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九百四十三章:爭奪潼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高迎祥、李巖、馬守應、李自成等等流寇大頭目的頭腦沒有發熱,他們算準了“紅旗軍”平遼需要時間。

  選擇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發展,積攢力量。

  兩年時間過去了,流寇再也不是一盤散沙,基本上形成了統一指揮。

  崇禎十三年秋收后,自認為有了搏一把的本錢,高迎祥坐不住了,發動人馬三十萬東西兩面夾擊潼關。

  由于有了陜西、河南的諸多城池在手,流寇已經脫胎換骨,從流串作案升級成武裝割據。

  凡事都有利有弊,高迎祥的地盤大了,自然患得患失,總要留下人馬看家、守城,出動人馬三十萬已經是極限。

  流寇需要老百姓屯墾,自然不肯裹挾大量老百姓參與攻城做炮灰,因此這一次主動進攻出動的基本上是訓練期超過一年的壯丁,沒有老弱婦孺。

  流寇人馬有了紀律,有一小半甚至于擁有盔甲,所有的壯丁都有冷兵器,其中還有三五萬用上了火繩槍。

  這些裝備大多數來自于消滅熊文燦、洪承疇的二十幾萬大軍獲得的繳獲,也有一部分是這兩年流寇們自己打造。

  可惜然并卵,流寇進步一尺,“紅旗軍”何止進步一丈,高迎祥妄圖爭奪潼關,在“紅旗軍”的槍炮下,注定會碰得頭破血流。

  此時潼關守軍有孫應元部明軍五千左右,還有“紅旗軍”正兵五千余、衛所軍六千多,訓練期超過兩年的鄉勇一萬幾千人。

  大家都明白潼關的重要性,何勇慶、孫應元、黃惠武等等將領從來沒有懈怠過一天,潼關東、西三十里早已深溝壁壘。

  九月九日,“闖將”李自成率領趕到洛陽一帶集結的流寇人馬攻打潼關東的陣地,“闖王”高迎祥親自率領集結在西安地界的人馬發動了潼關西的進攻。

高迎祥兩年前就有奪取潼關的計劃,只不過當時力有不逮罷了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流寇做足了準備,李巖、邢紅娘、馬守應、李自成、田見秀等等流寇頭領甚至于親自偷窺潼關防線。

  因為屢敗明軍得到繳獲,如今流寇手中也有千里鏡,只不過數量太少不可能給斥候裝備,如李巖、李自成這樣的大賊骨頭才能夠擁有。

  流寇躲在潼關南的大山上用千里鏡窺視,雖然經常被“紅旗軍”發現也能夠確保安全,畢竟“紅旗軍”的炮火夠不著。

  望山跑死馬,如果派人出潼關繞行到發現流寇的地點,有可能一天時間也趕不到,何勇慶、黃惠武不可能去做這樣的無用功。

  因此潼關防線流寇們還算比較了解,也意識到相當難啃,故而這一次是有備而來,打造的壕橋、填壕車、盾車、沖車多不勝數。

  流寇們都認為鬧騰了十幾年,從來沒有哪一天會有如此裝備齊整的時候,也沒瞧見過如此無邊無際的人馬,不再餓肚子的他們士氣還行。

  再加上李巖組織了一部分能寫會算的流寇編了不少通俗易懂的童謠廣泛傳唱,太多流寇被“闖王不納糧”的謊言蒙蔽,他們真以為跟著高迎祥奪取天下能夠過上好日子。

  因此跟以前大不相同,流寇軍中的逃亡現象基本上沒有,都在叫囂“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唉!歸根結底還是流寇中絕大多數是文盲,他們沒有讀書看報的可能性,不知道早在五年前直至今日,“紅旗日報”就一直在刊登闡述“不納糧”欺騙性的文章。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李巖這個文化人成為了流寇頭子,其格外具有煽動性和欺騙性,實在可惡。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高迎祥謀劃著奪取潼關的同時,秦良玉早就想著出川收復漢中打下陜西,一直在厲兵秣馬。

  秦妡怡為了拖時間,簡直是用盡心機,還好秦良玉知道以大局為重,沒有一意孤行。

  中秋節期間,秦良玉看到了“紅旗日報”上刊登的“漢王”完成了平遼即將凱旋歸來的消息,立刻坐不住了,無論秦妡怡怎么勸阻她都不聽。

  秦良玉下達命令,抽調能夠機動的所有白桿兵前往劍閣方向集結。

  馬祥麟、秦拱明、秦翼明、馬祥和等等白桿兵將領其實一個個都手癢難耐,這一次沒有人再愿意蟄伏等待時機。

  他們都認為再不出兵打上幾仗,就有可能坐看“紅旗軍”滅了流寇,以后他們將要面臨無大仗可打,也就意味著無功可建。

  四川已經被秦良玉、秦妡怡、顧準全面掌控。

  白桿兵動了,川軍當然跟著動,“紅旗軍”哪能獨善其身,只得聯合起來一起行動。

  秦良玉、秦妡怡、馬祥麟、顧準、秦翼明、楊小錘、馬祥和、沈友略、秦拱明等等集結的人馬超過五萬,其中白桿兵近兩萬,川軍一萬五千。

  “紅旗軍”正兵一萬八千基本上是傾巢而出,駐守地方的工全部交給新派來的文武官員,有衛所軍和團練武裝協助工作,已經安定了三年的川內不會出大問題。

  因為有了“紅旗軍”的輕型戰防炮參與攻擊前進,也因為漢中南的流寇兵力不足,出川的大軍進展順利。

  流寇駐防的山寨和堡壘在炮擊混合著米尼槍精準射擊下如同紙糊的般脆弱,秦妡怡的耗費心血訓練的女兵營大放異彩,連下幾座縣城,付出的傷亡不值一提。

  其實流寇們熟知“紅旗軍”,看到漫山遍野的紅旗飄飄就有些發憷。

  嘗試抵抗的原因不是想著跟“紅旗軍”拼個你死我活,而是為了證實對方不是打起紅旗招搖撞騙。

  萬一選擇投降后,發現對方根本不是“紅旗軍”豈不是貽笑大方?

  然而結果讓人啼笑皆非,他們被一群女人打得找不著北,不得不獻城投降,恐怕一樣會成為笑料。

  秦良玉特別關注養女秦妡怡帶的兵,每一次都和兒媳張鳳儀一同來秦妡怡軍中觀戰。

  秦妡怡的實力非同小可,麾下足三個乙種營編制一萬人馬左右,騎兵不足的短板在山地戰中無傷大雅,步炮協同,火力開路,打得沿途的流寇抱頭鼠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