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百一十二章 托福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允泰借機勸誡外甥,可謂用心良苦。可他卻沒想到洪衍武竟也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

  “舅舅啊。您說的都是為我好。可我跟您明說了吧,我并沒有打算在這行里深鉆。因為我就像您剛才那話說的似的,并不是風雅之人。我喜歡這些東西,就是喜歡它們現在太便宜,也相對安全。”

  “還是那句話,亂世黃金,盛世古董,我買的就是它們由衰轉盛的升值空間,買的就是當下連贗品也是民國仿造的老物。我知道這行里水深,所以真等到這些東西貴了,今天的人也開始學著造假了。那我就只賣不買了。”

  眼見允泰呈現錯愕神情。洪衍武又是一笑。

  “舅舅,您大概覺得我有點沒出息。為了怕水深,不去學游泳反倒不下水了。您或許還覺得我有點市儈,買了古董竟然是為了有朝一日賣出去。可我這既是有自知之明,也是為了‘資源合理配置’。”

  “首先我志向不在此處,我個人今后的打算還想找機會恢復洪家的買賣。我的性情也并不沉穩,絕不會只專項于某一行業的經營。而古玩里面的文化浩如煙海,無論誰要想鉆進去,一輩子都得耗在這上面。這點我就做不到。”

  “其次古玩中的文化價值固然是它的風雅之處,也是他的可貴之處、有趣之處。但古玩的價格并不一定按照其文化價值界定,拿字畫來說,有的畫家藝術水平高,價格卻低,有的藝術水平低,價格卻高。其中受名氣、年代和存世量的影響很大。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有可能是分裂的。”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收藏古玩純粹是一種濃縮財富,保存財富的手段。我更在乎它的性價比。也就會在行情低迷的時候,囤貨居奇,行情高漲的時候,考慮出售牟利。”

  “說白了,我覺得古玩哪怕蘊含著再多的文化,也是有價的。因為再好的東西也只是死物,如果賣出一件老瓷器,就能換來重新燒制出這種瓷器的技術,我會毫不猶豫的賣了它。”

  “另外東西再好也是為人所用的,如果有一天我真遇到了需要用錢的難處,我不可能干出像守財奴抱著金幣挨餓一樣的蠢事。您沒見張伯駒晚景多么凄涼嘛,他那樣的圣人不是我的榜樣。”

  “但是,這一切都不表示我不尊重文化。盡管我不愿意鉆研其中,但我愿意洪家的孩子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甚至是讓更多的國人從中汲取知識。所以我覺得自己至少可以做到兩點。”

  “第一,價格不到位,不缺錢用的時候,我不會考慮出賣這些東西。第二,即使轉手,我也不會賣到海外去,更不會永遠藏私。我會盡最大的能力保存好這些藝術精品。而且條件合適了,我會盡力找一些公眾的展出機會,讓更多的人看到我的收藏。這就是我對這些東西的大概想法……”

  洪衍武一席話說完,允泰不由沉默了。良久之后才淡淡的說,“舅舅是沒法教你了。我本來還想多說一句,人別把錢看那么重,才能成氣候。可你反倒是觸類旁通,用經濟之道說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怎么說呢?你是夠‘鋼口’的,口才比我強。只是知易行難,就算你是這么想的,那也得真能做到才好。”

  確實,雖然允泰對洪衍武的說辭挑不出大毛病,但卻仍有點存疑。他怕這個外甥只是唱高調的說辭罷了。可倒是沒想到回去之后,洪衍武很快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切。

  敢情這一天斂巴的這些東西,從卷軸里不但真發現米芾的字兒了,而且還有一幅沈周的《一枝獨秀》,一幅鄭板橋的《墨竹》,和一幅乾隆御筆《歲寒三益圖》。

  但最珍貴的,還是從那些瓷器里,又發現了一只有“樞府”二字白瓷碗。

  經允泰和王蘊琳兄妹一起合議,從碗為小底足,厚胎,素釉失透,色青白的特點出發,再想到了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古饒器”條中有“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一句。

  最終確定,這應是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為“樞密院”所制的定燒器。

  要知道,元代至今不過一百年,故而燒制數量極為有限,有銘文者就更寥寥無幾。

  類似的碗,后代雖都有燒制,但樣式已改,釉也不潤,于是這有數的元代“樞府瓷”,便成了絕品。是一件貨真價實的國寶無疑。

  就對這幾件東西,允泰是愛不釋手啊。甚至為此都臨時改了計劃,想要多留一天好好再看看。

  可沒想到洪衍武竟出奇的大方。當場就要把這些東西都送與允泰,說反正都是一家人,肉爛在鍋里。舅舅喜歡就盡管拿走,只要外甥有的,絕無二話。

  為此允泰大感熨帖,也不禁暗暗稱奇。他沒想到洪衍武還真無半點虛言妄語,說到做到啊。這么一比,反倒是他自己為物所迷,有點落了下乘。

  反過來,他一個當舅舅的,又怎么好占親外甥這么大便宜呢?所以最后承情是承情,他也真的只是拿去玩玩罷了,并不會據為己有。

  其實允泰還有一點不知道,洪衍武的大方也不是沒來由的。就因為去“曉市”這件事,這小子已經又產生了一個更大膽的念頭。

  他覺得收東西還就得從大戶人家手里斂巴啊。去“曉市”不如主動出擊。趁著現在還沒人認這些玩意,工商政策又有所放開,那干嘛不早點下手大筆吃進呢?

  所以送走了舅舅一家之后,找了天晚上,洪衍武和陳力泉就把“三蹦子”和“菜刀”的人都叫來商量大計。

  達成共識后,洪衍武很快就把手里的六家影院減少到了四家。

  最終是把“菜刀”負責的“蓮花河影劇院”和“三蹦子”負責的“廣安門電影院”以總共兩千元的友情價,轉給了南城把子“小酸棗”。

  而從此,他麾下這兩個影院的兄弟們就跑到西城區和東城區“上班兒”去了。

  每日開始,這些人就在西單、西四、東單、東四、鼓樓、什剎海這些重點地區蹬著自行車游走停留。

  車前就掛個“高價回收字畫、瓷器、家具”的牌子,專門收這幾類解放前的老物件。等于是新生代的“打鼓兒的”。

  至于他們這伙兒人的收入,那可就直線飛升了。

  因為洪衍武給他們的條件,是參考“曉市”價兒給的保底死價兒。中間的差價全歸他們自己。

  像卷軸類字兩塊,畫兒五塊。瓷器兩檔,有款兒的小件兩塊,中間的四塊,大件兒六塊。沒款兒的小件一塊,中件兒兩塊,大件兒三塊。古典家具是與市場上出售的新家具價值相等。

  這些東西如有瑕疵破損折半。但無論真假,只要送來就給現錢。再懶的人,最少一個月也得弄個幾百塊啊。勤奮點的中間差價能過千。

  另外如有主家想多賣錢要議價的,也可以再找洪衍武去單談。

  不過洪衍武就得勞動王蘊琳出馬鑒定了。最后按成交情況再給拉纖兒的提成了。

  總而言之,洪衍武定下的規矩雖然不是無懈可擊,時間一長,肯定有人會鉆各種各樣的空子想法多摟點。可中間的風險也確實被時代的特殊性壓倒了最低。

  即使收著假貨他也肯定陪不了。于是在這種情況下,無數散落民間的好玩意就以驚人的速度,如潺潺流水一樣涌進了洪衍武的囊中。

  初期時,洪衍武還有意統計了一下大概幾率。

  他發現收上來的東西經過母親的鑒定,真假比例大概維持在六成真,四成假的區間里。而一百件物件里,又有很大可能發現一兩件被人忽視的奇珍。那太值得干了。

  不用說,這全是托亂世的福啊。還千萬別細琢磨,否則就難免有點發國難財的意思了。

  請:m.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