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36 排演鎖五龍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程小樓最后一出戲選的是《鎖五龍》中的斬雄信一折,時長約為17分鐘。

  單從時間上來說,既不算長也不算短。

  當化妝師替他扮上之后,臺上眾人正好排演了兩遍。

  在這個過程當中,程小樓的目光始終都在臺上,兩遍看下來已然將跨刀配戲之人的不足之處了然于心。

  “謝謝您,辛苦了。”

  換好衣服勾畫好臉譜之后,程小樓起身向年輕化妝師笑著點頭道了聲謝,然后便大步朝戲臺走了過去。

  見到正主兒過來,已經排演了兩邊的眾人全都下意識停下手里的事情,略微有些緊張的看著他。

  雖說他們唱戲的時間或許比程小樓要長,戲臺經驗也更加豐富。

  不過在程小樓面前,現場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擺梨園前輩的譜。

  《思凡》和《夜奔》在場的人可都不只看了一遍,程小樓的高超京劇造詣,那可是有目共睹的。

  “諸位辛苦了,才短短兩天時間就能將《鎖五龍》這出戲排出來,確實不容易。”

  程小樓徑直上了戲臺,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拿著戲本的吳庸和其他人,鄭重躬身行了一禮。

  “使不得使不得,程老板您言重了。”

  “對對對,跟您兩天唱了兩出新戲相比,我們這點兒辛苦不算什么。”

  “程老板,這出戲是出自您之手,有不足之處還請您直言。”

  程小樓的突然躬身大禮將臺上所有的所有人都嚇了一跳,特別是正好站在他面前的兩人,更是忙不迭的躲開,不敢真的受他這般大禮。

  “好,時間緊迫,我有話就直說了。如有得罪之處,還請諸位海涵。”

  他輕輕點了點頭正色道:“《鎖五龍》的戲本相信諸位都已經爛熟于心,這出戲講的是平行世界地球上一個名為中國的古老國度于唐代發生之事。唐代秦王李世民伐鄭,鄭王世充多次挫敗,單雄信獨騎闖入唐營死戰,被尉遲恭擒住。李世民苦勸其降,不從,不得已綁赴法場,行刑前,瓦崗寨舊友徐績、羅成、程咬金等均去生祭,單決心赴死。”

  “《鎖五龍》其實也可以叫做斬雄信,諸位排演了兩日定然知道,整出戲唱的便是雄信被斬之前,瓦崗舊友紛紛上前勸說,被其凌然大罵,最終決心赴死之事。”

  程小樓忽然有些頭痛,在沒有歷史背景和《隋唐演義》話本小說的支撐下,無論他怎么解釋,總感覺有些干巴巴的。

  像羅成、程咬金這些前世耳熟能詳的人物,在這里提出來似乎根本就引不起大家的共鳴。

  “哎等這幾天忙完了一定要把《隋唐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等著作拿到這個世界上來,要不然以后涉及到歷史人物相關的戲就真沒法唱了。”

  見眾人一臉茫然,一副似懂非懂的表情,程小樓幽幽嘆了口氣,只能暫時將腦子里那些想法暫時拋開,該從專業角度繼續說戲。

  “諸位都是經驗豐富的前輩,定然知道凈角戲的特殊之處。大花臉聲腔恢弘寬厚、氣勢磅礴,屬剛勁淳厚、音域寬廣類的聲腔結構,它的聲音振動面積,以及氣息結構等遠遠大于其他行當。”

  “尤其共鳴腔的充分發揮形成了花臉行當特有的聲腔造勢特點。花臉的唱腔既善表現人物性格,又能形象充分地抒發人物情感。”

  程小樓說到這里,便把目光轉向那名身穿白色戲服,下顎上掛著黑三的老生客氣說道:“《鎖五龍》是一出情感非常豐富的戲,所以諸位在唱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再放開一些,特別是這位老師,您扮演的徐績在唱的時候還需再稍稍放開一些。”

  黑三是髯口的一種通俗說法,須分為三縷,俗稱三綹長髯。有黑、蒼、白、紅四色,多為生角戴用。

  髯口,戲曲中各式假須的統稱,又稱“口面”,用牦牛毛或人發制成。

  早期的髯口似用細繩所拴,三綹髯、滿髯都較短,緊貼面頰,接近寫實。后來改用銅絲作掛鉤,趨向夸張、裝飾,式樣上也逐漸豐富。

  髯口的改進,和伶人注意利用髯口做種種身段動作以刻畫人物的情緒、性格有關,并由此而形成“髯口功”。

  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稱為“黲”、“蒼”或“花”)、白三種,以區別角色的年齡,少數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紅髯、紫髯、藍髯、黑紅二色髯的。

  “程老板說的是,受教了!”

  那名扮演徐績的老生捋了捋髯口,并沒有絲毫不滿,反而越發佩服起程小樓的京劇造詣。

  客氣的拱了拱手,他又看向尉遲恭的扮演者說道:“花臉唱腔首先講究吐字清晰,也就是說,必須將唱詞內容準確無誤地傳遞到聽眾耳朵中去。若是吐字不清,進而會形成“音吃字”的現象,即戲迷只能聽見聲音而聽不清字,給他們造成一種傻“吼”的感覺。”

  “您的詞雖然只有‘在’和‘得令’二字,但也正是因為戲詞少,才更要吐字清晰,徹底將那股子殺氣騰騰的感覺放出來。”

  “得令!”

  那名扮演尉遲恭的中年伶人當下就學著戲中角色動作,用力抱拳大聲說道。

  字與聲乃血與肉的關系,字與聲的結合是京劇及其他聲樂藝術與技巧的統一。

  吐字不清,腔也難圓。

  所謂“字領腔走,腔隨字行”,就是這個道理。

  “對,就是這種感覺。”

  程小樓笑著點點頭,滿意的豎了豎大拇指又看向那名扮演李世明的小生繼續說戲。

  李君找來的這些跨刀配戲之人有非常豐富的戲臺經驗,底子都非常不錯,唯一的不足就是尚未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吃透。

  經過他耐心的說戲后,大家很快就找到了感覺,明顯比剛剛有所提升。

  依次提點糾正了一些他們的小問題后,程小樓又讓他們再排演了一遍。

  這一遍除了糾正唱腔、神態和肢體上的偏差之處,更多的則是提醒他們在戲臺上的走位、站位和配合。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