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十九章:太子關心災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而六率衛隊的基礎成員,朱見濟相信以景泰帝對自己的重視,不用他提要求,也會自覺的抽調些軍中精銳過來。

  皇莊更不用說。

  連唐興都能被賜田千頃,良田近半,何況自己?

  于是多余的話便沒必要講了。

  對于景泰帝看人的眼光,朱見濟還是信任的。

  歷史也證明了,景泰帝提拔的人才十有八九是真貨,沒有摻水。

  比起對勛貴世家還不怎么熟悉底細的自己,讓景泰帝掌掌眼更省時省力。

  “那過兩天,為父就找幾個人過來給你看看,要是青哥兒順眼,就直接任命他當衛率將軍了。”

  正好,目前年輕一派的勛貴已經結束了守孝,也有活動起來謀求職位的,景泰帝完全可以大挑特挑。

  慈父孝子都覺得今天稱得上暢快,于是說完了話,吃了些桌上的糕點,就大手牽小手的出去散步了。

  這些日子經常被朱見濟以各種理由拉出去鍛煉,景泰帝也感覺身體的確舒坦了一些,于是也愛上了散步這種小運動。

  徒留下殿內小廳里藏著的唐美人還在無聊的等待皇帝接見完太子,再來和自己磨合感情。

  而等朱見濟跟好爸爸說完了事情,在南宮更新安保系統的阮伯山方才溜到咸陽宮,悄悄的向太子殿下匯報情況。

  “太上皇可有受苦?你帶過去的人可不能以下犯上啊……”

  坐在矮凳子上泡著熱水腳,朱見濟舒服的瞇上了眼睛。

  阮伯山回道,“絕對沒有!”

  “奴婢們把太上皇請到了殿里,讓他眼不見為凈,以免知道是誰私底下行違逆之事,因此心煩。”

  “那生病的小皇子怎么樣了?”

  “請了好幾位太醫過去,開了一些藥,現在睡著了,燒也退了一些。前皇后和陳妃都稱贊我等呢!”

  “那是爾等應該做的,”朱見濟哼哼的把腳抬起來,讓宮人給自己擦干凈,“太上皇多貴重的人,哪里能受委屈?”

  “安排在那里的人能保障嗎?”他又問道。

  “都是奴婢近些日子挑選出來的機靈人,分的清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那就好,不過還是得盯著點。”朱見濟爬上早就暖好的床,半睡半醒間把自己先前計劃好的監控安排告訴了阮伯山。

  阮伯山自然滿口答應。

  “你干的不錯,去找馬伴伴要五十兩的賞銀吧。今天父皇準許了孤開建皇莊,到時候少不了你的賞錢。”

  朱見濟對于自己能不能賺錢很篤定。

  雖然他對理科各種操作不順手,但在前世常年的網絡滋潤下,還是記得燒玻璃和配水泥這幾個穿越界爛大街法子的。

  他只需要一些熟練的工匠,加上時間和足夠的材料,就可以把這幾樣吸金利器搞出來。

  等有了錢,很多東西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畢竟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奴婢謝過太子殿下賞!”

  阮伯山高興的謝恩,然后轉出咸陽宮,在馬沖羨慕的眼神下,抱著五十兩走了。

  馬沖在被朱見濟調教的會算賬后,對于太子這邊每一筆支出都很不舍,更何況他和阮伯山還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阮伯山受用,自然就意味著自己的地位降低。

  可他的確比不上阮伯山機靈,也沒有個東廠督主的名頭方便朱見濟做事,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有機會,讓太子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

  好在過不了多久,朱見濟這邊就有了馬沖表現自己的機會。

  “山東江北等地,當真又有了災情?!”

  內閣之中,陳循等人面對著快馬飛馳送回的調查報告,驚呼出聲。

  “不錯,根據這上面寫的,山東在去年并沒有下多少雪,天寒程度也不及往年,估計開春就要發生旱情了。”

  朱見濟將情報合上,臉上透出不符合年齡的肅靜。

  而且山東江北范圍廣闊,有些地方沒有足夠的雨雪,一部分地區卻是發生了凍餓之災,已經有幾個村子的人開始流亡,聚集在縣城乞食。

  好在地方上的應對也算得體,暫時性的安撫住了這些人。

  真正的問題還要等到開春才能顯露。

  可這并不代表現在大家可以放松了。

  因為除了兩個月后必然到來的山東江北春旱,還有江南的雪災更迫在眉睫——

  正月,江南諸府連續大雪四十天,蘇州、常州等地,凍餓而死者無法計算。

  朱見濟對此只能深吸一口氣。

  他從未想過自己還有期待段子成真的一天,希望靠著人多吸幾口冷氣,讓氣候變暖一點。

  而閣臣們雖然也重視,但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民間遭災是常有的事,哪天突然傳來某地全部脫貧了,才是讓人目瞪口呆的驚奇情況。

  所以他們就像以前一樣,討論如何調集糧食賑災,順便派兵過去預備有些泥腿子活不下去揭竿而起。

  在統治階級看來,只要少死幾個人,民間沒有掀起轟轟烈烈的造反運動,那么這次災情就算完美度過了。

  朱見濟也是統治階級的一員,

  但他的良心還沒有死絕。

  他都在琢磨如何提高生產力發展經濟了,如何忍心看著自己的子民遭罪?

  就算不能保障全部災民,也要盡人事啊!

  “來人!給孤準備紙筆!”

  幾位閣臣迅速的做出反應,只是不解太子想要寫什么。

  “太子對于賑災一事,可有見解?”

  朱見濟嚴肅的點點頭,“孤是頗有想法。”

  “麻煩蕭侍郎為孤代筆。”

  朱見濟看著蕭滋乖乖的拿起筆,然后一邊思索,一邊開口。

  “兒臣聽聞江南大災,生民流離,心中悲切……故而斗膽上疏言事,獻以工代賑之法……”

  這封奏疏即寫即看即批,重點在于走流程。

  畢竟他們都在內閣,朱見濟隨時都能見到景泰帝,尋常小事,沒必要硬湊一封奏疏。

  但像賑濟江南諸府災民這樣的國家大事,也不僅僅需要內閣和皇帝來看。

  文武百官也是需要參與的。

  更重要的是,朱見濟提出了“以工代賑”這個后世一出現便造成巨大影響力的計劃。

  他希望能夠用這封小小的奏疏,改變一下大明的救災程序。

  在封建時代,有些東西是被分的很清楚的。

  比如徭與役、賦與稅,后世常常把它們當做一個詞,可實際上指代的卻并非相同的事。

  所以很長時間里,賑災就是賑災。

  像“以工代賑”這種事,老百姓都遭災了你還拉著他們干活,簡直就是十惡不赦!

  內閣的諸位閣臣起先聽到朱見濟提出“以工代賑”,拉著災民去疏通江南復雜的水道或是興修地方水利時,差點就忍不住跳出來。

  像高谷這樣的傳統士人眼睛都瞪起來了。

  只是他們再無知,等朱見濟將“以工代賑”的內容詳細解說出來后,變得越來越沉默。

  總覺得聽到了什么了不得的東西。

  世界觀都要被塑造重組了呢。

  像江淵陳循這等人才,在意識到小太子當真提出了個不簡單的提議后,當即溜須拍馬順桿而上,夸得好像在朱見濟講出“以工代賑”四個字后,江南雪災就被解決了一樣。

  高谷則是思考許久,最后謹慎發問,“若是以太子這等法子為之,需要多少人手進行管控呢?”

  在古代,讓統治者沒想到“以工代賑”這種簡單方法的阻力之一,還有將大量的勞動力聚集一處,容易引發謀反事件。

  像前朝蒙元的覆滅,開端不就在于召集人手修黃河大堤嗎?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句話何其的如雷貫耳?

  就算是后世的漂亮國,每每遇到災害,調動人手過去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賑災,而是鎮壓可能出現的動亂。

  以工代賑?

  誰閑得沒事去做這活兒?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