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57 時間并非原罪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彩排開始。

  所有人都在現場導演的安排下來開始忙碌起來。

  也是到了正式彩排的時候,程小樓才知道,他是最后一個被邀請過來助場的人。

  換句話說,邀請他是柳鳳英臨時做出的決定。

  因為明天的十周年紀念演出,總共約為2小時30分鐘。

  這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原本只計劃了三出戲。

  第一出名為《青絲扣》,第二出名為《飛雪》。

  這兩出戲都是非常典型的青衣戲,也是柳鳳英人氣最高的成名作之一。

  《青絲扣》和《飛雪》這兩出戲的時間,跟程小樓唱過的那出《思凡》差不多,同樣在半個小時左右。

  兩出戲加起來,差不多也就一個小時的時間。

  時間這個問題,不僅是程小樓前世中國京劇面臨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是這個世界華國所面臨的問題。

  一首流行歌曲通常也就三四分鐘,再長一點兒頂多也就在五分鐘左右。

  超過六分鐘的歌曲,幾乎沒有。

  而京劇則是不同,一出全本戲隨隨便便就是一兩個小時。

  最短最短的,非常特殊的全本戲,比如說程小樓唱過的獨角戲《思凡》,那也有半個小時。

  安安靜靜,規規矩矩的拿著手機,或者坐在戲園子里看一兩小時的戲。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恐怕沒幾個年輕人有那功夫,或者有那心思。

  就算是折子戲,完整的一折通常也是十多分鐘。

  像流行歌曲那樣三四分鐘的折子戲,基本上不存在。

  就算有,也是掐頭去尾硬生生剪出來的。

  這種情況下只有真正的老戲迷,聽過很多次這出戲的全本,才能夠聽得懂。

  要不然,那也只是瞧個熱鬧。

  還有就是京劇在扮相和造型上非常繁復,光是勾畫臉譜最少都得十多分鐘,加上盤頭、貼片子、換衣服等等,沒有半個小時根本別想做出一個完整的扮相來。

  換言之,如果將京劇濃縮成迷你版的三四分鐘,且不說做不做的出來。

  為了唱一出三四分鐘的戲,就得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化妝穿衣服。表演結束后,又得再花十幾分鐘的時間,卸妝脫衣服,然后再化妝穿衣服演下一場。

  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先消失的就得是戲院。

  因為每一出戲都需要不同的造型和扮相,甚至需要勾畫不同的臉譜,僅僅只是為了給戲迷們唱三分鐘的戲,就需要45分鐘的時間來做扮相和卸妝,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且,每一出戲中間間隔那么長的時間,就算唱戲的愿意,聽戲的也不愿意。

  總不能一家尋常的戲院同時養著,搞一場晚會需要用到的那么多人吧,那戲院老板也扛不住。

  京劇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捧角兒。

  每一個戲院都有自己的臺柱子壓臺,很多戲迷去那家戲院,基本上也都是沖著角兒去的。

  這種伶人和戲迷之間特殊的相處形式,也注定了京劇不可能像流行歌曲那般,將時間壓縮到三四分鐘。

  壓縮時間這種方式,程小樓曾經也仔細研究過,最終得出的結果就是不可能,不現實!

  表演時間上的特殊,確實是京劇這門藝術的硬傷。

  這種形式注定它不可能成為當下流行歌曲那樣帶有快餐性質的藝術,和大街小巷讓人耳熟能詳的傳播能力。

  但這也并不能說明什么。

  因為單單從時間上來論,一場折子戲的時間,跟一個小品或者一個相聲差不多。

  為什么小品和相聲可以煥發第二春,而京劇就不行呢?

  全本戲的時間,則是跟一場電影的時間相去不遠。

  既然電影可以發展的越來越火爆,那為什么京劇就不行呢?

  從表演時間上而言,京劇跟小品、相聲、電影,本質上其實并沒有什么區別。

  電視劇就更不用說了,一部電視劇少則二三十集,多則一百多集,有些動畫片甚至拍到了上千集,追的人還是有那么多。

  所以時間,并不是京劇逐漸走向衰敗的癥結所在。

  在程小樓看來,京劇之所以越來越沒落,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京劇藝術本身,跟不上時代和潮流,不再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追求。

  同樣是將近兩個小時,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愿意買票去電影院排隊看電影,而不愿意買票進戲園子,這才是問題。

  甚至有老一輩的京劇人呼吁,讓京劇回到一桌兩椅的時代,只有那樣的京劇才是正宗京劇,現在這樣的表演形式,都已經是糟蹋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了。

  寧肯讓京劇高傲的發霉、腐爛、死亡,也不愿它變成阿諛、奉承、討好的妖艷賤貨。

  每一次聽到這樣的言論,程小樓最想做的事,就是將一口濃痰吐在對方臉上。

  無論他是誰!

  無論是誰!!!

  這樣的人,在他看來就是典型的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為了假裝自己有多么多么的清高,就寧愿京劇高傲的死亡。

  什么玩意兒,京劇是你家養的狗啊,你讓它去叼一塊骨頭它就得去叼一塊骨頭。

  這樣的人,也有資格說自己喜歡京劇,說自己是在為京劇著想,是在為京劇好。

  這個世界上最怕的事,就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滿足自己見不得人的私欲。

  朋友也好,親戚也好,父母也好,子女也好!

  沒錯,就連父母同樣如此,他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讓你做這做那,讓你學這學那,認真剖析其本質,就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某種私欲。

  沒錯,就是私欲!

  現在梨園界的很多人,都是以京劇傳承人自居,甚至在內心深處,是以京劇的父母自居。

  他們,往往在很多時候就是打著為了京劇好的幌子,在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私欲。

  如果說每天出去義演,公演,不圖名利的堅持一輩子,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這樣做,或許很多人立馬就會反駁,那我們一家老小都去喝西北風么。

  人都特要餓死了,還怎么傳承京劇?!

  為了不喝西北風,為了活下去......

  這難道不是私欲?!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