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一八章 搶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楊鈞眨巴著眼睛,直直的盯著李承志的背影。直至他走出衙院,他似是依舊不敢置信:“會不會……會不會是他算……不,猜錯了?”

  算……未卜先知?

  幾人悚然一驚,直覺不可能。

  但又無法解釋,這般秘辛,李承志又是如何得知的?

  特別是李韶,這幾日他幾乎日日都陪在李承志左右,天天都能見到李始賢。若有驚變自京中傳來,李始賢必有耳聞。

  便是李始賢守口如瓶,但二人相交多年,李韶自問還是能看出幾絲端倪的……

  李韶壓下驚疑,沉聲交待道:“莫要胡猜,待宣旨的欽差來后,便知分曉,更莫要多嘴,以免亂了軍心……”

  幾人心中一凌:何止會亂了軍心?

  以如今李承志予軍中之威信堪稱如日中天。若被有心人煽動,足以引起大軍嘩變……

  一想到此節,楊鈞的臉瞬間烏青。似是感同身受,牙關咬的咯咯有聲:“朝中諸公……難道皆是尸位素餐,酒囊飯袋,為何值此緊要關頭,卻行自掘根基之舉?”

  “放肆……枉你飽讀史書,不知多必失,禍從口出的道理?”

  李韶厲聲怒斥,“裴邃前車之鑒宛猶在目,難不成你楊季孫也想步他后塵?”

  楊鈞被罵的面紅耳赤,刁整更是聽的渾身不自在。

  這堂內就只他們四人,李韶之意不自喻。

  但憑心而論,若真如李承志所,太后與朝廷此舉委實有卸磨殺驢之嫌。

  他正待附和楊鈞,卻不想身側的酈道元突的一聲朗喝:“罵的好!”

  “淮陰候臨刑前曾: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時而三秦已定,強敵已除,且淮候功高難封,劉邦如此尚情有可原。

  但如今逆賊未定,內亂未平,朝廷卻行此得魚忘荃、過河拆橋之舉,堪稱愚不可及……故而朝中若非酒囊飯袋之流,焉能出此政令?”

  刁整也附和道:“兩位司馬所甚是……如今我等予陣前出生入死,一群王八卻在暗中蠅營狗茍,何其不公?”

  三人眾口一詞,令李韶何其無奈?

  如今連鈞旨是何模樣,圣令是好是壞,誰都不知道,僅憑只李承志捕風捉影的一句,就讓刁整、酈道元、楊鈞這般重將怒憤真膺,義形于色。若是風聲走露,被全軍得知,怕不是立地嘩變?

  到底是李承志早已料到此節,才會做出那般屈己待人、委屈成全的模樣?還是他洞若觀火,一眼便看出其中厲害,故而火急火燎的遣散州軍,又將三萬中軍一分為三?

  如此便是一處為亂,也不足以成燎原之勢……

  一時間,就連李韶也有些捉摸不透。

  他稍一沉吟:“如今皆是我等猜測之,莫要妄下定論。但此事干系重大,只憑我等予此無風生雨、帷燈匣劍終非良策,故而某以為,不如一道去尋大帥,問個分明?”

  酈道元猛一揮袖:“郡候所甚是,同去!”

  刁整與楊鈞緊隨其后:“同去!”

  四人雷厲風行,說走就走。

  出衙后,待問過城上守軍,稱李承志出衙后便過了河。四人便馬不停蹄的跨上坐騎,直奔北營而去。

  但趕至帥帳,卻被李睿攔了下來。稱李承志正在帳中予人秘授機宜,無故不得驚憂。

  刁整與酈道元只是稍有犯疑,心想左右二營都督、司馬皆在帳外,李承志又能予何人秘授機宜?

  而李韶卻是滿臉驚詫:不遠處,李始賢、李松、李亮圍作一團,似在竊竊私語。

  若稱親信,也就眼前這三人了,那此時予李承志帳中的又是哪位?

  正狐疑間,聽到帳中似是有人告退。微一側目,便見李聰掀開帳簾,一道身影亦步亦趨,倒退而出。

  天色已暗,且離的有些遠,故而看的不甚分明。只知此人穿著明光鱗鎧,應是軍中將領。

  待來人轉身,近至寨門時,幾人才認了出來:竟是元昭?

  此賊原為繡衣丞(朝廷秘探首領),并未聽聞舊職已除。故而此行北征,應是依舊負有暗令,事風聞奏事,暗察帥將之責,與奸細無疑。

  李承志能予他授何機宜?

  元昭也被嚇了一跳,剛看清是李韶、刁整、楊鈞、酈道元等四人。他福至心靈,就如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噗通”一聲就跪了下來:“諸公,還請救昭一命……”

  何出此?

  四人被驚的一臉懵逼。

  一個時辰前,李承志還稱要遣元昭為副使,隨楊鈞一道入京報捷。

  此等之殊榮,堪稱信重有加。但這才過了多久,李承志就要取他性命?

  李韶心中猜疑,也無來由,就將元昭此舉與李承志所之“朝廷來旨”之事聯系到了一起。

  “此地非暢所欲之處,幼明(元昭的字)先莫驚慌,稍后隨我回帳中再談……”

  李韶隨口寬慰著,又指使著楊鈞:“季孫,你去通報,就稱我等來訪,有重大軍情要請大帥定奪……”

  李睿剛送元昭出來,就站在不遠處,故而聽了個真切。未等楊韶挪步,他便拱手道:“諸位,方才某已向郎君通秉,郎君稱:天色已晚,便是有軍務,明日天亮再議也不遲……”

  這分明就是不想見他們。

  還能如何,總不能硬闖吧?

  看了看近在咫尺的李睿,又看了看立在一側臉色發白、戰戰兢兢、汗如出漿的元昭,李韶心中一動:怕不是根源就在這元昭身上?

  不然元昭疾呼“救命”之時,李睿卻視若無睹,無動于衷?

  就不怕將李承志秘授之機宜外泄?

  應是李承志怕自成懷等人胡思亂想,故而欲借元昭之口透露一二……

  他微一沉吟,心中便有了決斷,朝著帥帳拱了拱手:“即如此,我等明日再來!”

  說罷,便轉過身,朝楊鈞等人使了個眼色。

  幾人驚疑不定,攜元昭遠去……

  李聰放下帳簾,低聲秉道:“郎君,李都督等已走了!”

  “父親呢?”

  “還在帳外,說是要見郎君!”

  李承志頓時有些頭痛:一個兩個,怎就這般不依不饒?

  李韶還好,若自己不想說,他也不敢追問。但李始賢卻不好糊弄,十有八九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但法不傳六耳,既然人家冒著夷族的風險來給自己通風報信,自己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

  惹不起我還躲不起?

  “李聰!”

  “仆在!”

  “讓李睿守好帥帳,任何人不得入內,包括父親!”

  “諾……嗯,郎君,你欲往何處?”

  “我出去躲一躲,也好清靜清靜……若有急變,讓李睿吹哨即可,我須叟便至……”

  李承志稍稍一頓:“罷了,你隨我同去,但須謹記,我今晚之行跡,不得予第三人泄露半句……”

  見他語氣慎重,面上更是露出少有的嚴厲,李聰明中一緊:“仆省得!”

  “速去予李睿交待:不論何人問起,就稱我在帳中寫奏呈,若待亥時我還未歸來,便讓他熄了帳燈,就稱我已安歇……”

  “諾!”

  李聰急聲應,快步而去。不待十息,又去而復返。

  稍傾,主仆二人換上了親衛的甲胄,扮做傳令兵的模樣,自帳后悄然離去……

  幾人剛入李韶大帳,方一坐定,元昭竟又跪了下來。

  這次看的更為真切:元昭面黃如土,滿臉驚恐,好似大禍臨頭。

  李韶硬是將他扶起,疑聲道:“幼明何故如此?”

  “還能如何,怕是東窗事發了吧?”

  酈道元性情耿直,嫉惡如仇,最是看不慣這等兩面三刀,予背后挑拔是非的小人行徑,故而不假辭色道,“若是大帥欲取你性命,行的必是軍法,定然有理有節,是以你欲如何救你?難不成,還能因你而逼宮于大帥?”

  聽到“大帥欲取你性命”這一句時,元昭猛的一個機靈。

  要行的是軍法倒好了,至少死的明明白白。

  而李承志這一次,卻是即陰且狠,生怕殺他臟了手,竟要借他人的刀?

  元昭哆著嘴唇,目光依次從李韶等人臉上掃過。心亂如麻:便如酈道元所,若李承志真要殺自己,他們如何能救?

  他狠狠的一咬牙,有如豁出去了一般:“大帥方才喚我入帳,秘令予我:若予半道偶遇從兄,便好相勸,勸他遲上幾日,待大帥班師北上,再入潼關傳旨……

  又稱……又稱:若遇高司空,便也這般忠告予他……便若這二位不聽勸告,一意孤行,那就莫怪大帥……大帥翻臉不認人……”

  待班帥北上,再入潼關傳旨?

  還真有圣旨傳來。

  而元昭口中的從兄,除了元暉,再無他人。

  而高司空,自然便是高肇無疑……

  “即然是元領軍來宣旨,為何又有高司空……而你口中之大軍,又為何來?”

  李韶狐疑道,“再者,你可知旨中所何事,如何讓大帥如此行事,且辭這般決絕?”

  “我怎會得知圣旨所何事?甚至是從兄與高司空一前一后,欲赴關中,也是聽大帥方才所,我才猝然得知……”

  元昭抖的愈發快了,“而聽大帥之意,應是……應是朝廷欲令大帥暫且休兵,而后待……待高司空率軍抵至岐州后,再行商定退敵、平寇之宜……”

  “放他爺爺的臭屁?”

  楊鈞突然就惱了:“這‘暫且休兵’,又遣高肇率軍而來,難道不是朝廷欲臨陣換帥、搶我等軍功之意?爺爺入他高肇大母……”

  莫說楊鈞還給來與李承志親近,同進同退,一榮俱榮。就連刁整與酈道元都氣的臉色烏青。

  這擺明是眼見得勝在即,將立不世之功,故而搶先一步來奪功勞了?

  不然來的不會是高肇。

  而不論是官職、資歷、乃至軍中威信,高肇超出李承志都不止一截。

  更何況還是翁婿?

  朝廷之意,不自喻:就是想讓李承志吃個啞巴虧……

  而楊鈞等人這般惱怒,絕非只是為李承志打抱不平。只是因為這些人或多或少,都與高肇有過節。

  若易高肇為帥,便是不給他們穿小鞋,怕是也要將冷板凳坐到底。

  更何況,如今剛逢大勝,連捷報都還未送到京中。等元暉與高肇來后,這大功是姓高,還是姓李?

  到那時,到嘴的肉被搶走不說,高肇怕是連日湯都不會給他們剩一口……

  “焉能如此無恥?”

  刁整不敢置信道,“朝中諸公難道不知,若這等鳩占鵲巢、趁火打劫之舉被軍中所知,會引起何等軒然大不波?”

  也并不是刁整危聳聽:李承志被臨陣換帥,就等于他此前所做所為一無是處,更等于麾下十萬大軍之心血盡皆成空。

  高肇搶的不只是李承志、并他刁整等人的功勞,而是這十萬大軍出生入死,提著腦袋搏來的軍功。

  試問,麾下軍將,并普通士卒會如何做想?

  他就差說一句,這不是逼著全軍嘩變么?

  “正因如此,承志才如此急迫要遣散州兵,并將中軍一分為三,且那般急迫要率兵北上。只因但凡高肇率軍入關,此事便是舉軍皆知,定會生出事端……

  也正是如此,承志不惜近似威脅般的忠告于元暉與高肇,令他二人最好晚來幾日。便是想等捷報呈予朝堂,坐實我軍之功,不然難保全軍一時激憤,一發而不可收拾,續而引出大禍……”

  李韶悵然一嘆,暗道一聲“竟是錯怪他了”,又道:“我等今日才得以大勝,而元暉已攜秘至潼關左近,高肇更是已從洛陽出兵……故而諸公定策,并請奏太后下旨之時,皆未能料到此節……”

  三人齊齊一懵:這般說來,難道還是他們錯怪了朝廷不成?

  楊鈞冷聲道:“若是我等畏敵不戰,或是軍情反復,更或是戰事不利,朝廷下旨申飭也罷。另遣監軍督戰也罷,甚至將我等盡皆撤換,押回京中問罪,我等皆心甘情愿,無話可說……

  而如今卻如做賊一般,秘旨還在半道,高肇就已領大軍出京,朝廷這先禮后兵之意昭然若揭……”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