由此,它的國際地位也跟著飛速上升。

  這對朱見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燧發槍發明后,因為它的造價對比以前的火銃更低,效率更高,使得大明軍隊普遍配給。

  加上以前積累下的各種火器,讓原來的刀槍棍棒顯得有些多余。

  他完全可以把用不上的老式刀兵賣到日本去,賺那些戰國大名們一筆!

  反正批量打造刀兵簡單。

  就日本村長混戰的水平,能拿刀的都是武士階級,能不缺武器嘛!

  至于后世著名的石見銀山,那更簡單了!

  因為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還沒有被人發掘出銀礦,地位還不被日本大名們重視。

  按照歷史發展,即便山中有銀的消息傳出,也得等到銀礦產出增長后的16世紀,才會引來周邊大名的爭奪。

  而現在,才是15世紀的中期!

  大明到了那里,完全有無數方法把它拿到自己手中。

  只是在短時間內,靠著挖礦的收入,指不定還沒有賣軍火來的快。

  畢竟挖礦需要組織人手,做各種準備,但做生意卻是可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

  朱見濟越想,就越忍不住心中激動。

  他迫不及待的想讓人去日本,瘋狂的撈錢,然后反哺大明,解決大明內部殘余的其他問題。

  誰讓問題這種東西,是永遠解決不完的。

  外部的軍事壓力一少,大家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國內。

  國內的主要矛盾一弱,就要去看另外的方面。

  比如……大明國內的“銅錢荒”。

  作為一名志向遠大的統治者,朱見濟總是容易想的非常遠,思維動不動就飄到三清天外。

  他搞經濟久了,也不是很難注意到大明的錢幣問題。

  為什么在大明寶鈔呈現出明顯頹勢后,仁宣二帝還要硬著頭皮搞推廣?

  原因便在于大明內部缺銅!

  大明自己也鑄造貨幣,洪武朝時就鑄造過“洪武通寶”,但因為缺銅而造的斷斷續續。

  等到永樂朝時,國力上升了,便鑄造了“永樂通寶”來促進國內經濟。

  這批銅錢制造精良,受到了民間普遍認可,然后就隨著鄭和下西洋,發散去了周邊國家。

  后世,日本那邊著名的人物織田信長就曾把永樂通寶印在旗子上面,可見這錢幣已經成了東方世界的通用幣。

  也正因為如此,讓本就儲銅量不足的大明更往外流失了大量的銅錢。

  廢除寶鈔一事已經持續了幾年時間,最近收上來的各種稅款,基本都是用銀錢和銅板代替。

  但根據工部尚書徐有貞的有心計算,收上來的這些銅錢,它的質量都不太行,很多都是當年用廢鐵廢銅制造而成洪武通寶,精造的永樂通寶數量較少。

  這代表著即便不用那些墮落到可以擦屁股的寶鈔來填倉庫,朝廷的財政相對而言還是虧損了一些的。

  現在還好,畢竟大明此時還在良性發展,稍微損失可以承受。

  但長此以往,積毒就深了。

  所以大明需要在內外兩方,想辦法收獲新的銅礦來源。

  如果中日通商一事順利,那朱見濟就可以對這些海外通寶進行回收,以彌補國內的不足,同時清一下軍火庫存。

  至于銅礦,

  以朱見濟從后世帶來的知識,他知道國內還有個德興銅礦沒有被開采完,可以組織人手進行開礦事物,順便還能收一筆礦稅。

  國外嘛……

  朱見濟的眼睛瞇了起來。

  后世的亞洲第二大銅礦,貌似就在朝鮮半島跟大陸的連接處。

  那個名字很奇葩的青年銅礦!

  看來,朝鮮和日本都得成難兄難弟,享受大明帶給他們的福報了!

  朱見濟興奮的顫抖一下,隨后索然無味。

  他站起來,叫來了王景弘和他當年從地方找來的,負責過鄭和寶船制造的孫長富老人。

  兩位蒼蒼白發的老者奉詔入宮,被皇帝賜座。

  兩人都對朱見濟的召見有所準備,捧著茶目光灼灼的看著這位大明朝最高統治者,平日身上的腐朽衰老之氣,此時卻是散去不少。

  王景弘其人,是追隨過鄭和下西洋的當代著名航海家。

  三寶太監七次出海,這人便參與了其中的四次!

  等到最后一次鄭和下西洋,后者病逝于印度古里后,便是王景弘自己率隊返回的。

  除了航海上的功績,王景弘還曾經受命督練水師、監造海船、修建各種建筑,可算是一名多邊形人才。

  由此可以想象,在鄭和去世之后,這人在朱見濟眼里的地位有多么崇高。

  孫長富也是一樣的,他老早就被朱見濟接到研究小院里進行榮養,這幾年除了偶爾參與新農具的研究,便是聽從皇帝吩咐,描繪寶船圖紙,并且依照他老匠人的直覺,對其進行相應的改整,努力的發明新的遠洋航行大船。

  只是可惜,這兩位的年紀都大了。

  王景弘洪武年間便入宮為宦官,當時年紀已經不小,是因為被俘降罪才被閹割的,情況和成敬極為相似,在外面也有個兒子存在。

  到現在,已然是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了。

  他本來是在南京低調的養老,順便給太祖皇帝守陵的,還想趁著自己沒有老邁昏聵,頭腦算是清醒,潛心整理自己手邊的航海資料,寫一本《赴西洋水程》出來。

  但朱見濟提前派人找到了他,并且親自寫信,邀請王景弘前來北京,以述舊事。

  除了王景弘之外,還有馬歡、費信和鞏珍等,當年同樣下過西洋的老航海家。

  朱見濟把他們安置在皇莊之內,有空沒空就去探望一下,還要聽這些遠洋過千萬里的人物說那些過去的故事。

  所以對方也能感覺到小皇帝對海洋的渴望,隨后深恨自己年邁,無法再為皇家服務了。

  誰讓朱見濟肯“禮賢下士”呢。

  他們的地位遠沒有朝中大員的高,但皇帝對那些人沒什么好臉色,卻時常向自己噓寒問暖,還把他們自己寫的書印刷出版,口述序章,大贊航海的偉大。

  雖然書賣的不行,但皇帝的重視已經完全顯露了。

  這樣的對比,足以讓幾人感動的眼淚汪汪。

  景泰帝《寰宇通志》中關于外國情況的撰寫,也有這幾位的積極參與,讓這本書成為了大明人了解世界樣貌的權威著作。

  話說這書一宣布編修成功,朱見濟就命人給鴻臚寺所有成員發了一本,要求他們不但要努力學外語,還要研讀一下外國風土人情,以防不時之需。

  畢竟日后大明跟外國打交道的機會可多了去了!

  “陛下,可是決定出海了?”

  王景弘拖著老朽的聲帶開口,情緒激動。

  孫長富也跟著站起來,拍胸脯對朱見濟保證,“草民雖然年邁,但最近胃口很好,能吃三碗飯!”

  “為陛下打磨船板的力氣,還是有的!”

  朱見濟感動的讓兩位老者別激動,以免供氧不足撅過去。

  “不錯,朕的確決定組織船隊出海了!”

  雖然天津港還沒有修好,但南京的龍江廠卻是可以恢復使用了。

  船只問題,也可以直接拖了上次抄家弄來的船湊數。

  人手方面,他已經讓徐永寧和成敬之子成凱去浙江、福建進行招募,目前已經有了足夠數量。

  要不然,朱見濟也不會突發奇想,跑過來翻筆記。

  “不過這次并非遠洋,而是去朝鮮和日本。”

  朱見濟拉住兩只老手,對王景弘他們誠懇說道,“諸位先生已經上了年紀,朕為了一己之私而強行阻止你們安心養老,已經是對不住了,豈能再讓你們去做難事?”

  “出海這兩國,朕想請各位先生盡量為大明培養起一些年輕有為的航海之士,不止于青黃難接。”

  大明的航海家,實在是太稀缺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