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六百零二章:梟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相比于唐軍的指揮營地,此時的高句麗王城平壤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這個亂并不是百姓們的亂,而是大臣們的亂。

  百姓們并沒有恐慌,他們只有擔心,而擔心的也不是高句麗會不會就此亡國,他們擔心的是自己隨軍出站抵御唐軍的親人。

  是的,他們并不擔心高句麗是否會亡國。

  如今大唐百姓們的生活在別國百姓的眼中無異于是神仙生活,他們最期望的就是高句麗不戰而降,屆時他們就能過上草原人們的生活了。

  沒錯,在商人的影響之下,原本的突厥人在大唐的統治之下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早就已經傳出去了。

  而亂的是高句麗的貴族,是高句麗的官員。

  “大王……”

  大殿之上,近乎所有的官員都六神無主,而身坐高位之上的高建武也是一臉的慘白之色。

  他們不是沒有經歷過這種戰爭,前隋的隋煬帝楊廣三征高句麗,也打到了高句麗的國都面前,但是他們依舊沒有這么慌張過,反而是讓乙支文德在薩水伏擊了撤回的隋軍一手。

  那為什么如今不一樣了呢?

  因為傷亡情況的不同。

  前隋雖然三征高句麗,最終殺到了高句麗的王城面前,但那時候的隋軍因為后續補給、天氣以及過遠的征伐導致后繼無力等原因停了下來,而且當時前隋的傷亡要遠遠比現在的唐軍多得多!

  而現在呢?如果把唐軍比作一個人,那么現在唐軍的傷亡可以說是僅僅擦破了點皮,連肉都沒有傷到,這仗怎么打?

  “淵蓋蘇文呢?!”高建武面色不渝,幾乎是怒吼著出聲。

  “回大王,淵蓋蘇文將軍已經在回師的路上了,最快明日、最遲后日便可抵達平壤。”

  “好!好!好!”

  高建武猛拍扶手,連道了三聲好,但顫抖的手指以及發白的面容告訴了所有人他此時的心情有多么的忐忑,而淵蓋蘇文就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是的,他不想投降,不想做一個亡國之君,若不是到了無路可退的地步,誰愿意做亡國之君呢?

  此時此刻的高建武還在幻想,幻想著眼下正在進攻的唐軍會像之前征伐高句麗的隋軍一樣,在殺到了平壤城前的情況下鎩羽而歸。

  然而雖然就目前士兵的數量來說唐軍都比不上上一個踏足這里的隋軍,但在氣勢上唐軍不知道勝過隋軍多少倍。

  而且,行軍打仗,講究的是一個士氣。

  在這個時代,那些愛國情懷根本就不好使,因為百姓不像后世的人們對國家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就連那些歷史上有名的愛國詩人大多也是憤慨于番邦的入侵。

  那是民族情懷,而不是愛國情懷。

  這個時代百姓們的愛國情懷來自于生活,來自于統治者,只要讓他們過的好、讓他們的親人過的好,那么他們就會在戰場上為他所在的國家拼命。

  他們不是愛國,而是不想讓自己的親人失去這么好的生活。

  以大唐為例,將士們都知道如果眼下的這個大唐亡了,那么他們極有可能要再次回到以前那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了。

  所以說,后世的愛國來自于個人情感的主動,而封建時代的愛國來自于更好生活的被動。

  而如今,這些過上了好日子的大唐將士們的愛國情懷爆棚!

  但高句麗就不一樣了,如今的平壤城一片慘淡,明明萬里無云的天空卻好似烏云壓城一般。

  “淵愛卿,那長口到開城一線的唐軍是否已經清繳完畢?”

  看著下面匆匆趕回來的淵蓋蘇文,高建武的臉上充滿了期待。

  在和君主的對話,或者應該說回答君主問題的時候不言不語無疑是大不敬,但此時卻沒有人去計較淵蓋蘇文這個問題,因為他們都知道事情不太對了。

  “淵蓋蘇文!!!”

  高建武臉上的表情從希冀變成僵硬,隨后越來越憤怒,最后變成了鐵青色。

  三個感嘆號都不足以表達出高建武內心的氣氛。

  乙支文德被殺,溫沙門被殺,高延壽和高建武叛降敵軍,而被高建武抱以最后希望的高建武也無功而返。

  不僅無功,甚至還損失了不少的將士。

  其實高建武早就知道淵蓋蘇文沒能解決奇襲至高句麗咽喉部位的程咬金,但淵蓋蘇文一日未歸他就愿意騙自己一日。

  一直未歸?沒關系,那可能是在搜索殘余的敵軍,以免高句麗在對上唐軍的主力后遭遇背刺。

  沒有回報?沒關系,那可能是離營追擊,傳令使沒有找到他們。

  然而到了今天他在也沒有辦法騙自己了,因為沉默的淵蓋蘇文就現在他的面前。

  “來人!將淵蓋蘇文拿下!”

  高建武怒吼出聲,面容都變得扭曲了。

  “大王,那唐軍的火炮難以匹敵,臣下只能暫避鋒芒,慢慢找尋敵軍的弱點。”

  “久戰未曾寸進的確是臣下的無能,但還請大王開恩,這也是被逼無奈啊!!!”

  淵蓋蘇文的語氣很是激動,但表情的變化有些異常,讓人覺得好像是扭曲了似的。

  不過可惜的是高建武并不想聽他說這個,他想聽到的就只有大勝的消息。

  一直看著淵蓋蘇文被士兵拖了下去,高建武掃視所有的大臣。

  “諸卿,事情已然到了這種地步。鎮守遼東、泊汋的將領中兩人被誅,兩人投敵,而這淵蓋蘇文離京日久卻未有寸功。”

  “此戰,我們面對來勢洶洶的唐軍,是戰?是降?還是固守平壤,抗爭到最后一刻?”

  然而,面對高建武的問題,沒有一個大臣敢站出來出個對策。

  因為他們心中的所謂對策不能說出來,一說出來那下場就幾乎是可以預見的了。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高建武想聽的就是那個答案。

  高建武并不是傻子,對于此戰的戰報他一清二楚,只不過有時候不愿意去相信或者想蒙蔽自己一陣子。

  本來當他聽到唐軍在冬季發動戰爭的時候其實是驚喜的,所以對所謂高句麗使臣威脅大唐百姓奪取了火藥配方這一說法并沒有在意,在他看來這不過是唐軍為了開戰找的一個借口而已。

  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戰爭的發展,他害怕了。

  一封接一封他連想都不敢想的戰報傳回平壤,高建武生平不是第一次后悔,但這卻是他最后悔的一次。

  他后悔沒有在戰爭未開始的時候據理力爭,甚至是通過認個慫賠點錢來了結這場他不應該打的戰爭。

  請:m.yqbiqu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