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35章:想搞事的呂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呂武跟幾位貴族的書信往來比較頻繁,得知一個事實。

  今年受到征召的貴族,每一位都必須帶足戰車與士兵。

  做不到怎么辦?

  一陣申飭是必然,過于嚴重會被削減封地。

  呂武已經料到了一個結果。

  各貴族一定會將本來屬于“羨”的那一部分屬民武裝起來,假裝他們就是“徒”來糊弄驗收的官員。

  老呂家的武士,帶去戰造成死傷都有替補。

  也就是死了或殘廢的武士,他們的嫡長子進行補充。

  不算從屬民中一再挑選出來訓練的領主臨時武裝,老呂家的武士數量只有兩千五百人。

  其中的四百人,是后面從屬民中精挑細選,由呂武親自給予賜封。

  不是棘封。

  只有君主擁有“棘封”的權力。

  作為貴族當然有權力來封賞自己管轄下的所有人,包括釋放奴隸和挑選屬民成為武士。

  從某種程度來說,只要呂武擁有足夠大的封地,再不怕入不敷出的話,理論上想提拔多少武士都可以。

  而武士納的是賦,也就是出了給貴族賣命之外,他們有多少產出,跟貴族是無關的。

  為貴族生產的是屬民和奴隸。

  屬民則又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己的自由,包括不想跟某位貴族混了,能去投靠別人,或是干脆去當野人。

  奴隸則是屬于貴族的財產,生殺予奪全在貴族一念之間。

  呂武并不希望自己名下的奴隸數量太多,怕出現動蕩只是其一,更多的是因為奴隸干活并不賣力。

  有恒產者才有恒心,遭遇到入侵也才肯拼命。

  什么東西都不是自己的,沒有什么好失去,誰愛來搶就來唄。

  對他們來講,頂多就是換個主人罷了。

  當然了,呂武也不能違逆當下的潮流,去搞什么人人平等,再將屬于自己的財產散出去。

  他能做到的就是誰付出了多少,公平地給予相應的回報,再去保護他們能夠平平安安地生活。

  三年提拔四百人成為武士階層,以呂武治下的人口總數來判定,并不顯得數量過多,甚至還顯得略少了。

  這個是老呂家糧食生產量在制約。

  要是老呂家能保證糧食出產足夠,怎么都是個“下大夫”,還有四邊周長一百五十里的封地,將武士的數量增加到至少四千人才算合適。

  這一天,呂武來到了山里的冶煉基地。

  遠遠地就能看到幾道黑煙滾滾地升向天空,再靠近可以看到用圍墻圍起來的好些廠房。

  生產事項是由卓在負責,他事先已經知道呂武會過來,早早就在等待。

  呂武被帶到了一處倉庫。

  這邊的建筑物都是使用磚頭來建造,與山外的建筑物存在比較大的區別。

  牢固是一方面,以呂武的審美觀來講,看著會更順眼。

  倉庫的大門被打開,看到的卻是一道昏暗幽長的走廊。

  卓先讓人進去點上火把,再帶著呂武進去。

  走廊的盡頭又有一扇大門,打開之后能看到一排排的兵器架,許多的戰戈豎著插在兵器架上面。

  這些戰戈的“戈”都是使用鐵來打造,只是還沒有開鋒。

  華夏文化圈的列國,目前的主流兵器就是戰戈,又分為長、中、短三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定用途。

  桿的長度為八米的戰戈,一般是給戰車兵使用。

  桿的長度四米的戰戈是用來沖鋒破陣。

  兩米長度的桿則是進入混戰時使用。

  因為戰戈是主流兵器,呂武決定使用鐵來打造兵器,生產最多的武器肯定是戰戈。

  “我果然是太忙了!”呂武看到倉庫里面的情況,儲備方式浪費了太多的空間,自嘲了一下下。他對卓說:“卓,平時可以將‘戈’與桿分開,‘戈’泡上油脂裝箱,‘桿’成捆儲備。”

  一個兵器架插著二十桿的戰戈,整個倉庫放上近百個兵器架就沒空地了。

  這樣不但浪費了太多的空間,武器也是直接曝露在空氣中,時間一久肯定要生銹的。

  卓對呂武的任何交代都會用心記住,再無條件執行。

  接下來,呂武又去了另外的幾個倉庫。

  家里儲備了多少武器,又是一些什么種類,呂武其實能查到數據。

  比如戰戈,自他在進入冬季前下令大肆制造,一個季度過去,再加上以前兩年的儲備,數量方面達到了四千三百桿。

  去年參加戰爭,呂武給自家的武士列裝了一些矛,得出的結論是長矛兵的作用沒那么大。

  他絕不認為長矛兵沒用,只是數量不成規模,比較難顯示出威力。

  春秋戰國,乃至于是到了西漢,戰戈一直是華夏軍隊的主流兵器。

  后面是怎么被淘汰的呢?

  呂武自認對冷兵器作戰的了解不多,有心對軍事進行革新,卻是一直沒有什么大動作。

  他這一次會帶四十輛戰車和一千五百名武士出征。

  戰車經過了改良,增加了車軸,也能剎車,再來還在車輪的車軎部位加了一點小玩意。

  這個小玩意就是全金屬結構的“棘”。

  說白了就是橫出去轉動起來,利刃翻滾的殺傷性橫杠。

  同時,鑒于之前的“軫”,也就是車壁木欄脆弱,給包上了一層鐵皮。

  老呂家武士的列裝會被呂武干涉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一千五百名武士,呂武給的武器要求是,一百五十人列裝鐵皮塔盾,再給配發了戰刀;三百名武士使用桿達到八米的長矛;剩下的全是戰戈兵。

  現在并沒有“刀”這個字,盡管是刀的造型,還是要稱乎為劍。

  同時,呂武拿出了六百套金屬甲,以胸甲的款式數量居多,少量的環片甲。

  等于說來來回回地嘗試,取一個適應值,呂武還是覺得胸甲制造工時少,成本也合適,又大批制造了胸甲。

  他還想做一個新嘗試,也就是制造出小圓盾和戰刀,再研究出適合的甲胄,訓練一批刀盾兵。

  現在這個年頭其實有類似的兵種,只不過是劍盾兵。

  以前的趙氏就有一批劍盾兵,只不過隨著趙氏主宗的覆滅,大批裝備戰劍和盾牌的劍盾兵在晉國消失了。

  倒是東邊的齊國,他們在嘗試進行軍事革新,集中了一批武藝高強的游俠,搞什么技擊士,還是擊劍士?

  游俠說白了就是一些無法繼承家族財產的家中老二為主,他們到了年齡就會被趕出家門,生活在城池弄各種無本買賣。

  一個很出名的“東郭離”,他就是早期游俠界的代表人物。

  老呂家必須有自己的招牌兵種,能搞出什么強勢兵種來,就看呂武有沒有那個本事了。

  呂武將武器裝備下發。

  得到武器裝備的武士被集中起來訓練。

  他們得知一點,主要這一次納賦表現良好,家主下發的武器裝備就將會進行賜予,一個個哪能不盡心盡力地接受訓練。

  稍微春暖花開一些,國君開始了自己的動作。

  國君對幾位“卿”表示自己這一次將親征,話都沒有說完,就被打斷了。

  經歷了上次的事情,欒書哪敢讓國君有機會瞎胡鬧。

  另外的幾位“卿”,他們不管是看重自己的利益,還是以國家作為出發點,很清楚這一次征討秦國不許擁有不確定因素。

  姬壽曼剛成為國君才多久,平時表現出對貴族的防備和敵意也就算了,去年還大肆胡鬧了一把。

  眾“卿”并不是太在意國君的防備和敵意。

  國君和公族的實力弱,想著要扳回局勢屬于合情合理,不這么想才是不正常。

  好幾任國君都是那樣,也就一個趙氏招惹了太多人才被收拾。

  歷經了趙氏的事件,爽了一把的眾貴族也回過神來了。

  他們覺得自己斗歸斗,還是要悠著點。

  總之,不是貴族不能被滅滿門,利益卻不能給國君和公族占了去。

  晉國上下重視這一次對秦國的討伐,知道了國君的不靠譜,也是不想讓國君帶著公族搗亂。

  包括元帥在內,所有的“卿”一致反對國君親征。

  遭到一致反對的國君大發雷霆之怒,他也就只能怒一怒,再諷刺一下君不君臣不臣之類的,無力再去改變什么。

  有鑒于去年晉國的四個軍團長期服役,耽誤了春耕和秋收,管軍事又要顧著民政的欒書,他決定先征召各軍團的一部分人,剩下的等春播之后再下發征召令。

  離秦國邊疆越遠的貴族,越早接到征召的命令。

  他們在春暖花開之后,踏上了前往周王室地盤的道路。

  像呂武這種離秦國并不遠的貴族,得到了能在家喘息到春播結束的待遇。

  欒書對列國則是不斷催促,才不管列國也需要播種啥玩意,態度強硬地要求列國該動身的趕緊動身。

  其余的“卿”態度十分一致,國中的大部分貴族不好受,哪能讓列國好過,無比支持欒書的決定。

  呂武得到新田傳來的消息,對欒書開始佩服起來,想道:“晉國的國力因為連連的戰爭開始下滑,無法直接出兵削弱周邊的國家,催促他們出兵,打亂和打斷他們的生產?”

  什么是合格的軍事家和正治家?

  欒書可能沒有相關的概念,卻做到了這一點!

  呂武還在關注另外一件事情。

  去年出使的魏相肯定已經去了秦庭,那份《絕秦書》呈上去了沒有,有沒有安全地歸來?

  呂武琢磨著應該還沒有吧。

  否則,魏相的傳世大作面世,怎么都該造成影響了。

  天才一秒:m.abcxs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