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八十八章:天津三衛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正統三年十月二十八日。

  沿河間府東光,滄州,靜海三縣一路北上,劉建,韓雍一行人到達順天府外圍,天津衛。

  天津是一座因運河而興起的城市。

  隋時修建大運河,天津所在正是南北運河的交匯之地,所謂三會海口,便在于此。

  唐后,天津開池煮鹽,建有鹽倉,遼時在武清建有榷鹽院,金時在此設直沽寨管理。

  元時改為海津鎮,設鹽運,漕運轉運使管理。

  而天津真正的崛起,是建文二年,朱棣由此南下靖難,后朱棣感念于此,又因遷都京師,便在此設立天津衛,后又陸續筑城建立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由此設立,不僅拱衛京師,也成為南北運河商貿集散地。

  如今天津不僅是南北運河的商貿基地,由衛河直通大沽口也可由海路,直通長江口,只是這條海路并不興盛,大部分航運都是由大運河負責。

  所以天津也成為了南北客商,客運匯集之地。

  看著天津碼頭繁忙的場景,又看了看北岸的三座以品字布局的三座天津衛城,以及南岸和西岸繁忙的商鋪,街道。

  劉建暗暗感嘆。

  雖然明庭并不重視商貿,但也沒有阻止天津的商業地位啊。

  作為如今大明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大運河可謂承載著如今大明南北連通的重則。

  官方的漕運,民間的商貿,都會通過大運河進行溝通。

  實際上大運河并非是隋朝才開始修建的,大運河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吳王夫差之時,吳國曾修建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再配合原有天然河道,湖泊,吳國可以一路北上跨過長江,直達淮水。

  而這之中的邗溝,便是大運河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連通長江和淮河的重要通道。

  至漢順帝時期,會稽郡太守馬臻,納山會平原三十六源之水,興建了鑒湖,西過西小江至錢塘江邊的西興渡口,溝通了錢塘江航道,向東一條過白米堰,曹娥堰后到曹娥江東經上虞,至姚江可達明州,西北則為曹娥江通杭州灣航道,另一條至白米堰往南過蒿壩,沿曹娥江可達嵊州,天臺,而后來煬帝在此基礎上疏浚,擴寬河道,最終成為了大運河另外一個組成部分,江南河,至此長江至錢塘江也正式貫通。

  東漢末年,曹操在中原和河北等地又先后開鑿了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河曲,后來曹魏建立,又陸續修通汴渠,賈侯渠,討虜渠和廣槽渠等河曲,后到東晉時,桓溫開鑿桓公溝,在配合當時的天然河道,湖泊,由長江北上經濟水入黃河的河道也被開鑿出來,同時由黃河經漳水,大陸澤北上等河曲,運河也被修建出來,如此使得北方航運也由此而興起,后來煬帝在此基礎上修建通濟渠和永濟渠,至此聞名于世的大運河就此修建完畢。

  不過如今劉建所見的大運河并非隋唐大運河,因為到宋時,因為北方幽云十六州丟失,故而為了防備北方強國,宋朝依托黃河和眾多天然河道修建了很多防御措施,再加上黃河多次改道,于是隋唐大運河因此廢棄。

  至元朝建立之初,為了更好的溝通南北,元朝修建了一條由如今奪淮入海的黃河,向北由大清河直入海河,這便是如今的南運河,再由海河向北直達通州,這便是北運河,而這之中的交界,便是天津。

  “建德兄對于這天津衛頗為感興趣啊”

  站在天津碼頭上,韓雍向劉建笑道。

  “天津衛,三會之地,原本我只以為這里是軍事重鎮,可不想確也是繁華之地也”

  劉建四下看了看,笑道。

  “北岸三城,便是天津三衛,天津衛修建于永樂年間,后宣德之時又修建左衛和右衛,如此互為犄角,拱衛京師,此地向東大沽口有鹽場,眾多商人會在那里購入,再經天津賣到直隸,山西以及北方蒙古草原等地,南岸和西岸主要是商賈云集,很多沿大運河北上進京的商人,士子,也會在天津駐足休息,就地貿易,如此使得如今的天津,繁盛一時”

  韓雍笑道。

  “只可惜朝廷并不重視商人,不然這些商貿會更加發達”

  劉建嘆道。

  “商人謀利,商人受益良多,必然會有更多人從事商貿,如此耕地變少,糧食減少,最終必然危機天下大事矣,故而并非朝廷不重視商業,而是為了天下蒼生,社稷安定,而不得不如此矣”

  韓雍長嘆一聲,說道。

  相比于那些出生士族,豪族,士紳甚至百姓之子來說,出身富豪的韓雍,自然對商人有更深的認識。

  相比于那些把商人當賤民,賤籍,自覺高人一等的士族子弟,韓雍對于商人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而且劉建雖然比這個時代更加重視商業發展,但劉建也不得不承認,所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個時代的生產力,發展農業已經耗費了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故而很難讓更多人脫產去從事商業,從事商貿,甚至是工人,匠人,軍人等等脫產行業。

  為了養活更多人,就必須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種植出更多的糧食。

  這也造成了這個時代,重農抑商的思想,也造成了包括軍隊在內,都必須以軍屯的形式進行農業生產,而不是完全脫產的職業軍人。

  同樣也沒有太多的職業商人和職業工匠,畢竟這些人要想脫產,就必須要更多的人去養活,而沒有人從事農業,那糧食就會減產,最終那些職業軍人,職業商人,職業工匠就只能餓死。

  這也就是為何古代那種體制下,選擇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

  更別說古代的體制,皇權至上,作為皇族和統治階級,也不可能允許有威脅自己統治的勢力存在,而商人一但富可敵國,富甲天下,對于皇族,皇權的威脅就會上升,自然會成為皇權和既得利益者們重點打壓的對象,而這也是商人沒法做大做強,沒法進一步發展的原因。

  除非如劉建和永興商行這般,徹底跳出這套體制,另辟蹊徑,否則繼續入劉家這樣發展,最終等待劉家的絕不是富可敵國,金碧輝煌,而是明庭的天子劍,而這也是一開始為何劉家上下舉族都支持劉建海外發展的原因所在。

  與其在明庭內等死,還不如勇敢走出去,說不定還能創造一片新天地,如今南洋便是如此也。

  “永熙兄所言極是,不過我覺得,無論是商人,還是農人,或者是匠人都是社會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士農工商,國之柱石,缺一不可,只是如今農業生產底,需要大量人力從事農業,產出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故而支撐不了太多人脫產從事商貿,所以重農抑商,其實也沒什么不對,只是我看不慣的是那些個官老爺,還有那些自覺高人一等的士族子弟,什么賤商,賤民,賤籍,簡直豈有此理”

  劉建憤憤的說道。

  “此事小弟也感同身受,想我四處求學之時,也同樣因此而受盡白眼,也正因如此,我才發奮讀書,打算未來出人頭地,讓那些人都閉嘴”

  韓雍也有些氣憤的說道。

  “等著吧,以后我必讓他們付出代價”

  劉建怒道。

  “建德兄可別意氣用事啊”

  韓雍聽后,吃了一驚。

  這怎么感覺氣氛不對啊。

  “永熙兄放心,我自有分寸”

  劉建笑道。

  “恩,這一點小弟自是相信,多說無益,我們就一起游覽一番此天津三會之地如何”

  韓雍笑道。

  “敢不從命否”

  劉建聽后,與韓雍相視一笑,便留下仆役們守著船,自己則與韓雍一起,在天津市集內閑逛起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