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對之聲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第(1/2)頁  雖然中樞達成了一致,但詔令下發到地方時,反對之聲如雪片一樣飛來。

  各地知縣知州紛紛反對。

  聲音最大的就是興元知州裴贄、興唐知州崔源照。

  “陛下跨有三荊,又握有江南,已然占據上風,正該積蓄實力,坐看朱賊內亂,今河東有復起之勢,盧龍有南下之意,陛下何心急如斯?聽聞陛下憂慮契丹,臣冒昧而言,契丹雖有興起之勢,然不過邊鄙之患,其外有室韋、達怛、渤海、盧龍、河東四面牽制,其內八部并立,前者阿保機引四十萬大軍南犯,不過是借李克用之手,滅內部不諧之人,大唐中興不易,陛下當步步為營。”

  這是崔源照的奏表。

  裴贄更是不客氣:“陛下連年征戰,雖勝,然地方已有枯竭之兆,錢糧布鐵,皆供應軍中,如今各地山民、蠻民紛紛內附,正是開墾荒地、移民邊屯、教改歸化之時,奈何陛下一意求戰,而使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誠如是,則恐我朝又有裘甫、王仙芝之亂矣。”

  還有一些言辭更加激烈的。

  聲言大唐若是冒進,必將崩潰。

  李曄把奏表扔給張承業看。

  張承業滿臉苦笑,“是臣心急了,臣愿擔此責,請陛下降罪。”

  這幾年張承業一直在長安中樞,負責輔軍,地方政務經過政事堂,而沒經過他,所以他對地方具體情狀不了解,可以理解。

  “張公何罪之有?朱溫篡逆于汴州,朕若是無動于衷,豈不是讓天下藩鎮笑話?”

  “陛下的意思是?”

  別人都稱帝了,身為大唐正朔的李曄,若是不表示一下,不知有多少效仿。

  劉仁恭不就稱王了嗎?還有馬殷,早就以長沙郡王自居。

  若是等天下藩鎮漸漸接受梁國的存在,大唐的地位自然而然的就會下降。

  或許張承業的憂慮正在于此。

  這么多人反對,李曄反而覺得欣慰,若是沒人反對,問題才大。

  “詔令不僅不改,還要下發各大藩鎮,各州各縣,以明朕之決心!”動員令動員令,是從心理上動員起來,明白誰是大唐的敵人,做好一切準備,而不是現在就提刀子上。

  這個動員可以是一年,兩年,甚至四五年,目的是讓大唐上下都明白,與朱溫必有一戰。

  至于什么時候東出,則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了。

  朱溫擁有完整的地緣板塊,從徐泗、淄青到洛陽,想要在一兩年內滅掉他,是不可能的。

  這些年,打通了西域商道,又收復河隴、漢中等地,有些人的思想就開始滑坡了。

  民間、地方都有這樣的人,畢竟大唐失去對關東已經很長時間了,人性都是喜歡安逸的。

  當初四面絕境喊出的重振大唐,現在有幾人還記得?

  “崔源照言河東有復起之勢,皇城司調查如何?”李克用都沉寂七八年了,也該喘過氣來了,朱溫稱帝這么大的事,他能不作作反應?

  薛廣衡道:“細作前段時間來報,李克用以李克寧為內外制置蕃漢左都知兵馬使,處理南面之事,以李存勖為右都知兵馬使,河東節度留后,在郭崇韜、李存審、李存進輔佐下,處理北面之事,李克用自居太原,沉湎酒色,據傳其身體大不如前。”

  李曄記得歷史上,楊行密第一個離世的,好像朱溫稱帝之后,李克用也病死了。

  還真是歲月不饒人,不知不覺間,李曄也在奔四的路上了。

  當一封封詔令貼到各州各縣的時候。

大唐境內輿論嘩然,長安天子之都,深受李曄影響,當然一力主戰,但出了長安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就有激烈的爭論了。

  一些人認為時機未到,逆梁兇焰未減,此時大戰,就算勝了,也必然損失慘重,讓其他勢力有了可乘之機。

  另一些人則跟李曄想法差不多,時不我待,大唐國力已經超過逆梁,就算不能攻滅之,也應該大軍壓迫,令其自顧不暇。

  其實大部分百姓就是圖個熱鬧,誰說的精彩,就附和誰。

  爭論的雙方都是一些來關中游學的書生。

  普天之下,也就剩大唐能給他們一席之地了,天下藩鎮無不是以武人掌內外之權,文人運氣好,當個幕僚,或者倉曹什么的,記記賬,出出主意,運氣不好,掃地出門都是小事,掉腦袋也是常事。

  提著刀子的武人可不會跟你講什么之乎者也。

  就算是剛剛稱帝的逆梁,嘴上歡迎天下文士,實則也就養起來,抄抄書,寫寫馬屁文章。

  真正能混到敬翔、李振這個檔次的,根本難如登天,更何況逆梁就這兩牌面人物。

  新進的杜荀鶴,每天也就歌功頌德。

  什么時候說錯了話,就被一刀咔嚓了。

  一則關于朱溫的流言傳的有模有樣,說是朱溫與幕僚文士閑談,指大柳而言:“宜為車轂。”

  幾個文士隨口附和。

  沒想到朱溫當場翻臉:“書生皆喜糊弄他人,爾等皆如是,車轂須用榆木,柳木豈能為之!”

  當場杖殺附和之人。

  而大唐境內,從不因言治罪,各地的忠義堂更是成了市井巷陌議論國事的基地,哪怕是滿腹牢騷,只要不是帶著政治目的的造謠生事,都可暢所欲言。

  這種風氣下,自然吸引了大批喜愛指點江山的書生,即便科舉之后,他們也不愿回鄉,在關中登記,隨便做些小工就能養活自己。

  這兩年大唐興盛,長安居大不易,士子們就涌向華州、商州、同州之地。

  還有一些有眼光的,跑到河隴,迅速被各地府衙招募為歸化使之類的吏員。

  聽說有些書生做了兩年,功績卓著,直接升為宣教使。

  宣教使雖然還是吏員,但地位已經大不相同,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天子門生,中舉之后更是前途無量。

  這樣一來,吸引了無數書生往河隴跑,甚至連西州都有人去。

  這時代的文士,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同樣是能上馬提刀砍人的猛人。

  無論如何爭論,與逆梁必有一戰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

  從皇城司與宣教使的奏報來看,民間的熱情還是很高的,但軍中的確也有了厭戰之心,李曄穿越以來,年年皆戰,從東到西,又從西到東,將士跋山涉水,還要面臨生死大戰,不疲憊不就成了超人?

  而且劉全禮的報表中,詳細羅列了近幾年大戰耗費的錢糧。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僅僅天復二年爭奪淮南,大唐就耗費了兩百三十萬石糧草,三百一十五萬緡錢,國庫已然有空虛之象,唐軍陣亡一萬二千人,輔軍陣亡一萬九千人,都是精壯。

  還是老天爺沒給李曄搗亂,關中沒有出現天災。

  這幾年都在打仗,民生之疾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若不是江南之地的財富填了窟窿,大唐的財政早就崩潰了。

  李曄一腦門的汗,國力的競爭,說穿了就是財政。

  而大唐的底子,經過懿宗、僖宗的揮霍,黃巢、秦宗權的人禍,早就見底了。

  李曄苦笑,“召韓偓、韓全晦、崔源照、裴贄入京。”

  是時候開一次財政大會了。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多少帝國的崩塌,說穿了就是窮死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