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一千二百九十二 布延進獻傳國璽(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李昖的抵達是這場盛會的前奏曲,李昖抵達之后,藩屬國受到邀請的國君們一個接一個的來到了大秦的國都朝拜大秦皇帝。

  琉球王尚寧是緊跟著李昖之后抵達的第二名藩屬國君主,他似乎因為自己沒能比李昖更快趕來而感到無比的懊惱,不過在接受了蕭如薰的撫慰之后,倒也沒有那么懊惱了。

  蕭如薰滅掉倭國,等于為他解除了北境最大的威脅,薩摩藩對琉球的入侵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大秦軍隊掃滅薩摩藩的過程之中,尚寧按照蕭如薰的要求,還派兵一千一起行動。

  嗯,對于琉球來說,一千人的兵力的確不能算少了。

  此番尚寧前來不僅是為了給蕭如薰祝壽,更是為了向蕭如薰表達琉球的感激之(情qíng),說起來蕭如薰滅倭之前,琉球就曾經上書給蕭如薰,說他們遭到了倭國的進攻,請求天朝給他們做主。

  蕭如薰直接出動十萬大軍給他們做主了。

  當然,這并不是為了琉球,而是為了大秦自(身shēn)。

  但是不管怎么說,經過這場戰爭之后,大秦在周邊藩屬國之間的存在感和威望是大大增強了,否則也不可能著急那么多國君一起來參加大秦皇帝的生(日rì)宴會不是。

  尚寧對著蕭如薰又是下跪又是磕頭,淚眼朦朧的表達自己的謝意,說琉球要永遠追隨在大秦帝國的腳步之后,永遠成為大秦帝國的東海屏障,為大秦帝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種話蕭如薰就當真的聽聽,反正是真是假也就那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蕭如薰真要琉球赴湯蹈火了,琉球人估計會恨死尚寧今天的嘴欠。

  這些素來恭順的小藩屬國君主們蕭如薰并不太在意,有時候一個人來,有時候好幾個人一起來,蕭如薰就一起接見,請他們吃頓飯,然后安排他們居主到合適的地方。

  之后他們可以閑逛,但是也需要學習大秦的皇家禮儀,以便生(日rì)那天向大秦皇帝朝拜恭賀。

  相比于這些小國的君主,北邊三個勢力的來人才值得蕭如薰更加關注。

  更別說這次算是開了先河的,察哈爾部的布延徹辰汗宣布要親自來給大秦皇帝祝壽,這個人不是一般人,看看他的姓氏就知道了,孛兒只斤。

  這是成吉思汗的姓,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雖然已經四分五裂但是名義上還保持著國家稱號的蒙古汗國的大汗。

  可惜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當年叱詫風云席卷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人早已不復當年的強盛,越來越衰弱,現在雖然還占據著廣大的草原,但是各部落早就各行其是,早已不把成吉思汗的后裔放在眼里了。

  這個孛兒只斤·布延就是如此,直轄領地只有察哈爾一隅,但是卻依然頂著蒙古帝國大汗的頭號,盡管如此,也沒有什么人睬他。

  他想恢復蒙古全盛時期的榮光,但是手下根本沒人聽他的。

  遠的不說,近一點的,這一次也要來給蕭如薰祝壽的科爾沁部落的領頭人翁果岱就是帶頭不聽話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聽說布延要親自來給蕭如薰祝壽,所以翁果岱才來了,但是蕭如薰從中發現了不少機遇。

  畢竟是名義上的蒙古大汗,名義上蒙古汗國的老大,從地位上來說,并不比蕭如薰要低,因為北元自始至終沒有向明朝投降,也沒有和明朝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關系比葉爾羌汗國還要不如。

  所以布延要親自來給蕭如薰祝壽,大秦官方已經將之渲染為了大秦和蒙古之間外交關系的破冰之旅。

  盡管布延也根本代表不了蒙古,可畢竟是名義上的,有名義上的大義名分,大秦想怎么吹噓都可以,所以對于布延的到來,大秦官方還是用了比較高的規格來接待。

  對于下屬藩屬國的君主,一般都是禮部和外交部派人迎接,而輪到布延的時候,是內閣輔臣葉向高作為代表負責迎接的。

  布延一行人有五百余人,帶著不少牛羊馬和草原上的特產作為給大秦皇帝的賀禮,葉向高將他們安置在城外大秦軍營的北側,然后引領布延和他的重要親信還有護衛數十人進入大秦國都范圍。

  蕭如薰認為布延此來并非簡簡單單是為了和他商議互市的事(情qíng),一定還有別的重要的事(情qíng),所以他們一進入大秦國境,就被黑水嚴密的監視起來了。

  而事實也沒有出乎蕭如薰的意料,進入北京之前,布延親口用并不太熟練的漢話和葉向高進行了十幾分鐘的私下談話,談話的中心內容讓葉向高大為吃驚,并且緊急派人聯絡了蕭如薰。

  蕭如薰得知以后,也有些吃驚。

  布延要向蕭如薰贈送的壽禮是傳國玉璽。

  關于傳國玉璽的事(情qíng),蕭如薰上輩子就知道不少消息,反正眾說紛紜,誰也不知道誰說的是真的,各種消息滿天亂飛,越傳越亂,到最后真正的傳國玉璽在什么地方甚至是否真的存在都成了一個謎。

  可是傳國玉璽在歷史上的確非常受到重視。

  秦之后,歷代帝王皆以得到傳國玉璽為正統,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但凡做皇帝而沒有得到傳國玉璽的,則被嘲諷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但是就蕭如薰設(身shēn)處地的在這個時代生活那么多年之后,發現大明朝中后期,人們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已經大為轉變了,甚至很多時候都引為笑談,而不把它當真了。

  或許是歷史上因為傳國玉璽出現太多次,造假太多次,讓人們已經逐漸失去了對傳國玉璽的迷信態度,甚至連基礎的信任都不存在了。

  你也造假我也造假,大明朝更是壓根兒就沒有傳國玉璽,好端端的過了二百年,現在大秦朝也沒有傳國玉璽,開國三征如(日rì)中天,何其強大?

  傳國玉璽……

  還很重要嗎?

  而且從唐代以后,就沒有真正的傳國玉璽的消息出現,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都出現過傳聞,但是統統都是假的。

  目前最可信的傳國玉璽的下落流程是說傳國玉璽最后出現在后唐末帝李從珂的手上,和他一起,然后就此消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