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07章 2002的空難事件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哈哈,我信你個鬼!”

  董海濤一個打挺就坐起來道:“你們才瞅瞅,這小子肯定有故事,天天三更半夜的跑來跑去的,快說,快交代!.。”

  張建城幾個人一聽,都擼胳膊挽袖子的沖方大慶圍了過去。

  方大慶嘴里的方便面還沒吃完,一見他們幾個沖了出來就舉著胳膊道:“好好好,我說我說,我交代!”

  孫發財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后,變得沉默寡言了,他痛定思痛,反思了好久,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因為之前在餐飲打工的經歷,讓他發誓絕不在餐飲行業找工作了。

  他暑假也沒回家,這小子也是個學霸,數理化學得特別好,通過邱峰跑到潘水仙開的補習班給初中和高中的孩子補習功課,慢慢的他在學校附近也找到了一些需要補課的孩子,不但解決了生活問題,慢慢的手里也有了一點積蓄。

  邱峰這段時間非常忙,本想暑假坐飛機回老家看看父母,但2002年的兩次空難讓所有常坐飛機的人聞風喪膽,邱峰也不例外,吳婉蓮雖然想念邱峰,但一聽他要坐飛機回來,就多次打電話告訴邱峰,等你有時間再回來吧。

  可千萬別訂飛機,你娘的心臟可不大好,你要是真想你娘真擔心你老娘就萬萬不能坐飛機。

  邱峰聽著老媽近乎帶著哭腔的命令聲音,即便再想坐飛機回家,也果斷的打消了念頭。

  還有什么能比老媽的身體還重要的事情嗎?

  第一件就是2002年4月15日上午,當地時間11時23分,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一架搭載著155名乘客和11名機組人員的波音767客機在韓國釜山附近墜毀。

  另一個空難事件就是2002

年大連  5月7

  日空難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

  在遇難者中,有一個人位叫張丕林,座位在機艙后部,其右臀部、右大腿后側和下腹部外,尸體體表其余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燒傷。這些特征顯示,張丕林位于火源中,而且一直保持坐姿不變。另外,在復檢中,我們發現張丕林的足背右側有點狀的燒灼損傷,這是有助燃劑爆炸飛濺的跡象。

  經過對張丕林氣管和殘骸等理化檢驗,發現有汽油及汽油燃燒后的成份。在這里,我要補充一點,即飛機用的是航空燃油,與普通汽油成份是不一樣的。若是正常情況,汽油絕不會出現在張丕林身上。從這些證據推斷,張丕林用汽油在自己的座位縱火,導致了“五七空難”的發生。

  起火后,后艙乘務員去救火,而高溫和煙霧熏嗆等關系,乘客紛紛離座逃向前艙。這樣一來,飛機的重量匹配失去了平衡,進而向下墜落,在撞擊海面時解體,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事情到這里就算是結束了。

  如今現在大家都知道,機場安檢時是不能帶液體上飛機的。

  可在2002年,那時的安檢技術不能辨別旅客行李中的液體,這是一個重大安全隱患,有關部門擔心公布后會被人利用這個漏洞,制造恐怖事件,因此這細節就沒有公布。

  “五七空難”發生后的次年,民航總局于2003年2月5日下發了加強對旅客攜帶液態物品乘機的具體規定,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情況。

  還有,此案中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比如汽油。嚴格地說,法醫在張丕林的尸體上發現汽油及汽油燃燒后的成份,這不是決定性的證據,也可以勉強解釋為兇手將汽油潑向他。

  正如法醫學之父宋慈寫的《洗冤錄集》有云:“獄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檢驗”。為此,大連中山分局的民警就想,怎么才能確定汽油是誰帶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每個乘客攜帶的物品都要通過安檢,安檢是有錄像的。

  后來,刑偵人員調出了當時的錄像,將行李逐一分析,經過排除后,只剩一些帶有瓶子的箱包。可惜,安檢X光拍攝的錄像無法確認瓶中液體成份,這即是說無法確認誰攜帶了汽油。

  接著,大家做了一個實驗,就是把汽油裝進瓶子通過安檢,根據拍攝畫面來分析比對,最后確認一個箱子中有汽油。

  那箱子有一串鑰匙,非常顯眼,找到鑰匙就可以找到兇手。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打撈人員認真搜尋,找到了海里的那串鑰匙,并拿著鑰匙打開了張丕林的家。

  2002年5月7日,張丕林搭乘中國民航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機,21時24分,飛機在大連海域失事,機上乘客103人、機組人員9人全部遇難,成為震驚中外的“五.七空難“。

  在飛機起火失事前幾分鐘,機長告知大連機場塔臺,稱機艙內起火。

  后調查專家組認定空難是由人為縱火破壞造成。

  2002年12月7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稱“通過調查,并經周密核實,認定空難是一起由于乘客張丕林縱火造成的破壞事件。

  這一結論在民間引發了巨大爭議的焦點并不在于飛機起火失事的事實,而在于對張丕林“縱火犯“身份的認定。爭議的起因是由于官方公布調查結論時,公開提供的證據主要只有兩點:一是起火位置在張丕林座位附近;二是乘機前張丕林一人買下了七份航空意外險。

  而僅據此兩點來認定張丕林縱火的行為與動機自然不足以服眾。

  《南方周末》報道提出質疑,互聯網上更是沸沸揚揚,甚至有人認為張丕林不過是有關部門為掩蓋空難真相,推卸責任而拉過來的替死鬼。

  事實上,除了極端的言論外,理性的民間聲音并沒有強調張丕林一定冤枉或要為其翻案,只是對于官方在不提供足夠證據的情況下,便通過最權威媒體,將“五.七空難“判為張丕林“縱火“鐵案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和深深的擔憂。

  盡管之后幾年,非主流渠道陸續又有文章披露更多的認定張丕林“縱火“的證據,并對當初不能公開更多信息進行了辯解,但是這些同樣遭到了不少網絡言論的質疑與否定。

  可以說,“五.七空難“暨“張丕林案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乃至將更長遠。

  這些事情,前世的邱峰早就知道,但事件后來到底是冤枉與否,他不想再去細作考究,人死為大,心里保佑,愿這些凄慘的事件不再發生,愿好人一生平安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