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61章 一戰松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1944年6月4號。

  這原本是一個很平常的日子,卻在今天被賦予了沉重的歷史意義。

  凌晨5點。

  禪達城內,一片寂靜。

  本來就心虛理虧的鐘彬,在虞嘯卿和唐基的周旋之下,以一副大戰在即,既往不咎的大度姿態,順水推舟做了個人情。

  被關禁閉室的封云天和龍文章,終于得以重見天日。

  怒江河畔,緊鑼密鼓。

  松山戰役第1次進攻行動,已經正式拉開了帷幕。

  戰役總指揮為第71軍軍長鐘彬,前沿作戰為71軍新28師師長劉柱軍,第11集團軍督查官王洋為戰役督查。

  參戰部隊為71軍新28師各團、第6軍新39師第117團、第2軍第146團。

  率先進攻的是新28師的82團,全團三個營和一個機槍連,共計1300余人,整裝待發于怒江邊。

  或許是老天開眼,又或是運氣使然。

  今天的怒江起了大霧,白色的濃郁霧氣彌漫整個怒江延岸,同時也將整個松山陣地籠罩其中。

  濃霧之大,10米之外,不辨人畜。

  帶隊進攻的82團團長劉繼國,見到如此的天時地利,緊緊擠成一團的眉頭,總算略有一絲放松。

  經歷了昨天全軍覆沒的兵推,第11集團軍眾人盡管不想接受,可不得不就此承認一個事實。

  那就是松山沒有那么簡單,并不是任取任拿的街邊蛋糕。

  在封云天和龍文章被帶走后,他們這群第11集團軍的軍官,在鐘彬的領導下開了一個超長的會議。

  從中午一直開到凌晨,會議時間超過了12小時。

  最終會議的結果非常的奇怪,眾人都知道了松山有多么難啃,可實際上的改變卻并沒有很大。

  甚至連開戰的時間都沒有改,依舊是上峰“信口開河”定的6月4號。

  劉繼國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里面涉及到很多政治因素,還有關乎鐘彬等一群軍官的臉面。

  說的好聽點……

  這叫做大勢所趨,事不由己。

  說的不好聽點……

  面子作祟,死不悔改。

  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人還有僥幸心理,認為兵推中封云天和龍文章過度夸張,實際上日軍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厲害。

  所以依舊沒有把這場關鍵戰斗,上升到最高級的難度。

  只是略微的謹慎了一點而已。

  劉繼國是少數腦子被敲醒的人,他相信龍文章和封云天絕沒有亂說,他更希望于延后再進攻。

  等想出更好的作戰方案之后,再行擇日收復松山。

  他有心想要諫言師長或者軍長,可看到封云天都已經贏下了兵推,軍長鐘彬依然用違規之法重新獲勝,劉繼國他只能收起那沒用的心思。

  接受鐘彬制定的新作戰計劃,帶隊執行這一次松山首攻擊。

  凌晨6時整。

  在鐘彬的一聲令下,三個火炮群全部人員就位,炮彈上膛,炮管高高矗立,落點鎖定了松山陣地。

  各后勤部隊也沒有閑著,醫療、運輸和通訊傳遞人員,第一時間迅速就位。

  怒江江防東岸!

  借著彌漫怒江的大霧掩護,82團一營從林子里悄悄的跑了出來,在江邊迅速布置渡江強渡器械。

  用了不到10分鐘時間,一營三個連400多號人全部順利過江。

  沒有爆發戰斗,一切都悄無聲息。

  一營的士兵也沒有立刻進攻,而是選擇了就地隱蔽保持靜默,或是趴在地上又或者江邊樹林。

  剩下的兩個營緊隨其后,井然有序地開始渡江。

  82團這次選擇的渡江位置,并不是開始設定的主峰前沿,而是距離松山堡壘群比較遠的外圍。

  一個位于松山山腳下,名為竹子坡的小陣地。

  這個小陣地并沒有修建永備工事,距離主峰南天門超過800米,常駐的日軍也只有一個不到10人的小分隊。

  如果說的具體形象一點,這就是個松山堡壘群的外圍觀察點。

  從這個方向登陸優勢在于遠離主峰,渡江并不會遭遇太大的壓力,即便把所有人全都送過江,也有足夠的地方來站腳。

  缺點比優點更明顯。

  那就是不僅距離南天門主峰很遠,就連其他6個日軍堡壘群,最近的也要往前進攻三四百米。

  接下來要想把這些距離給拉近,那就注定了要面臨日軍的火力洗臉。

  用士兵的命,來縮短彼此間的距離。

  而首攻之所以會選擇這么遠的角落,就在于這是鐘彬被封云天給“打醒”后,針對松山特性所設計的新進攻方案。

  這個方案鐘彬覺得非常優秀,總結起來像極了紅色的打法——

  “農村包圍城市”!

  也就是先從較安全的區域搶灘登陸,然后先清理外圍的雜魚日軍,然后再一步步的向中間推進。

  就像是剝洋蔥一樣,一點一點的從外往里面剝。

  如此一來。

  既可以降低我方部隊的傷亡,又可以給日軍以一種壓迫之態。

  等龍陵和芒市那邊結束戰斗,鐘彬就能將更多的兵員調集過來,以合圍之勢清理掉松山6個子堡壘群。

  這也是鐘彬整個計劃的核心。

  只要松山現在所聚集的4個團,能夠把松山之敵圍困于松山之內,并盡可能切斷與外界聯系。

  當后續大軍趕來之時,拿下六個指堡壘群一如反掌。

  等最后只剩下一個松山主峰之時,勝利也就唾手可得了。

  也就是說……

  現在聚集于松山的部隊,雖然口頭上被稱之為主攻部隊,實際上他們執行的僅僅只是“輔助”作戰。

  正在前往龍陵與芒市作戰的兩個師,才是鐘彬此時心中的真正主力。

  鐘彬所設想的這個新進攻方案,相比一開始的進攻方案確實有很大進步,最少已經開始重視松山上的日軍。

  可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亮點,只能說中規中矩,連可圈可點都打不到。

  由這個進攻方案所貫徹的松山戰役,也注定了將會走向“國軍戰斗特色”,與日軍在這松山上展開曠日持久的陣地戰。

  國軍打陣地戰,素來以慘烈為名。

  松山這一戰你這個打法,即便現在才剛開始第一戰,結局也已經能夠猜到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