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百二十章:建設東北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與也先和朱祁鎮各不相同。

  如今的劉建可謂一陣輕松。

  第三軍駐扎石勒喀河,額爾古納河,第二軍駐扎豬婆江,察刺禿山,吉河,禿河一線。

  如此無論是蒙古,還是遼東大明大軍,在劉建看來,已不足為懼。

  加上各地已在警備軍和屯田軍控制之下,修建臨時城寨,城堡,道路也在修建當中。

  加上滄海省,黑河省,吉林省的建立。

  鹿族,狗族之地劉建也建立了域東都護府,通古斯,雅庫特兩地也建立了嶺北都護府。

  分別任命章楚濟,賀吉顯為大都護,管理二地。

  故而劉建閑來無事,帶著騎兵營及彭時,商輅等人一起,開始巡視起整個東北大地。

  如今東北大地可謂極為荒蕪,加上女真被屠滅,便更加地廣人稀,毫無生機。

  故而劉建往往要走很遠,才能從一個城寨,到達下一個城寨。

  所幸當年大明奴兒干都司時,曾留下了許多驛道,而東北雖然一直未入中原統治,但是北方各族,各部到是對東北開發不少,加上眾多河流通達。

  故而如今東北大地倒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完全未開發。

  不過對于劉建來說,如今最關鍵的還是在東北種出糧食,而這便是屯田軍的任務。

  至于城建,道路,河流水渠,碼頭,橋梁等等。

  那就是巡警軍和警備軍的任務了。

  為了建設整個東北,劉建前后調動了十五萬人北上,若是把倭國亶州省這些加上。

  足足有二十萬人在倭國,東北等地建設,開荒,探礦,修路。

  而劉建整個輔兵加一起也就是六七十萬人,三分之一的輔兵北上建設,開荒,由此可見劉建對于東北大地的重視程度。

  實際上劉建完全可以在如今再次啟動移民政策,實在移民不了,還可以去沿海搶人嘛。

  只不過東北之地如今需要大力開發,方可種出糧食,方可成為一方沃土桑田。

  加上東北天寒地凍,那些北遷百姓未必能受得了這樣的天氣,氣候,若是稍有不慎,激起民憤,那便得不償失了。

  故而劉建思考再三,決定先由屯田軍平整土地,修建玻璃溫室,供暖式房舍。

  等明年開春,便開始種植水稻,小麥,大豆,高粱等農作物。

  比如北部黑河,阿速江等處種植水稻,小麥,中南部混同江,腦溫江一代種植棉花,小麥,高粱等等。

  如此分區,分段開發,開荒,種植,耕種,大大提高了開荒和種植效率和時間。

  當然哪里適合種植何物,這些都是劉建通過后世記憶弄出的,這也避免了多走彎路。

  雖然北方天氣,氣候,適應性,農作物生存,生產等等同樣需要一一種植,一一實驗方可成功培育,耕種得出,但至少比起后世來說,劉建能夠少走許多彎路了。

  也正因如今東北開發是以屯田軍負責,故而東北農場,皆是軍屯為主。

  沿河擇地修建城寨,城鎮,外為農田,內為居所,道路向四方擴散,再以主路聯通各地,遇到大江大河,便直接修建橋梁通過。

  華夏自古以來,便是造橋能手,在南洋之時,各地就多次面臨道路跨越河流的情況,而其中不乏大江大河。

  東北大地尤為突出,腦溫江,混同江,徒門河,黑河,阿速江,額爾古納河,石勒喀河等等,多條大江大河在東北大地流淌。

  故而跨江大橋,便是如今劉建及華漢國上下修路最重要的阻礙。

  未來隨著蒸汽機車使用,鐵路聯通各地,跨江鐵路大橋也將是一大難題。

  所幸如今劉建麾下各軍,各部也從古代先民的智慧及今人的研究,實驗下,找到了幾種快速修筑橋梁的辦法。

  比如直接攔河筑壩修橋法。

  就是將河流攔阻,先修建兩條引水渠讓河流沿引水渠繼續流通,而露出的河床便可鋪石修橋,待橋梁修通,再將攔河壩清除即可。

  這是目前劉建麾下應用最廣泛的修橋辦法。

  不過這只能適合小河或者流量不大的河流,遇到大江大河,此法便行不通了,畢竟如今沒有后世那種大型工程機械,很多都需要肩挑人扛,人力修建,而那些大河河流湍急,想攔也攔不住啊。

  第二種方法,便是如石拱橋那般,先打造拱石和拱圈,再砌筑拱圈,這里可以分段砌筑,之后拱圈合攏即可,最后便是打造拱圈上部結構和橋面鑄造等,一座石拱橋便算完成了。

  石拱橋的修建和建造可謂古代先民獨創,而且根據不同的孔徑,孔洞,跨度也可長可短。

  而且拱橋不僅可以修建成全石制,也可修建成木制或者木石混制。

  另外對于有通航需求的橋梁又不能將橋拱修建得極大,于是劉建則將其修建為了啟閉式的拱橋。

  在河兩岸修建大型石墩牌坊,上用滑輪和大型轆轤,在橋面以木制橋為主,以繩索固定,有船通過,只需要拉起木橋即可。

  而整個石拱橋最大的難題,還是遇到跨度極大的河流時,怎樣在河中央打下石墩,石樁以固定橋墩。

  不過這一次劉建又被如今的工匠的技術給驚嘆到了。

  因為如今這些建造橋梁的工匠,匠人居然有一種極為現代化的筑橋辦法。

  先用小船在河道之中圍成一圈,用鐵鎖固定,再打下一個個木樁,修建成一個圓形或者船型圍堰,注入泥土將其固定,之后再安上一架水車,轉動水車進行抽水,待河床露出,便開始固定石墩,石基之后只需要將這圍堰拆除,一座橋墩便算建造完成了。

  劉建看著如此建橋工藝,不時想起了后來的各種建橋方法,不正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想不到這個時代便有如此先進的建造橋基的工藝。

  不得不讓劉建大感欽佩。

  當然即便如此,那些跨度級長,就如中原那長江,黃河,南洲的大金沙江,東北的黑河,阿速江等等的修橋同樣是難點。

  這些河流跨度極大,寬度達到上千米,甚至數千米,河流湍急,流量極大。

  這種方法雖好,但畢竟沒有后世那種大型機械設備加持,要想在這些大河上修建橋基,橋梁,以目前的技術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劉建是誰,會被這種困難嚇到嗎。

  在詳細研究了這個時代的建橋工藝,在聯想后世橋梁建造方式。

  劉建終于找到了一種絕佳的建造方法。

  如今在這些大河上修建橋梁,最主要的困難還是修建臺基,橋基,修造橋墩。

  只要這個問題解決,其他問題均可迎刃而解。

  而這些大河水流湍急,河道寬闊,在大型工程機械和輪船問世之前,攔河筑壩是不可能的,修建圍堰也不可能。

  故而劉建必須要找到一種全新的方式。

  首先劉建決定采用全鋼加混凝土修造橋梁。

  如今鋼筋和鋼索已被鋼鐵廠攻克,雖然質量,強度,韌性都不如后世,但是目前已經足夠使用了。

  故而如今各地建造房舍,也開始了鋼筋加混凝土的方式建造。

  甚至已經出現了鋼筋加玻璃的建筑風格。

  將其應用于橋梁上應無問題。

  不過因為鋼筋沉重,單靠人力和木船,是不可能將其移動到河中央,就算靠大船和人多勉強到達,但也沒法將其固定在河床上。

  當然如今劉建麾下已經有了木制起重機,加上電力供應已經穩定,鋼鐵打造的起重機也在試制當中。

  大船到達河中央,可以用船錨固定船只,再用起重機將鋼筋打入河床內,可起重機目前起重重量有限,同樣無法實現。

  故而劉建通過多方研究,采用了一種全新的修造方式。

  先在河兩岸修建兩間巨大的磚石房舍加兩座巨大的橋墩。

  依靠電力拉動巨型轆轤,以大船,帶動鋼索由一處橋墩拉至河對岸,再由滑槽將鋼索牽引至橋墩上固定。

  之后只需以鋼索將鋼鐵橋面固定,澆筑混凝土,打造橋面。

  一座全鋼結構懸索橋便施工完成了。

  當然懸索橋并非劉建首創,在古代,以竹,藤,繩索為主的懸索橋便早已出現。

  而且鐵鎖在古代也早已應用。

  自然鋼鐵懸索橋,不成問題。

  雖然如今的懸索橋實際上跨度也不大,最大設計跨度也不過千米左右。

  但是目前來說,已經足夠了。

  當然鋼鐵橋目前還是首創,更別說鋼鐵懸索橋了。

  但是這到是解決了劉建跨江大橋的難題。

  當然除去懸索橋外,劉建還用了另外一種全新的建橋方式,用于跨越大江大河。

  先在岸邊打造一個個大型鐵箱,或橢圓形,或船型,再用滾木和大船支撐的木筏將大鐵箱帶入預定位置,利用自身重力讓其沉降入江底,之后就是澆筑混凝土,如此一個混凝土橋墩便算建造完成了。

  而這也是劉建獨創的另外一個技術,沉箱式施工法。

  不過這種方法相比于懸索橋來說就要復雜而麻煩許多了。

  因為所有沉箱都必須要用大量人力加木制船筏運送到指定位置,讓其以自身重力沉降至河床上,再進行混凝土施工。

  稍有偏差,失誤,便會讓整個施工過程都付諸東流。

  更別說這還涉及到水下施工的問題,自然難上加難。

  雖然劉建也想過采用沉管施工法,但是在沒有大型起重設備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只能作廢。

  不過所幸如今劉建并不缺人力,那些南洋人,土著民以及那些倭民,都是最好的苦力。

  故而這種方法同樣成為如今劉建建橋最佳選擇。

  橋墩之上在建造石制或者鋼鐵制橋面,如此全新的跨江大橋便建造完畢。

  再建造各種道路便不再是難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