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勝之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大勝的余波,還在向四面八方傳遞著。

  大寧都司的位置本來就是四通八達。東連遼左,西接宣府。關注這場大戰的并不僅僅只有大明。

  還有宣府外的韃靼右翼永謝布萬戶,奴兒干都司里的頭人、衛指揮們。

  因為,張大帥兼轄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下屬的區域全部歸他管。而在疆域上剛好相鄰。

  而于軍中的將士們而言,大勝之后的日子就過的飛快。

  勝利之后是放松、休息的時刻。新軍營的軍規雖然嚴格,但數日的假期還是會有的。

  將士們激戰過后身體上的疲倦,新兵們浴血奮戰經歷生死之后的精神不適。美酒美食的犒賞。還有對戰死同袍的祭奠,戰后的總結,論功,吹牛。諸如此類的種種,戰后的大營在這舒緩的節奏中運行著。

  一團二營的總旗陳文杰此刻已經被晉升為副百戶。連綿的營寨中,午后清冷的陽光灑落下來。平地上有隊伍在舉辦足球賽,有隊伍在唱歌…

  陳文杰在山坡頂上的道路邊等候著,一隊隊的青壯順著道路前來,又有押送俘虜的隊伍往后而去,看著這一幕幕,他的心思總會回到三天前中午時。

  當時,張大帥帶著他們軍中將校五十余人,遠眺大寧都司的山河。張大帥也沒有談戰事,談此戰的目標、意義。

  這些事情在戰前的會議上,全軍將士都曾討論過。

  奪取大寧都司舊地有三大好處。第一,斬掉韃靼人在東線的幫手。

  朵顏三衛是兀良哈種,與韃靼人并非同源。但是,這三衛是墻頭草,這一百多年在大明和蒙古兩邊騎墻,而且最終都是在大明身上撈取好處。

  如果大明和韃靼決戰,朵顏三衛是個大隱患,他們會或明或暗的幫助韃靼牽制大明。

  要知道,唐中葉的關鍵性戰役恒羅斯之戰,就是異族叛變導致高仙芝失敗,唐王朝從而失去中亞。

  所以,在發起滅掉韃靼的決戰之前,先把這三個垃圾清掃到歷史堆中。

  第二,朵顏三衛牽制著大明兩個邊鎮的兵力:薊州鎮、遼東鎮。每年靡費錢糧無數。

  按照后軍都督府幽州商行的勘測,永平府、遼東都司實際上是非常適合耕種、發展工業的地區,結果因為靠近前線,沒有發展起來。

  奪取大寧都司后,薊州鎮和遼東鎮大部分防線將會前移至大寧都司,沿著大興安嶺布置,這將減少對朝廷財政的消耗。

  第三,大寧都司土地肥沃。開國之時在這里修筑有九十城,帶甲八萬。

  這片土地握在大明的手中,就算僅僅只是用來養兵,布置衛所屯田,也是極大的收益。

  至于說此戰的后續,更沒有必須去談。

  他作為一個總旗,都就清楚新軍營后續的戰略。

  第一,明年開春,派兵前往松嫩平原,追剿朵顏三衛的殘部。這都是不影響大局的戰斗。

  第二,移民實邊,開荒種田,修建城池、堡寨。

  第三,將整訓后的薊鎮軍調到燕山山脈、大興安嶺沿線駐守。

  張大帥談的是軍中的一些瑣事,比如那個連的足球踢的好,要拉回京中的球場去獻技。談昔日西北一些舊人、事。一股時代的浪潮感撲面而來。

  新軍營就是這兩年以來整個大明變化的推動者。他們一起改變了太多的東西。可以謂之“時代”!

  而張大帥是新軍營的締造者、推動者。

  及至不知道誰看到山林間的白梅綻放,張大帥口誦半闕卜算子》: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他心中的那種時代感更強。

  新軍營的將士們在這冰天雪地里浴血奮戰,不為爭春之色,而是要告訴大明的士人、百姓,屬于大明的春天即將到來。那些逝去的戰友們呵,將會笑看著這一切。

  他甚至也可能死在下一場戰斗中,但對張大帥所說的“理想”,他深信不疑:大明終將橫掃一切外地,打破兩千年的治亂循環,屹立于東方,如日中天。

  所謂領袖人物,大抵如張大帥這般吧!率大軍收復大寧舊地,一首殘詞,獨領風騷。

  在午后的寒風中,陳文杰等來舊友。被調到薊鎮軍衛指揮李秀所部中當軍法官的朱奕霏。

  李秀所部往錦山鎮換防,原先駐守的輔兵二團抵達大帥嶺這里。朱奕霏是押送著一批自京中的物資前來。

  “好小子!”

  朱奕霏讓麾下的士卒、青壯們在路邊稍等,上前和陳文杰一個擁抱,再給他一拳,“你小子都成英雄了。現在后方到處在傳你的事跡。牛逼啊!”

  陳文杰靦腆的一笑,道:“主要是升官了。”

  朱奕霏道:“靠。你小子得便宜又賣乖。還有沒有點英雄的形象?報紙一宣傳,回京之后大把的姑娘想嫁你。你到時候可得管住家伙什啊。別犯軍規。”

  “靠。”陳文杰笑罵,拿出一壺美酒給好友,“這壺酒送給你。最近大營中犒賞三軍,我有多的。省著點喝啊。你們接下來很可能要鎮守朵顏城。大帥有意輪換練兵。”

  朱奕霏點點頭。

  兩人在寒風中再次擁抱,道別。

  大戰之后三天,距離大帥嶺約一百五十里的后方,大寧城中,在此負責后勤輜重的主官林文寧早已經得知大勝的消息。

  事實上,大勝后的第二天就有報捷的信使疾馳而過。

  大寧城這里留守的曹諶五團,還有輔兵一團,五千多民夫們瞬間一片歡騰。

  林文寧現在想起那歡呼“大明萬歲,新軍萬勝”的場面都覺得心潮澎湃。

  “物資都運到了嗎?”

  林文寧在堂屋里,問著從富裕鎮而來的下屬。

  下屬先匯報往前線運送各種物資的情況。明軍的補給線是天津衛、開平中屯衛、喜峰口、寬城、富裕鎮,再到大寧。匯報完之后,笑著道:“林大人,在富裕鎮中的真理報記者跟著來了。想要你安排去前線采訪。”

  林文寧就有點奇怪,這種小事怎么會找他?

  “是咱們新軍營初級學堂的畢業生,叫宋興啟。”

  這是自己人。林文寧就笑,“帶他進來吧。”

  在消息持續向后方擴散時,真理報的戰地記者宋興啟懷著巨大的喜悅之情,往前線進發。

  他的報道將在不久之后,引起京師的震動。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