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713章 新物面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王瓊拿著賬本,跑來找嚴成錦:“賢侄啊,陛下巡狩,戶部想跟商會借點銀子。”

  陛下自費三十萬兩,需補二十萬兩。

  國庫周轉不開,王瓊便想到,可以來良鄉商會打欠條。

  嚴成錦道:“何時歸還,誰歸還?”

  還有兩張欠條的銀子,沒有還給商會。

  王瓊一時語塞。

  朝廷還欠著商會的銀子。

  “快了,等李兆番把銀子運回來,世伯先安排商會的銀子。”

  “不借,世伯請回吧。”

  嚴成錦頭也不抬。

  王瓊傻眼了,以前幫嚴成錦整理衣裳都好使,這次此子軟硬不吃。

  但想到禮部和司禮監找要銀子,他上哪兒弄去?

  王瓊看到嚴成錦的圖上。

  寫了許多字,還畫著他看不懂的線。

  地上,更有數不清的彩色水墨畫,下人正拾起來。

  “賢侄琢磨陛下巡狩的事?”

  陛下想南下,無非想看探訪民生,但又遠在京城,不能親視。

  治理天下,是需要巡視的。

  不然,即便出了叛亂,也還蒙在鼓里,后世有飛機,大佬視察各地方便。

  但在大明,這是歷代天子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本官想拆除中書舍。”

  王瓊察覺到什么:“你、你又想改制?”

  三日過去,弘治皇帝似是和百官置氣,也似是回避百官,不上朝了。

  聽說嚴成錦贊成陛下南巡。

  百官中不免有了聲音。

  謝府,湖心亭榭。

  謝遷面上不滿:“陛下巡查江南,百官反對,唯獨嚴成錦贊成。”

  劉健一臉疑慮。

  李東陽道:“小婿雖膽小謹慎了些,可識大局。

  問明陛下巡狩日期,必會有所動作。”

  只是,這家伙的嘴巴,就如同他的姓氏一樣。

  “不錯。”劉健看向旁邊的扈從:“嚴成錦這兩日在干什么?”

  眼瞎了一只,弘治皇帝派了錦衣衛,護衛左右。

  “屬下不知。”

  這個錦衣衛是千戶楊禮的人,與千戶葉準分屬兩個編制。

  香靈走過連廊,看見劉健和李東陽,上前問安,卻聽談論嚴成錦。

  “劉伯伯和李伯伯是問嚴府?香玲正從嚴府回來。”

  “嚴成錦在做什么?”

  “作畫,有許多畫作,爹要查嚴府嗎?”

  謝遷擺擺手讓她離開,面色陷入了沉思。

  作畫干什么?

  這時,下人跑來稟報:“老爺,嚴大人來了。”

  很快,嚴成錦來到亭榭中:“本官想到打消陛下南巡的法子,需三公諫言。”

  何能抱著一本大冊子,堪比半張書案。

  劉健狐疑接過來,翻看幾眼,頓時,驚訝得眉頭一挑。

  “這是什么?”

  李東陽和謝遷同樣驚訝。

  這本冊子上,有精美的插圖,在插圖旁,還有寫著一行大字:

  特大喜訊,京城南部的新宅地基竣工!

  下方,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匠人和力役,辛苦勞作,馬車拉著巨石。

  赫然,是京城外新建的宅邸!

  翻一頁,又有大字:

  懸壺濟世,昨日惠民藥局看診人數破兩千!

  下方,是惠民藥局的彩圖,病人排隊,門上掛著惠民藥局幾字。

  一副病人瞧病的景象,浮現在三人的腦海中,宛如就在眼前。

  比邸報清晰了十倍!

  李東陽不禁抬頭:“這是?”

  嚴成錦平靜道:“報紙,亦稱新聞。”

  如今的技術,還無法制造出相機,只能用畫師的彩畫來描繪。

  皇帝和百官,可以通過報紙來知曉各地民生,消減信息差。

  士紳也能憑報紙,窺探各地的商機,促進大明經濟發展。

  在上一世,在網絡沒發達前,百姓最愛看的,就是報紙。

  “請三公將中書舍,拆于御史衙門,繪制各地新聞,傳回京城,也流通坊間。”

  中書舍的人,能寫能畫,正好當新聞記者。

  留在在宮中,浪費皇糧。

  “新聞業,可令大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陛下和諸公閑暇時,可以看看新聞。”

  李東陽冷靜下來:“中書舍人,為諸公恩蔭子弟,他們豈愿離開京城?”

  改制就算了,可動到諸公兒子的頭上。

  諸公能同意?

劉健點頭,中書舍有許多重  臣的子弟,謀一份生計。

  “下官告辭。”

  嚴成錦轉身走了,這等得罪諸公的事,劉健三人決定干不干。

  不干,陛下就會南巡,如何定奪,與他無關。

  大清晨,上朝。

  弘治皇帝雖然來上朝,但面上依舊有些不悅。

  諸公如同弘治皇帝置氣般,面色凝重,一愁不展。

  “南巡之事,籌備得如何了?”

  劉健和李東陽回過頭,看了嚴成錦一眼,發現此子沒打算開口。

  “老臣有話要說!”劉健沉聲。

  李東陽和謝遷也一同站出來。

  弘治皇帝看見劉健從袖口掏出一物,疑惑:“這是?”

  “此物,可在千里之外,知曉各地詳實府事,與疏奏和邸報不同。”

  弘治皇帝只是看了一眼,卻震驚住了。

  各地傳回疏奏,只有文字描述,很難知曉是什么樣的景象。

  眼前,一副彩繪配上文字,活靈活現,在腦中浮現景象。

  看一眼,就知道是京城,有高聳的城墻,還有駐守的禁衛,熟悉…

  “這是?”

  將弘治皇帝一副沉迷的樣子,百官好奇又疑惑地看過去。

  蕭敬將呈下來時,偷偷瞄了一眼,這比廠衛匯報還清楚。

  諸公看完后,皆露出駭然之色。

  頓時,喜愛上了此物。

  云南距離京城萬里,民生疾苦,到底有多疾苦,想象不到,可要是有新聞,就一清二楚了。

  王鏊動心道:“劉公,此物究竟是?”

  “是報紙,陛下不南巡,也能通過報紙,知曉江南一切,”

  弘治皇帝蹙眉:“此物從何而來?”

  劉健知道此物比邸報好用,“嚴成錦所制,臣想請乞,將中書舍人下放至府州縣,傳各地新聞,流通于大明。”

  他們處理的疏奏,正是各地傳回旱災、兵災、百姓民生和懲治貪官的消息。

  換言之,要處置,就需先知道發生了什么事。

  有圖為作證,比單憑文字描述更詳實。

  李東陽去孔廟祭祀一次,深有體會,不去山東,僅憑一封疏奏看不出來。

  報紙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弘治皇帝看向嚴成錦,狐疑:“嚴卿家為何不親自呈給朕?”

  嚴成錦微微抬頭:“因為此物,需改制。”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