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九十八章 吳越錢氏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1/2)頁  在沒有解決河北之前,汴梁承受的軍事壓力太大。

  汴梁是朱溫老巢,堂堂大唐正朔,棄長安不用,跑來鳩占鵲巢,試問誰是正統?

  關中百姓怎么想?

  天下人怎么看?

  再者,西域還未收復,長安有距離優勢。

  “現在應該想的是如何平定河北!”李曄望向北方雄渾的大地。

  李存勖現在面對的不是一個虛弱的梁國,而是一個強盛的大唐。

  楊師厚笑道:“李存勖以武功立國,只要我軍在戰場上打敗他,其威信必然一落千丈,河北必分崩離析!”

  李曄也笑了,“楊將軍倒是信心滿滿。”

  楊師厚拱手道:“非是末將妄言,河北堪稱大將者只有周德威、郭崇韜二人而已,李嗣源、李存審猶可,其余諸將雖勇猛,然只能馳騁于戰場,與匹夫爭雄,潞州一戰,若無周德威據守冰城,安有李存勖偷襲之功?柏鄉一戰,沒有周德威籌謀,河東早亡。”

  看起來,楊師厚對周德威、郭崇韜評價甚高。

  在原本的歷史中,周德威更加生猛,只可惜李存勖一直看他不順眼。

  奇襲汴梁也是郭崇韜的強烈建議。

  但不可否認,李存勖也是擅斷之人。

  偉人就曾經評價過: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可謂識時務之俊杰。

  “看來將軍胸有成竹!”李曄基本認同楊師厚的評斷。

  楊師厚道:“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若滅周德威是斷李存勖臂膀也!”

  如今平盧被鄆州、兗州形成夾擊的態勢,朱溫伐王師范也是兩路進兵,王師范十幾萬大軍在手也沒扛住。

  李曄來回踱步,思索一陣之后道:“欲速則不達,這兩年大戰頻仍,錢糧不濟,百姓愁苦,士卒難免有厭戰之心,朕意先安頓河南,積蓄糧草銳卒,然后徐圖河北,河北之地,猶存沁州與成德,李存勖有腹心之患,以朕觀之,李存勖的日子也不好過。”

  楊師厚也只是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也沒太固執己見。

  “若李存勖勾連契丹,如之奈何?”薛廣衡忽然道。

  李曄笑道:“朕正愁沒有借口討伐契丹,他們自己送上來最好!”

  現在的契丹只占有遼東一隅,連渤海國都沒打下來,也只吞滅了黑車子室韋。

  再說歷史上契丹能崛起,也是遇到了石敬瑭與趙二,一個送地,一個送人頭。

  他們老實待在遼東也就罷了,跑來中土只能是送死。

  收復中原,李曄信心也高漲起來。

  “積蓄國力,訓練士卒,穩定地方,別忘了,東南還有兩位。”李曄伸了一個懶腰。

  李存勖現在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割據自保,而不是跟大唐爭鋒,沒有奪下山東、汴梁,也就意味著沒有資格跟大唐爭了。

  說句難聽的,大唐敗上兩三次,還能支撐下去,李存勖只要敗一次,就扛不住了。

  再說如今的唐軍,絕不在晉軍之下。

  銀槍效節都、黑云長劍都,哪一個不是百戰精銳?

  李曄回汴梁沒兩日,東南就主動來使者了。

錢镠使者楊凝式送來浙東十四州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城圖戶籍,請求歸附,錢镠甚至主動要求入長安閑居。

  李曄無比佩服錢镠的眼光,該爭的時候,絕不猶豫,討伐董昌,力拒楊行密,該降的時候,也不遲疑,現在大唐底定中原,下一個目標自然是浙東與閩地,剛動了念頭,錢镠就來了,簡直是心有靈犀。

  難怪歷史上朱友珪也要稱錢镠一聲尚父。

  除了眼界與手段,錢镠的家教也是歷來稱頌,千年不絕,后世子嗣昌盛,為華夏提供了大量人才。

  其治理吳越,修筑海塘,疏浚內湖,蘇杭的興盛,正是從他開始。

  在唐末這個遍地衣冠禽獸的時代,錢镠簡直是一股清流。

  在家訓中主動提出如遇真君主,宜速歸附。

  比王建之流不知高明了多少倍,也避免了子孫的災禍。

  歷史上的割據政權,能如錢家一般體面退場的沒有幾個。

  “恭喜陛下!”薛廣衡、趙義存等近臣大喜。

  錢镠有這個心意,李曄也是非常高興。

  免了一場刀兵。

  別人有情,自己也要有義啊,“加封錢镠為吳越王、中書令。”

  李曄心中大定,這還是第一個兵不血刃收復的地區,錢镠功勞不小。

  浙東回歸,閩地也就不遠了。

  歷史上的閩國被南唐剿滅,現在的大唐國力是南唐的多少倍?

  果然,吳越歸附大唐的消息傳開,閩地的使者也到了,不過沒有錢镠那般果斷,似乎仍在觀望。

  李曄倒也不急,就算王審知現在不降,等以后收復河北,天下徹底一統的時候,他還能觀望嗎?

  能少流血就少流吧。

  時間是站在大唐這一邊的。

  就連河北李存勖也漸漸意識到天下大勢滾滾而來。

  退回河北之后,沒有任何過激的行為,也是招撫流民,發展生產,畢竟內部不穩,也沒力氣爭奪外面。

  黃河兩岸恢復平靜。

  不過很多人知道,這種平靜只是短暫的,遲早有一天會被打破。

  大唐不收復河北,豈不是跟中唐一個局面?

  李存勖也不愿退回河東。

  更何況他手下的精兵猛將們也不愿意放棄到手的權力。

  河東以兵事起家,不可避免的導致武人力量過于龐大,各州的軍政財全在將領手中。

  李存勖上位,秉承藩鎮的老辦法,還是藩鎮之位封賞有功將領。

  如周德威平盧節度使,李嗣昭昭義節度使,段凝大同節度使等等。

  相當是在走中晚唐的老路子。

  現在因為面臨大唐的強大壓力,而團結一心。

  周德威、李嗣昭等大將忠心耿耿。

  但這種局面不會永遠維持下去。

  或許李存勖也意識到了問題,采取的手段居然是以宦官和近臣為監軍。

  等于又走上了大唐的老路子。

  李存勖仿佛怎么都繞不開這時代的魔咒。

  正如歷史上他百戰滅梁,仍舊重蹈了大唐的覆轍。

  即便李存勖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也沒有能力改變,河東是武人主宰一切,沒有將領們的支持,他這個晉王也坐不穩。

  而且,他本身也是武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