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邏輯自洽僅合格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勤勞的考生們今天早上不吃飯,排隊。

  他們被安排洗澡,衣服都脫了,放在外面,包好,把號牌掛在包裹上。

  洗完了從另一個門出去,陛下給一身新衣服,穿著舒服。

  從上到下,由里至外。

  穿上干爽的衣服,考生吃飯。

  先問有沒有吃雞蛋身上癢癢或肚子難受的,再問能不能吃煎餃子。

  都沒問題,就給上兩個煎蛋和隨便吃的煎餃子,燙面的餃子,發面的那叫水煎包。

  稀的為黃瓜片湯,再加上小菜。

  有問題的則喝粥,粥比較稠,可以立住筷子的那種。

  考生們都沒問題,他們想吃雞蛋,可惜不是煮蛋。

  煮蛋可以滾一滾,順利地滾上去。

  小菜有甜口和咸口,比如大蒜,甜蒜和咸蒜,一個是醬油色,一個是白色。

  還有的咸的甜的都不想吃,愛吃酸的,給上臘八酸。

  至于說這三種都不要,想吃辣的,更簡單,上生蒜,吃吧,辣。

  “不要吃太飽,吃飽了答題時困,若不著急,可以在吃完后到芳林園中散步。”

  考官跟著一起吃,順便教考生如何做。

  考生們極力控制著自己的食欲,非常痛苦。

  飯菜由李家莊子提供,豬肉大蔥餡的餃子,咋那么好吃呢?

  黃瓜片湯也鮮,小菜可口。

  居然不讓吃飽,去芳林園溜達一圈,餓了怎么辦?

  眾人細嚼慢咽,半個小時,一個早餐,再慢也吃完了。

  時間還不到七點半,距離十點的考試還有兩個半小時。

  有果盤,就是大棚西瓜,一人吃兩塊,進考場,愿意坐著的就坐自己的位置上,不愿意的去溜達。

  叫熟悉考場和環境,考場和去年一樣,有地暖。

  考場外面屬于真正的春天,芳林園中蓋了大棚,里面種菜。

  “大棚有礙觀瞻,陛下往日游玩,可會厭煩?”

  一個帶著酒糟鼻的考生認為大棚與周遭景色不匹配。

  跟在旁邊的有太監,沒有宮女,宮女看不上考生,除非考中。

  太監聽了,插一句:“陛下見大棚則見民生,北方百姓冬季有青菜吃,故大棚中可覽江山之色。”

  “某失言了。”方才的考生抱拳行禮。

  “無妨,其實陛下不過來看,陛下在李家莊子,那里景色好。”太監還禮。

  考生:“……”

  旁邊考生望向東邊,即便看不到李家莊子,也瞅瞅陽光:“李家莊子如今尋常人等進不去,可惜!”

  “并不是全部,在河邊聚居區第三批學子,即為百姓訴訟之人,可進。

  非宰輔之官及第一大唐巡查團兒的官員,申請通過后亦能前往。

  然!重要地點不得入,陛下所在,不可近。”

  太監透露出一點秘密,先申請,調查好了,就沒問題。

  “監事怎如此熟識?”第三個考生持懷疑態度。

  “我是第三代青松,今天陛下命我過來看看。”青松面帶微笑。

  “幸會幸會,不曾想竟是李家莊子四代宮女太監中親臨。”酒糟鼻的考生再次行禮。

  其他幾個在這一個隊伍中的考生跟著露出恭敬之色,對一個太監認同。

  他們聽說過,李家莊子有四代宮女太監,共三十二人。

  每一個人皆忠心耿耿,并相貌出眾,還才華不凡。

  怪不得看著舒服,長得好看。

  “能與大唐將來棟梁之材一同游賞芳林,亦遂青松之愿。”青松再次還禮。

  考生們心情愉快,哎呀,被夸了,這可是青松,平日里想見陛下就見陛下,想見宰輔就見宰輔的存在。

  “青……”一嘴角有絨須的考生一時間不知該怎樣稱呼。

  “青松!”青松自己提醒。

  “好,青松,聽聞李東主不在莊子中,出海尋長生不老之藥去了?”考生一臉期待之色。

  “東主說過,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青松不正面回答,他才不透露秘密呢。

  不等其他考生再問關于莊子的事情,青松再出聲:“今年科舉四日,諸位可知為何?”

  “為何?”好幾個考生一同問。

  “難,十道時務策,考諸位在長安所學,更考邏輯自洽,所謂邏輯自洽……”

  青松哇啦哇啦開始講課,叫大家忘了東主的事情。

  時務策十道,不管是哪一種想法,必須說出來理由,只要能夠把論點、論據、論證都安排好,就能答高分。

  但是,這僅僅屬于基礎,想要得更高的分,寫出來的文章,實用性要強。

  考邏輯,更是選材。

  說市舶司應不應該收稅,你說不收稅好,說得頭頭是道。

  實際上保證收稅,就是說你只能邏輯自洽,而無法達到要求。

  你的說法對大唐不利,大唐需要錢,更需要通過關稅來訂規矩。

  能夠自圓其說,可以得個乙第,甲第甭指望了。

  青松舉一個例子,他這隊的考生至少能夠從十道時務策中拿到一道的滿分,除非有人還非得堅持不收稅。

  當然,若哪個考生說出來夷商帶的糧食和稀有種子不應收稅,絕對加分。

  “今年不指望考上多少,易弟留信,先叫考生們知道大唐所需人才為哪般,往后方能多于此花費心思。”

  李隆基在樓上舉個望遠鏡看在園中轉悠的考生們,對身邊的大臣們說。

  有資格站在他旁邊的官員一人一個望遠鏡,借給他們的,用完要還。

  不是不信任他們,乃保護他們,他們若往家里拿,可能遭受伏擊。

  宋璟手上有兩個望遠鏡,一個由李家莊子制作,一個李易兌換,曾經那個版本。

  他換著看,終于知道差距了。

  李家莊子的比原始的差太多了,即便如此,外面的人也不可得。

  “邊關的將士就用這個提前發現敵人,然后躲避或埋伏,誰擁有更先進的技術,誰就能在戰爭中獲得優勢。”

  蘇颋在宋璟旁邊,他跟宋璟輪換著看。

  作為兵部尚書,他非常關心戰爭,哪怕真正打仗的時候他說不上話。

  李隆基沒回應,又不是才知道,你們以前沒用過望遠鏡?

  姚崇根本不拿望遠鏡,沒啥可看的,他出言:“陛下還要教一年眾考生?”

  他不說養,養無非拿錢提供食宿,住沒有多少錢,吃的李易給。

  考生從地方上過來,若未考上,大多數不愿意回去,無顏見家鄉父老。

  但陛下留人,誒!不一樣啊,說出去有面子。

  看,是陛下說還要讓我等繼續學,陛下為天下計,果真殫心竭慮。

  既如此,我等考生,學為蒼生,多一載,又有何不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