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構離開了,吃了早飯后,帶隊回去,不呆到晚上再走。
他著急,李易和李易莊子的莊戶表現得越厲害,他越怕。
如此厲害的少年和莊戶,陛下舍得扔出來?換成自己的話,自己恨不能天天帶在身邊。
畢構相信,這支隊伍拉到大唐和吐蕃交界的地方,絕對能給大唐當地人帶去信心,給吐蕃造成巨大損失。
看莊戶對小娃娃的樣子,明知道他們干不了重活,卻不勸走。
顯然是家中喊著出來,能多一份收入便是一份,直接勸回去后家大人會不會打孩子?
昨天晚上,井打出了水,莊戶接著就說還有活干,聽上去不客氣,實際上是另一種體貼。
幫助‘自己人’的時候,莊戶都能心如此細膩,算計敵人的時候,想來不會差。
這分明是一支哪里有問題,派出去就能放心的隊伍。
越是這般的隊伍,才越不愿意往外派,最強的力量要放在身側。
自己配合慢了,多餓死一個百姓,自己的心也不安。
太行山以南地區又不是只有一個河南府,少年李易分明是想借助河南府的交通來完成布局。
“老畢這人還是挺好說話的,不愧被評價為景龍年間行政第一、開元初行政第一。”
看著畢構風風火火跑掉,李易給出了一句評價。
畢構在知道形勢嚴峻、同時又有方法處理的時候,立即行動。
只這執行能力,李易表示認可,一個老頭、二品大官、河南府尹,在沒有任何旨意的情況下愿意配合。
如果錯了呢?鍋由誰來背?
“加大骨粉添加量,雇人負責喂養雞鴨和小豬,同時注意噴灑石灰水消毒。”
畢構去忙,李易不能閑著。
他決定增加人手,山腳的兩條小河正適合放鴨子。
鴨子產蛋可不像雞,在河邊的時候一高興就下個蛋,需要由人去撿。
雞都是在窩里下,覺得數量夠了,老母雞會趴進去孵蛋,一些地區管這叫抱窩。
現在不用老母雞孵化,小火炕修著,放到火炕上人工孵化。
至于其他辦法,不好控制溫度,教給百姓就好,百姓自己看著操作。
等四個月之后,小母雞長大,又能下蛋了。
可以達到一天頂一天的程度,一天孵化出來一批,不到五個月,就是二百多萬雞鴨。
說不定冬季下雪之前,還有一批爆發。
冬天百姓養小雞費勁一些,外面不能養,只能放在屋子中,堅持一個月,小雞也能出去,就是不怎么抗凍。
可以造雞架,外面鋪上草。
鴨子不行,鴨子不進架,有一句俗語叫:拿鴨子上架。
雞的爪子在架子上能抓住橫欄,鴨子是腳蹼,站不住。
李易盤算著數量和百姓接受人工孵化的程度,主要是溫度,百姓沒有溫度計,需要靠手摸,感受溫度。
一般就是人的體溫稍微高一點點。
莊戶們行動起來,騎馬跑外面雇傭人手,現在不是賺錢的問題,反正不會賠。
畢構一回府,親自寫告示,盡量直白、淺顯。
告訴百姓洛陽城西二十五里的山上,可以用螞蚱換雞苗、鴨苗,而且還能學會怎樣自己孵化。
另外有不能孵化的雞蛋、鴨蛋,能允許用蝗蟲來換,很劃算。
再寫晚上在野外生一堆火,引誘蝗蟲飛來,用網兜抓的方法。
他寫完,一群人抄,抄出來幾份立即貼到洛陽城里,其他河南府的地方派快馬去送。
洛陽城中的百姓當天下午就差不多全知道消息了。
“還有十來天才有雞崽子,現在是用螞蚱換蛋。”
“就是那個敗家子。”
“聽說了,帶了好幾萬只雞鴨過來。”
“蝗蟲抓多了,是不是會惹到老天爺?”
“念告示的不是念了嘛!咱又不吃,給雞鴨吃,老天爺想降罪,找雞鴨。”
“是這個理兒,誰吃找誰。”
“今天晚上找地方點火。”
“別走水,一燒一大片。”
正如李易所說,百姓很容易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面,只需要一個借口而已。
天還未完全黑下來,洛陽的百姓已經帶著家人或跟鄰居組隊出發,到外面白天看到螞蚱多的地方生火。
畢構喬裝打扮,站在街道上,搖著頭說:“果然是財帛動人心,什么天威,眼前有好處拿,皆在行動。”
他的弟弟畢栩也在洛陽為官,知道情況后過來找到他。
“兄長,李易究竟為何而來?”畢栩心中不安。
“你無須知道,知道得多了,麻煩也多。”畢構不說,蝗災眼下沒大爆發,怎么說?亂民心么?
畢栩臉上有焦慮的神色:“兄長,坊間有傳聞,山上的李易就是長安城東灞水畔李家莊子的李東主。”
“是,一個少年,名聲在外,可不是靠著什么詩賦文采。”畢構對李易最滿意的地方在此。
大唐有許多文采好的孩童或少年,總是參加各種詩會,到其他人的府上干謁。
當然,李易那小子同樣傳出來不少詞曲,長安平康坊一唱什么,洛陽這邊就興起什么。
洛陽勾欄之地、花船對這些詞曲比較感興趣。
種田的百姓在琢磨割麥神器、脫粒神器、脫殼神器。
商人們則在想肥皂、花露水、甘油、打火機、腐乳等東西。
可謂是名聲在外,就是不知道長什么樣。
這等人莫說有官身,即便白身,在洛陽犯了事,都不敢給上枷,判也得向宮中請示。
畢栩不曉得長兄的心思,他還是愁:“他若是過來騙人,怎么辦?”
“能騙人什么?螞蚱換的蛋,一斤換一個,蛋難道百姓分不出真假?”畢構擺下手。
畢栩剛要繼續說,一群孩童蹦跳著邊跑邊喊到這邊。
“抓螞蚱、換螞蚱,抓了螞蚱有蛋拿。一斤螞蚱一個蛋,一車螞蚱頂庸麻。捉蝗蟲,送蝗蟲,送了蝗蟲蛋香濃……”
小孩子們喊著跑遠。
畢構兄弟二人愕然。
“哈哈哈哈~~”過了片刻,畢構大笑起來,他不用猜就知道是誰編的童謠。
“哪個編的?太俗了,不見絲毫文采。”畢栩皺眉頭。
畢構聽了,從袖子的兜里掏出三本書遞過去:“抄一份,原本給我送回來,那是給你侄子的。”
畢栩正要貶低一下編童謠的人時,看到書,拿在手上。
先看字,道:“好字,沒見過,卻給人一種梅花枝的感覺。”
等翻開再看,幾頁過后,他嚇到了。
“兄長,何人所作?這等傳家的東西你弄到了?蒙學呀,大的人一樣能夠看。”畢栩小心地觀察起四周。
“編剛才童謠的人所作。”畢構笑著說。
“啊?”畢栩瞪大眼睛,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