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一十二章:大朝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正月的年假一結束,大朝會上暴昭就提出了給朱文奎選老師的想法,被朱允炆一口回絕。

  “文奎頑劣,朕以命皇后嚴加管教,待日后定下心性后再選良師教誨。”

  朱允炆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以后接受傳統儒學的教育,都不用舉例,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凡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帝,沒有一個是傳統儒學教出來的。

  儒學只是統治階層用來愚民的工具,士人階級還想拿來愚君,這樣一代代下去,這天下,可不就成士人階級的了?

  “商稅今年才開始正式征收,所得稅銀暫無法估算,內閣審議了一下今年朝廷的開支,赤字大概有七百萬兩。”

  朱允炆拿著一份奏本,俯視著滿堂袞袞諸公。

  “主要的大頭開支在于擴充閩浙水師、南京往河南、北京修路,內閣希望少修一條路,等年底商稅的稅銀收上來,明年再修。”

  說著說著朱允炆就笑了,點了夏元吉的名字,問道。

  “錢留在國庫里不用等著下崽嗎?如果卿不愿意寅吃卯糧,朕這到有個解決的辦法,朕讓遼王叔打皇商府庫里拿出一千萬兩,貸給戶部,戶部支付利金如何?”

  國庫從商庫貸款?朝廷向商人支付利金?

  這也就是皇帝的腦子里能想出的主意!

  夏元吉心里跟吃了蒼蠅一樣惡心,貸銀搞建設,年底戶部清算的時候,還要多一筆支出,這一筆多支出的,國家的錢就進了宗親私人的口袋,他說什么也不愿意,只能硬著頭皮說道。

  “請陛下放心,修路的開支,戶部還有些積蓄,撐的下來。”

  洪武三十余年國稅攢下的家底子本就不多,去年就多開了千萬兩,今年又要多開幾百萬,這樣下去,要不得幾年國庫就干咯。

  夏元吉一臉的便秘表情落到朱允炆眼里,后者就一陣好笑。

  古人管錢,只知道節流,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去想開源,永遠都是盤子里有多少就控制在這個小圈子里,沒想過前期投資能換到多少后續的回報。

  “朕讓五軍府提調全國剿匪,南京往開封、北京、閩浙的通途,戶部可以跟地方布政使司合作,設立路卡,按照通商的貨物總額按比例收取路費,幾百萬兩而已,最多兩三年就收回來了。”

  朝廷收過路費?這跟土匪有什么區別?

  夏元吉下意識就想開口勸諫,就看到朱允炆一擺手:“這事就這么定了,具體的章程卿家自己跟地方協調吧,下一項。”

  放下戶部的奏本,緊跟著便是兵部的。

  “遼東、甘肅換防以來,裁汰老兵一萬八千人,兵部遴選的兵員已經全數補充完畢,老兵該如何安置?”

  以往軍中的老兵退伍,洪武朝的辦法就是編入軍籍,各歸其鄉做軍戶,內閣本身也是這么批的,但是奏本到朱允炆這被留中,沒有批復,而是拿到了朝會上。

  大明的軍戶已經足夠多了,而且軍籍早晚要被裁汰編入民籍,都是大明的子民,哪里需要做的那么涇渭分明,朱允炆不想把階級固化。

  等什么時候朝廷足夠富裕了,能夠承擔起正規軍現銀軍費之后,軍籍制就會被撤銷,地方直接上武警制或生產兵團,各省按照軍田數量設置兵額上限,其余的就轉成普通百姓。

  “兵部記錄一下,有愿意回鄉的朝廷發給他們糧種,直接歸鄉墾荒吧,免他們兩年的糧稅,每人限墾十畝,地方府縣要嚴加稽核,登記在冊。”

  大明立國初,地方的荒田無主田還是很多的,畢竟才六千多萬人,現在戶部在冊的田畝僅有四百余萬頃,就算民間有瞞報加上地方政要大員的免賦田,也不可能超過五百萬頃。

  但是大明有多大?

  現在的大明不包括新疆和西藏,但遼東比后世的東北大、云南包括了大半個緬甸,國土面積比后世最多少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可耕面積更是基本沒有區別,而且由于沒有工業化和西北沙漠化,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明現在的可耕面積是完全可以再膨脹四到五倍的,只是因為人口不足、沒有現代機械,所以沒本事開墾罷了。

  而且,遼東可還有一大塊可供懇荒的處女地。

  遼東平原可耕面積有多大?最少幾百萬頃,朱允炆記得他以前看過一份報道,東北平原一年的產糧占了全國的三分之一還多,是養活我國的最大飯碗。

  這年頭的遼東平原可沒人去耕種,主要原因就是兵禍。

  遼東沒有長城,容易受到韃靼人的襲擊,而且由于太大了,朝廷也不可能保護的過來,現在的遼東戶籍,竟然只有三萬余戶,十幾萬丁口。

  “不愿意歸鄉的,就遷到遼東做軍戶,墾田不受限制,全部編入軍田。”

  說到這朱允炆又看向朱棣:“四叔,北地的軍事你熟,回頭總參謀府給寧王叔、宋晟、盛庸、平安擬個軍令,讓他們四個協調一下,把兀敵哈人;北山、野人、海西這三部女真都遷出來,編成我大明的軍戶,分散的撒在漠南、河北、山西和遼東地界,對于不愿意的,那就全滅了!”

  朱棣心里盤算一下,北地這四人加一起,足有三十多萬大軍,比那幾個部族加一起的總人口還多近十倍,這簡直就是平白送的軍功。

  在遼東平原,都不用其他人幫忙,就他當年留給盛庸的幾萬鐵騎,就足夠馳騁千里,把這些蠻夷都趕盡殺絕了。

  “臣領命。”

  先讓遼東穩定下來,至于日后如何抵御韃靼人的侵襲,朱允炆還在想轍,游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侵擾足足持續了三千多年,誰也沒本事徹底解決過,現在如果不是草原內斗,阿魯臺跟馬哈木互相咬,遼東也不可能這幾年那么平靜。

  拿互市拴著阿魯臺,他現在可不敢破壞互市的平靜,不然,斷了互市,都不用大明動手,過兩年,瓦剌就把他韃靼部給吃掉了。

  兵部的事處理完,然后是吏部跟都察院的,干部任免的人事問題,朱允炆一向是不太看重,因為他沒有一雙透視眼,能夠直接看出一個官員的能力和派系,所以這個方面,他一直都是交給內閣自定的,不操這份閑心,浪費沒必要的精力。

  他要做的,是控制內閣,只要控制了內閣,就間接控制了天下。

  禮部更沒有什么正事,無非就是周邊幾個小國、瓦剌和韃靼送來了幾分貢禮,然后眼巴巴的希望大明能還一份,直接被朱允炆給拒絕了。

  還個屁!

  “告訴他們的使者,還禮沒有,最多朕給他們寫一份褒獎的詔書,以后不愿意來朝貢也無所謂,朕的大明不缺那點東西,等朕想要了,會派人去拿的。”

  禮貌和死要面子這種民族習俗,朱允炆打算在這個時空,這個時間點就從漢人的骨子里淡化掉,老子跟你客氣你媽呢?

  你以為每年上份供,派使者在這奉天殿磕個頭,老子就拿你們當好哥們了?給你慣得臭毛病!

  現在不是地球村,同活在這片天地之間,要么你有本事滅了大明,要么就等著接受被大明同化或者毀滅,欠的債一定要還!

  新年的大朝會開了兩個多時辰,總算把所有的待辦事項搞定完,大家伙各自回署衙辦公,只有朱棣被朱允炆留了下來。

  復開海禁之前,要先把臺灣拿回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