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章 轉折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根據預案,我軍下步計劃是什么?”

  “搭建人工碼頭,讓大量卡車和重型裝備、物資上岸,工兵們夜里還要修復兩個緊急機場,保證明天能得到陸基航空兵支援……”在確定要發起海豹計劃后,隆美爾元帥的老搭檔高斯從中亞盆地中繼續回到他身邊擔當參謀長——舍爾納接手幾個月后也已完全熟悉各部隊情況,可指揮自如了。有登陸經驗的高斯被派往更重要的地方協同作戰并擬定計劃,軍銜從中將晉升為上將——對一個參謀長來說是很罕見的安排。

  知情人士表示這是元首親自下的命令,他對這位參謀長非常看好。而保盧斯指揮的假想敵參謀部則提了很多針對性反登陸意見,甚至總參謀長蔡茨勒也饒有興致地參與了兵棋推演,當年他指揮迪耶普戰役將反登陸打得很成功,有關經驗和應對辦法全部被吸收進來,戰事推進過程也證明冰島守軍基本沒采取任何超過德軍預期的反擊措施,甚至很多方面遠遠不如預期:比如貝中將罵美國人的白癡行為——大家可是知道亞速爾那里埋了多少地雷、修建有多少工事。

  唯獨出乎意料的是美軍陸航的表現還比較堅決,居然敢在無護航情況下進行編隊遠距離轟炸,現在看來也是強弩之末了。

  “這步驟用不著了吧?”貝中將說道,“我們已登陸了不少部隊,初步控制了雷克雅未克港,完全可通過正常途徑輸送物資……”

  “我有兩個考慮:第一,敵軍肯定也知道我們會通過碼頭大量輸送,萬一集中轟炸容易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嚴重地會妨害已登陸部隊的展開;第二,這是難得的實戰演練機會,雖然我們在地中海里建設過一次人工碼頭,但那畢竟只是演習,在北大西洋敵前建造一次依然很有必要。我想統帥部應該不會介意我們損失一點物資或裝備。”

  貝中將被說服了,立即將消息匯報給了馬沙爾,后者也點頭表示同意,并建議連夜興建。

  在艦艇上擔任觀察員們的日本代表則瞪大眼睛,觀察德意志最新科技展現,今天很多人已對西貝爾登陸艇贊不絕口,認為雖然日本率先發展了“平頭尖尾”的登陸艇——方形艇艏向上向前探出,尖銳的船尾拖在后面保持艇身平衡,可直接搶灘,其平直的艇艏是一塊擋板,搶灘后可放下用作人員和裝備下船的跳板,日軍沖上岸時連鞋都不會濕。

  但日本登陸艇太小,且只能對付防御力量不足的守軍,一旦守軍有較強火力,則這種登陸艇力量太弱小。而且小型登陸艇適航性差的問題暴露得非常明顯,只能用大船拖著走,臨近登陸點再釋放,像德軍這樣直接能從法國運動到冰島的大型登陸艇極為理想。

  另外,日本陸戰隊原本坦克很少,而且非常輕,發展了特殊的內火艇,但在英美強大的反登陸火力和反裝甲能力面前,內火艇生存性堪憂,現在日本海軍有了足夠的坦克,迫切需要足夠大的登陸艇,而能載坦克的登陸艇必定能載裝甲車,對直接搭乘裝甲車上岸作戰的擲彈兵們,他們除了羨慕還是羨慕。大家都是行家,一看就明白搭乘裝甲車上岸的好處——不但能攜帶重裝備和補給,還不會在搶灘中浪費大量體力,又有機槍甚至無后座炮提供火力,對灘頭火力壓制和縱深追擊作戰大有好處!

  團長伊藤整一鄭重其事地記錄下來:海軍登陸戰要引入大型登陸艇,要給海軍陸戰隊多備裝甲車。

  前面這些都還可以理解,建設人工碼頭的事完全超越了他們的認知能力,所以集中在船舷上舉著望遠鏡探頭探腦地看下去。

  德國海軍實力雖然不強,但工程建設能力在歐洲也是首屈一指,在收到有關人工碼頭建設要求后,各路專家著實動了不少腦筋,這方面霍夫曼也發揮穿越優勢進行提點。

  歷史上諾曼底登陸戰役中英美構筑的人工碼頭主要是使用混凝土沉箱,這種沉箱氣勢宏偉、規模龐大,小的100多噸,大的可達6000多噸,平均落在56米深度的海床上,然后用類似搭積木的方式一個個、一條條串聯起來,最終構建起完整的防波堤和碼頭堤壩。英美在諾曼底登陸中使用了上百萬噸混凝土、鋼材、海沙等材料構筑了兩座人工港口,他們先用拖輪拖過英吉利海峽,然后依次搭建,綿延幾千米,每座港口每天最高可為軍隊提供6000噸物資。

  德國并不需要這么大的運輸能力,德國只需要保障一支23萬規模級別的軍隊,每天能提供800噸左右的物資即可。而且冰島距離歐洲大陸太遠,如果用拖船拖著這種巨大的沉箱過去,先不管海上風險如何,等其抵達戰役都要結束。因此對于構建人工碼頭的第一要求是自主可移動而且速度不能太慢。

  霍夫曼最初提出的設想是仿效后世的海洋石油鉆井平臺提供碼頭構建,該創意讓工程專家們眼前一亮,認為是天才般地想法,但以前毫無先例,必須從頭開始研發,短則12年,長則數年,將來未嘗不是開發海上石油的好裝備,不過現在專家們準備用其他辦法。

  相比英美的硬構筑,德國選擇的路徑就顯得非常有意思,不用那些麻煩且難以控制的沉箱,德國直接上船——以斯蒂爾曼級油輪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偽裝航母(或稱運輸航母)。

  斯蒂爾曼是德國在戰前興建的大型油輪,萬噸左右的油料,德國當初興建的數量不多,但在獲得中東石油后,這種使用柴油機的民用油輪便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意志輪設計圖通過后,德國根據斯蒂爾曼的技術參數,萬噸的歐洲標準油輪——不萊梅級,整體長度超過185米。

  美國曾經利用大型快速油輪建設過幾艘大型護航航母——桑加蒙級,但不萊梅級最高速度只有14節,要改成護航航母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德國不愿意花這個成本,只進行了最為簡單的改造:利用大型油輪平坦的主甲板直接凌空6米余的高度架設飛行甲板,或稱過頂甲板——與最初年代利用運煤船改造的套路一模一樣。甲板的寬度、長度均超過艦體(寬度超2米余,長度超10米余),整條油輪仿佛頂著一頂巨大的帽子,也被戲稱帶帽油輪。

  樣子難看是難看了點,但帶帽油輪的某些特點讓霍夫曼也為之拍案叫絕。

  帶帽油輪上部頂著的甲板采用厚度位50mm的鋼板鋪設而成,可以防止1000磅高爆炸彈的水平攻擊(但擋不住穿甲彈或者俯沖攻擊機),一口氣給油輪增加了近4000噸的分量,造成吃水大且船舶重心提高。于是工程師便讓貨倉燃油運輸量減少5000噸,但運輸艙位還保持在艦體內。

  在眾人的注目下,標注為B1\B2的兩艘帶帽油輪緩緩向垂直岸邊的地方開去,B1號航母首先擱淺。

  “B1擱淺成功,注水!”隨著艦長一聲令下,通海閥打開,大量海水瘋狂涌入各個水密倉,然后這艘油輪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緩緩沉沒下去,到最后大部分船體都沉浸在泥沙與淤泥中,但這樣一來,艦體也保持了穩定,現在整艘船除將近2萬噸的燃油之外,還引入了上萬噸海水,地盤顯得非常扎實了。

  B2號排隊在B1之后,也開始以頭尾相接的方式向前靠攏——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兩艘油輪的對接尺寸左右要求控制在2米之內,上下要求控制在30公分之內。

  左右是比較難控制的,但實際長接縫偏差不過1米余,上下相對好好控制一些,只要不斷注水,船只勻速下沉就能實現該目標,最后接縫的高低差不過10多公分。由于B2所處海域更深一點,反映在船上就是B2的吃水程度更深,B1不過是沒去了70的艦體,B2則將近75。

  到這個時候位置,絕大多數步驟都完成了,還差最后一步——改平。因為海洋都是有坡度的,越灘頭誰越淺,因此兩艘擱淺的帶帽油輪是船尾高度低于船頭高度,上面的li凌空甲板是向海中傾斜的。但這難不倒德國工程師,因為上面鋪設的鋼板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1000多塊同規格的鋼板鋪設而成。工程師立即計算出改平說需要調整的尺寸,以最后一塊鋼板的海平面高度為標準高,每塊鋼板下面連著的支柱開始下降,用縮短支柱的辦法來緩釋海坡的影響,最后形成一個大致平衡的平臺。

  日光破曉,一個連接灘頭,長近400米,寬30米的平臺在海上憑空出現了,所有人都歡呼起來。日本觀察團看得目瞪口呆,還能這么玩?

  現在,只要貨輪靠上去,用鋼構橋搭建在這個鋼鐵平臺上,他們就能開始輸送物資。整個平臺同時承受的物資堆積能力大約在5000噸左右。

  更重要的是這個鋼鐵平臺還有特殊作用:400米長的平臺可為緊急降落的戰斗機提供跑道,如將平臺擴充到米,則連攻擊機都可以緊急起降。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