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十三章 北望王師又一年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張氏打炭場,東京蜂窩炭行行首張三剛給雇工們散了一大箱銅錢,滿臉愧疚地朝院內的眾人團團作揖。

  “張三無能,幾年時間就把這諾大的打炭場搞散了伙,連累各位兄弟沒了吃飯的營生,俺對不起你們!”

  半年前,大同海軍攻占通州崇明鎮,驚醒了爭吵不休的趙宋君臣。

  面對同軍即將南下的大危機,教主道君皇帝不等眾臣商議出遷都的具體方案就留下太傅王黼鎮守東京,其人則帶著御營和蔡京、高俅、李邦彥等臣子直奔臨安而去。

  本就謠言四起的開封城因天子出奔而更加混亂,一些貴人等不急朝廷安排,匆匆收拾行裝后緊跟教主道君皇帝的車駕南下。

  由此,又引發更大規模的逃亡。

  至王太傅勉強穩住東京社會秩序,城中已經少了不下二十萬人。

  無數人在這場不理智的逃亡中拋家棄業,但留在城中的人日子也同樣不好過。

  大逃亡之后,開封市場急劇萎縮,百業蕭條,對還在東京苦熬的經營者來說,減薪裁員留足流動資金便成了必然的選擇。

  張氏打炭場恰是這波裁員風潮中的最后參與者,可謂仁至義盡,張東家卻將所有的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脾氣急躁的牛二跳了出來。

  “東京城哪個不知哥哥的仗義,要不是哥哥這些年照應,牛二說不定早就橫死街頭了,哪個沒良心的要是還怨哥哥,俺第一個要他好看!”

  牛二自從跟張三從事正經營生后,性子就改了不少,很少犯渾鬧事,還安了家,但其人“沒毛大蟲”的諢號卻不是白叫的,即便隔了多年,威懾力仍在。

  見牛二帶頭發了話,拿了遣散費即將各奔東西的眾雇工也紛紛向張三回禮表態。

  “是啊,要說仗義,東京哪個能比行首?行首傾家蕩產也要接濟俺們,要是還有人怨行首,就真是昧良心了!”

  “教主道君皇帝都去了臨安不管這東京城了,哥哥還管著俺們吃住這么久,換了別家,誰會管?”

  “對!要怨就怨這世道!就怨大——唔——”

  這人的話還沒說完,就被身旁的人捂住了嘴。

  “狗兒,不得命了,甚話都敢亂講!”

  說錯話的那人想起東家早年的發家史,也知道自己錯了,趕忙閉了嘴。

  一番鬧騰恭維之后,得了錢的眾人紛紛離開院子各奔東西,院內只剩下了幾個心腹老兄弟,一直沒吭聲的清草蛇李四這才靠近張三。

  “哥哥,東京這次怕是真的要打仗了,咱們該怎么辦?”

  張三合上錢箱蓋子,拍了拍蓋板,示意李四挨著自己坐下,這才悠悠地反問其人。

  “你打算怎么辦?”

  李四年少時便跟隨張三闖蕩,從最早的偷雞摸狗到后來的正經營生,前后二十多年,他都是張三最得力的助手。

  其人見識過張三早年的落魄,又親拼出張氏打炭場的輝煌,現在卻眼睜睜地看著其衰落,情緒遠較其他人更加強烈。

  “這窩囊朝廷,早就該反了它!”

  李四張口就是要造反的狠話,張三的反應卻很平淡。

  其人只是扭過頭平靜地看著前者,并沒有接這個話茬。

  教主道君皇帝即使跑到了臨安城還是趙官家,頂多住的宮殿小一點,卻絲毫不影響天子琴棋書畫踢球唱曲的藝術追求。

  東京城還是那個東京城,但經歷大逃荒之后,開封府所有社會階層的利益都受到了極大影響,社會財富急劇縮水的結果就是民怨沸騰。

  城中怨天怨地怨朝廷的人多了去,以東京人的爆脾氣,只要心中有怨氣,哪怕官差就在跟前也照樣敢罵。

  但這些出口“窩囊朝廷”閉口“造反”的人未必真敢提著腦袋造反——奢靡懶散的生活方式早就消磨了東京百姓的斗志。

  官府如今焦頭爛額,對這些事也是睜只眼閉只眼根本管不過來。

  院內又都是心腹兄弟,倒是不用擔心這句話會惹來什么禍患。

  而且,李四說這話也不是要真造反,至少不會是現在就造反。

  二十多年的老兄弟了,張三很清楚其人心中究竟在想什么。

  自同舟社崛起于京東路之后,趙宋軍隊屢戰屢敗,國運一年不如一年,因趙宋興盛而興盛的東京城也因這個王朝的衰敗而衰敗。

  大廈將傾,昧著良心發國難財者有之,因朝廷不斷加大租稅而破產毀業者也不少,更多的人家則是在這混亂的世道中苦苦掙扎。

  由潑皮起家,短短數年就掙下了好大一份家業的張三也曾掙扎過。

  當年李子義為禍京東路,東南漕運一度中斷,導致東京城中物價飛漲,百業難以維持,紛紛裁員壓薪以應對危機。

  其人卻是逆潮流而動,寧愿賠錢也要養活一幫老兄弟。

  因此仗義之舉,挺過危機的張氏打炭場行迅速恢復戰前規模,在東京蜂窩炭行的龍頭地位徹底不可動搖。

  但這次的危機卻不一樣,正如雇工們所說,教主道君皇帝都丟下祖宗基業不管了,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又如何能挽救東京必然衰敗的命運?

  真有門路的達官貴人早就轉移資產跑路了,拋家棄業跟著別人盲目逃荒的傻瓜們也不是一般人,至少得有盤纏,出了東京還有錢再置業或投奔親友。

  留在城中無處可去者,要么是為達官貴人守家護產的仆從,要么是既沒錢財又無親友可投的苦哈哈。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消費力低下。

  東京如今的形勢就是有錢的消費主體跑路導致百業無以為繼,另一方面又因朝廷遷走轉運的物資銳減而導致物價騰貴;

  兩廂疊加之下,以服務業為主的東京城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萎縮下去,就連原本日進斗金的“七十二家正店”也紛紛倒閉,更勿論一般的商賈和百姓了。

  現在,大部分人是能少花錢就少花錢,能不花錢就花錢,以此苦熬到形勢再次變化——開封“和平解放”。

  熬過了,就能在更加穩定繁榮的新王朝里繼續發家。

  只是,秋去冬來,同宋兩國形勢越發緊張,同軍卻始終沒有南下接管開封,大批家底淺薄的商賈沒有熬過這段時間而紛紛破產。

  當然,這場因遷都導致的破產風暴完全可以預見,預料到這一結局的人還不少。

  去年底,朝廷確定要遷都臨安時,李四便勸過張三,趁著局勢還沒有徹底變壞趕緊抽手再謀出路。

  其人并沒有把話挑明,“再謀出路”既可以理解為轉移資產到其他城市發展,也可以理解為利用東京混亂的局勢和人面熟的優勢暗中行事,以響應準備南下的同軍。

  張三眼光遠超李四,自然也看到了東京必然要衰敗的命運。

  但其人既沒有轉移資產重新開局的打算,也沒有發動手下兄弟搞事,而是謹慎地選擇了觀望,付出的代價就是數次裁員。

  李四嘴里明著罵朝廷,實際卻是暗怪張三優柔寡斷,導致局面被動至此。

  張三收回思緒,開口便提及了一段塵封的絕密往事。

  “十年前,正乾皇帝平定瀘州夷人之亂后回京獻俘,回登州前,曾私下召見過我。”

  聞聽此言,李四卻不是太吃驚。

  眾兄弟當初之所以能發家,就是早年搭上了正乾皇帝這根線,先是賣地溝油得到了檢驗,接著才是雙方合辦打炭場。

  因為這層關系,京東路大亂后,張氏打炭場也受到了牽連。

  不過,彼時與同舟社有貿易往來的商家不止一家兩家。

  張氏打炭場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特別突出。

  而且,雙方的業務往來切割得也很早。

  之后,便徹底斷了明面上的聯系,就算有人想找茬也拿不出真憑實據來。

  所以,在張三向官府交夠“保證金”后,便再沒有人糾纏此事。

  至于張氏打炭場與同舟社切割業務的原因,張三則一直諱莫如深,但李四作為其人的親密助手,多少能猜到一些。

  張三將李四的反應盡收眼底,繼續悠悠地講道:

  “正乾皇帝問我‘若是以后天下有變,你可以愿意離開東京’?”

  盡管早有猜測,但從張三嘴中得到了十年前正乾皇帝便有了吞吐天下的雄心,并給自己這些人留了后路,李四仍是激動不已。

  “哥哥是如何回答的?”

  張三也不記得當時失魂落魄之下如何回答了正乾皇帝的這個問題,只知道自己確實割舍不下東京的一切,真沒想過要離開。

  多年以后再回顧這個問題,其人仍是極度迷茫。

  但這些并不重要,李四關心的也不是張三當初的回答,而是正乾皇帝的態度。

  換句話說,就是其人自己的出路。

  二人共過患難,也同過富貴,現在又重歸“落魄”,原本就是潑皮的李四之所以始終追隨張三,并不是因為后者有多強的人格魅力。

  而是李四知道張三的背后站著正乾皇帝,雙方私下肯定有聯系,同舟社恐怖的情報滲透能力讓其人不敢輕舉妄動。

  這不是李四的臆想,而是有事實依據。

  當初有不少商家沒眼力,擔心陷在京東路的同舟社玩不過朝廷,主動與其劃清界限,更有甚者向官府出首同舟社在東京的聯絡人員。

  結果,等反應遲鈍的官府按照出首者提供的線索抓人,自然是人去樓空。

  沒過多久,出賣同舟社博富貴的人家卻離奇失火,滿門老弱無一幸免,稍微有點判斷力的人都能明白這就是同舟社的報復。

  此事做得相當粗糙,但震懾效果卻格外的好。

  李四當初雖然沒想過出賣張三,卻也不看好同舟社,幾度想離開張三單干,只是懾于同舟社的恐怖手段,怕自己離開后會遭到清算才拖了這么多年。

  結果,徐澤不僅沒有被朝廷玩死,還利用李子義之亂堂而皇之地據有京東一路,進而又進軍大名府割據河北,緊接著還北伐燕云建國稱帝。

  徐澤的造反起家史過于魔幻,以至于李四懷疑十幾年前的夏夜,自己是否真與正乾皇帝在州橋夜市梅家鋪子喝過酒。

  李四是個有夢想的人。

  最初隨張三混跡市井時,他的夢想就是再不為一日三餐犯愁。

  后來有了錢,便想娶個渾家繼承香火。

  等安了家,有了更多的錢,又想供兒子讀書,等長大了博個出身。

  現在,這個夢因徐澤造反大宋遷都難逃滅亡命運而破滅,卻又因自己曾與大同正乾皇帝有過交集而有更好的機會。

  每次回首往事,李四就為自己當初沒有離開張三而慶幸。

  作為二十幾年的老兄弟,張三也能猜到李四的一些想法,乃反問其人。

  “四哥兒,你想投奔北面?”

  “想!”

  以如今的形勢,也沒什么好隱瞞的,李四坦率承認了這點。

  不過,他有家有口,自然不可能一個人偷偷跑到大同。

  以其人幾近于無的學識能力和聲望,就算真跑到了大同也只能做普通老百姓,難道還要再從市井潑皮混起?

  聽說大同各地的巡捕司對市井管控很嚴,在大同混市井絕不可能有出路。

  所以,李四才會如此積極地鼓動張三搞事。

  東京城蕭條至極,繼續做買賣確實難以為繼,但有一樁大買賣卻是很好做。

  而且,一旦做成了,就可以不用等到兒子長大讀書考功名,現在就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博個好出身。

  “哥哥難道不想?”

  “想?”

  張三拍了拍李四的膝蓋,搖頭苦笑。

  “光俺想,又有啥用?”

  李四不太明白張三這話中的邏輯,追問道:

  “哥哥的意思,莫非是說正乾皇帝不想要東京城?”

  “俺不知道。”

  張三遙望北方,眼神中滿是迷茫。

  大同如今據有燕云,又全取河東和河北,力壓大宋,一統天下之勢已成,大宋再怎么掙扎也阻擋不了同軍南下的步伐,

  其人身為大同帝國的外圍情報人員,當然也想在同軍攻取東京時搏一把大富貴。

  要想做成此事,就得有人,而要維持一幫老兄弟的心,就必然不斷投錢進去。

  但只要能堅持到同軍南下接管開封,自己失去的一切就能全部掙回來。

  現在的問題是同軍究竟什么時候才會南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