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十七章 天閣議政(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窗戶打開,空中飛過一行大雁,放眼望去,整個天閣底下都是陣列儼然的晉軍。

  一駕馬車緩緩駛過來,無數晉軍士卒手持長戈,單膝跪地。沒有號令,一切井然有序,仿佛一波一波的海浪一般自然。

  “王上之威,天下無二。”

  虞慶則一聲輕嘆,默默退了回去,開始準備奏折文書。今日是王上征討河北歸來,第一次天閣處理政務。

  連續幾個月積累的重大要務都等著王上處理。

  一本奏折從杜如明手中掉落,他趕忙彎腰撿了起來。

  “我說杜兄,你這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待會兒王上要是見了,你不更不好開口么。”虞慶則無語道。

  杜如明苦笑一聲,“你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不在局中,自然是無所謂。”

  “哎呦,你能說出這番話,那豈不是已經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情了?”虞慶則調侃。

  杜如明翻了翻白眼,他懶得和虞慶則打嘴仗,心里煩著呢。

  天閣這間專門用來處理政務,召集尚書開會的房間叫做紫微堂,年初的時候紫微堂初置,里面一切從簡。

  經過這些日子發展,一應物事已經準備完畢,其規格和先帝的御書房差不多。

  靠左側屏風后面,擺放著數座大木架,上面放置著無數的奏折公文。靠右側則擺放著巨大的沙盤、掛著數張堪輿圖。

  中間是昭王與眾臣開展會議的地方。

  一般而言,左邊和右邊其實是封閉的,沒有昭王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進去。

  不過,虞慶則和杜如明不在此列,他們職位特殊,有昭王的絕對信任,可以在紫薇堂隨意走動。

  從右側抱來軍務,虞慶則言道:“王上此番沒有拿下青州,可算是給鄭尚書續了口氣。”

  杜如明一邊研磨,一邊回道:“聽說河北賑災,鄭尚書日夜難安,諾大的土地,上萬的災民,擔子可重了。”

  虞慶則頷首,“可不是么,好在司農寺那邊的春耕弄的不錯,這兩年水文又好,應該沒多大影響。”

  倆人聊著天的時候,姜承梟的車駕抵達了天閣前。

  六部尚書全都在底下等候,見姜承梟下了馬車,連忙躬身行禮。

  “參見王上,王上萬年無期。”

  姜承梟呵呵一笑,走過去挨個將尚書們扶了起來。

  “幾位大人都是我晉室肱骨之臣,此番孤在河北、青州征戰,后勤糧草全靠諸位。”

  裴矩拱手道:“王上言重了,此乃吾等分內之事。王上征討叛賊,乃是為晉室念、為百姓念,吾等難及王上之萬一啊。”

  姜承梟調侃道:“裴公何時也會說這樣的話了,青雀倒是第一次聽。”

  “哈哈哈哈哈......”其余五部尚書哈哈一笑。

  天閣的朝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先帝朝的小朝差不多,很多的大事情都是事先決定了,然后大朝的時候,直接宣布,或者走個過場。

  姜承梟在外征戰,數月未歸,政務積累的太多,是故處理起來也極為的繁瑣。

  不過,這些都是一些要務,倒是沒有雞毛蒜皮的小事情。

  眾人抵達紫微堂,杜如明和虞慶則紛紛見禮。

  姜承梟多瞅了一眼杜如明,故意在他身邊冷哼了一聲,而后負手進去。

  杜如明低著頭苦笑,王上應該是知道他和八公主的事情了。

  待姜承梟落座,南霽云手持長劍,立于其身后。虞慶則和杜如明分立左右,堂下是六部尚書。

  眾人落座之后,王鴻理了理衣袖,等待著門下侍郎向王上稟明議題。

  結果等了半天杜如明低著頭沒說話,這讓王鴻頗為差異。這位杜大人可從來沒犯過這種小錯誤。

  裴矩皺了皺眉,正欲開口斥責,另一邊虞慶則連忙咳嗽兩聲,拿起一本奏折,言道:“第一項議題,各郡長史上奏官田分化......”

  姜承梟瞥了一眼恍然回神的杜如明,旋即不動神色的收回目光。

  有些事情雖然大,但其實六部尚書早已經提出完善的解決方案,只等著昭王點頭就行。

  不過姜承梟也沒有一味的點頭,認認真真的思索每一項方案的利弊,然后提出問題,修改之后再同意。

  時間過的很快,許是習慣了跪坐,姜承梟現在一連跪坐幾個時辰也沒什么大問題。

  案幾右邊未處理的奏折剛一見底,虞慶則立馬又抱著一摞過來放下。

  鄭善愿等人亦然忙著處理奏折,每次的決斷都要尋問昭王意見。

  是故,紫微堂內要么是奏折翻動的聲音,要么是稟明政務的聲音,或者是昭王下命令的聲音。

  不多時,鄭善愿放下奏折,拱手道:“王上,此番河北賑災,并州的三座官倉調動了四十多萬石糧食,目前僅僅阻止了河北災情的蔓延,若是想要恢復民生,還需要更多的糧食。”

  “嗯。”姜承梟頷首,“鄭大人辛苦了,不過剩下的糧食朝廷不用再拿了。”

  王鴻等人面面相覷,有些不解。

  姜承梟遂解釋道:“博陵崔氏拿出五萬石糧食、清河崔氏四萬石糧食、清河張氏、渤海高氏等亦慷慨解囊,在各地賑災,諸位大人無憂。”

  裴矩瞳孔猛的一縮,這事兒可不太妙啊。

  鄭善愿與王鴻三人心有靈犀的互相看了一眼,旋即又低頭沉默不語。

  便在此時,一直沒說話的工部尚書李春忽然走出來,朝著姜承梟躬身道:“王上,博陵崔氏等此番慷慨解囊,實為大義也。”

  “不錯,確實如此。”姜承梟停下朱筆,輕輕一笑,“不知諸位大人以為,孤應該如何賞賜他們呢?”

  王鴻起身,拱手道:“臣以為,可納博陵崔氏杰出子弟入朝為官。”

  這其實是一句廢話,裴矩他們都清楚博陵崔氏捐糧食的本質就是投效北晉,征辟崔氏子弟為官也屬正常。就算他們不說,昭王還是會這么做的。

  姜承梟道:“中正選士在下月,博陵崔氏崔文瓀,此人頗具才干,孤打算讓他入朝,任命為吏部侍郎,諸位以為呢?”

  裴矩不說話,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鄭善愿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吏部尚書是王鴻,這事兒讓他自己去頭疼。

  “王上,崔文瓀此人確有才干。”王鴻先是贊同,接著道:“可是吏部政務繁巨,且朝廷諸事甚多,只怕崔文瓀一時之間難以顧及啊。”

  姜承梟點了點頭,“王大人說得對,吏部選拔官吏,考核評審,侍郎之職重中之重,確實不能如此輕率。”

  王鴻笑呵呵的點頭,“王上明鑒。”

  “那幾位愛卿有沒有什么好的主意啊?”

  幾人相互看看,韋施筧倒是準備說話,不過李春搶先了一步。

  “王上,臣愿讓位。”

  裴矩等人登時不可思議的看著他,一部尚書,天閣六相之一,權勢甚大,他居然愿意讓出來。

  不等姜承梟說話,鄭善愿接著道:“王上,此事不可。”

  “為何?”

  “崔文瓀雖有才干,然從未涉獵工部,何況一部尚書之職呢,萬萬不可。”鄭善愿解釋道。

  裴矩亦道:“鄭大人所言不錯,依臣之見,可以征辟崔文瓀為汲郡郡守。”

  姜承梟瞇了瞇眼,輕輕揉捏著衣角。

  “諸位大人說的都在理,不過孤以為崔文瓀能夠慷慨解囊,幫助朝廷穩定河北,功勞甚大。現如今朝廷職位空缺甚多,汲郡那邊靠近大河,接近洛陽,他去了不合適。”

  不等裴矩說話,姜承梟接著道:“內史令一職空缺已久,讓崔文瓀補上吧。”

  說完,姜承梟注視著裴矩,“裴大人還有什么話嗎?”

  裴矩心臟莫名停了一下,他搖了搖頭,“臣沒意見。”

  凡事不能再三,他們已經拒絕了昭王兩次,若是再次拒絕,只怕昭王心里該有芥蒂了。

  姜承梟接著道:“另外,前些時候范陽公也出力穩定了河北,孤也打算讓他入朝,諸位以為呢?”

  聞言,王鴻三人臉色頓時一變。

  難道讓盧氏入朝才是王上真正的目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