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二十四章 親戚不是那么好攀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雒陽,宗正府。

  宗正是九卿之一,主要是處理漢朝宗室的相關事務,品軼為中兩千石。

  兩千石這個品軼比較特殊,向上,就是萬石的三公級,向下,就是千石的縣令級,中間擠了一大幫子人。

  那就出問題了,如果還按照其他的品軼一樣,只分兩檔,一個兩千石一個比兩千石,那么就會出現身為中央大佬之一的九卿只比隨便來個什么沒名氣的校尉高一級這樣的尷尬情況。

  那么怎么辦?

  辦法就是將兩千石這個品軼分為四檔,中兩千石最高、其次是真兩千石、再次是兩千石、最后才是比兩千石。

  如果按照“工資”來計算地位,中兩千是一百八十斛,真兩千石是一百五十斛,兩千石是一百二十斛,比兩千是一百斛。

  以兩千石為基數換算一下,可以理解成中兩千石為品軼三千石,真兩千石為品軼兩千五百石。

  九卿、河南尹等少數官員因為地位特殊都是中兩千石,位于三公之下,其余兩千石之上。

  此時宗正劉虞正在伏案疾書。

  記錄宗室族系的資歷檔案分為五種,牒、籍、錄、圖、譜,其中的牒指的是“玉牒”,用編年體來記述皇帝這一系的事件,不僅僅是生老病死,還記敘政令賞罰、封域戶口、豐兇祥瑞之事。

  因為“玉牒”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以需要記錄到玉牒上的事項都由劉虞親自執筆。

  劉虞正寫著,門外忽然有人快步走了進來,先是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然后對著劉虞道:

  “秉宗正,經查仙源積慶圖,屬籍、仙源類譜皆無劉毅,但是宗藩慶緒錄有一疑似者。”

  圖、籍、譜皆無?

  劉虞聞言擱下筆,眉頭微皺。

  譜和籍都是十歲以上才會記錄進去,但是圖不同。

  圖,全稱是仙源積慶圖,主要是用來考定每一家地本系和旁支用的,但凡符合條件的,三歲就會被記錄其上。

  他有些疑惑,一般而言,圖、籍、譜當中都沒有基本上就可以說明這人不是劉氏宗親,但是所謂的“錄”當中有一個疑似者是什么情況?

  “錄”就是宗藩慶緒錄,說白了就是族譜,只記錄劉氏子孫的姓名和最終的品軼。只要年滿一歲,就會被記到“錄”當中。

  劉虞對著那人肅聲道,“列名即有,未列即無,何來疑似一說?”

  那人先是微微抬頭瞥了劉虞一眼,猶豫了片刻后方才恭聲道:

  “回稟宗正,經查,東海恭王一脈,有一旁支名為劉昔者,有一幼子,年滿一歲但未取名,后記錄劉昔連同其妻子于一次賊寇叛亂后不知所蹤。因此僅僅在宗藩慶緒錄上有記載,曰,劉昔有子,未名,后逸失。”

  劉昔......

  劉虞凝聲沉思,他對這個名字有一點印象,此人好像是一個同輩的族兄,但是因為只是旁支,所以只是在每年的族祭上方才能見到一面。

  在他的記憶里那個劉昔文不成武不就,似乎日子過的頗有些窘迫。

  其實也正常,在很多王侯的嫡系日子都艱難的年代,旁系更是只剩下個宗室的名頭而已。

  不知從哪一年起,這劉昔就再也沒有出現在族祭上過,當時有傳言說此人是失與賊寇,因為這劉昔庸庸碌碌,所以他也就以為其已死,就再也沒有關注過。

  現在看來,此人很有可能未死,應當是流落到了青州北海,隱姓埋名起來。

  之所以認為沒死必然就是隱姓埋名,是有緣故的。

  按制,郡國上計的時候需要把郡內宗室的情況也記在計簿上,如果劉昔公開自己的宗室子弟身份,那么就必然會被縣中上報,然后登記在郡中的計簿上。如果后續宗正府的屬吏核實無誤,記錄自然又會延續起來。

  劉虞估么著,這劉昔應該是對外隱瞞了自己的宗室身份。

  他嘆息一聲,對此表示理解。

  旁系宗室基本上享受不到什么好處,又會被“宗室子”的名頭所累,不方便從事很多賤業,這也是旁系們過的困頓的原因之一。

  劉虞琢磨了一下,反正現在皇帝已經親口承認這劉毅為宗室,如果實在查不到根源,就要另開一系作為“特賜”,非常繁瑣,而且這劉毅勇慧兼備,現在有做到了一方郡相,與其費時費力搞“特賜”,不如就順水推舟,還能為自己這一系增添實力。

  劉虞看了眼面前恭敬的身影。

  ......難怪他還特意點出一個疑似出來,估計也是在暗示我,不想費力做“特賜”罷。

  漢代想要成為劉氏的宗室只有兩條路,一條,就是得到承認,在宗藩慶緒錄上列名,這個比較簡單,只要能追朔可查就行。

  而另外一條,就是“特賜”。

  所謂的“特賜”,就是特別賜予的意思,能走這條路的只有一種辦法,那就皇帝親口承認,這種情況其實很少,大部分都是作為一種榮譽出現。

  因為作為特賜的,通常都不是在宗親譜系里面,所以要單獨另開一系作為記錄,這活工作量即大又繁瑣,宗正府最怕出現這種人。

  劉毅前世的歷史上,劉備劉玄德就是在成為左將軍之后,因為衣帶詔的事情得到了獻帝的承認,直到那時才“特賜”另開一系,成為漢室宗親。

  因為“中山靖王”是屬于西漢的皇族,不在東漢皇室的譜系里面,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后”只是一個普通的劉氏子弟而已。

  劉毅不知道,他學劉備到處宣傳自己是“東海恭王之后”差點坑慘自己。

  劉玄德可以到處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只在說自己也是血脈尊貴,祖上也是個王爵,根本沒人會細究考證此事真假。

  而劉毅情況則不同。

  東海恭王劉強是光武帝劉秀的長子,屬于根正苗紅的宗親序列,他到處嚷嚷著自己是“東海恭王之后”等于宣稱自己是漢室宗親。

  雖然現在宗室子大多混的不怎么樣,但是冒充宗室依然是大罪,如果不是他多種巧合之下立下功勛,名字傳到了劉宏的耳朵里,然后得到了劉宏的親口承認為宗室子,還被封了北海相,那么他的下場應該是這樣的:

  劇縣上報,劇縣有劉毅者,宣言為東海恭王之后。然后被記錄到北海國的計簿上,年終上報,宗正府根據計簿核對之后發現查無此人,假冒宗室罪名成立。

  如果不是劉宏的親口承認,千萬不要指望宗正府的人會像此時這般費心費力細細查驗。

  他們知會潦草核對一下名單之后就傳文要求北海國緝拿劉毅。

  所以千萬不要胡亂攀親戚,親戚也不是那么好攀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