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百二十五章 合影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泰戈爾的生日會由新月社辦,這是新月社成立一年來第一次搞這種大型活動。全文字閱讀  新月社一直都是較為松散的組織,包容性比較強,可以容納各家的觀點,比如聞易多就是一位泰戈爾的批判者。

  這是徐至摩借鑒英國文壇的模式形成的一個文學交流圈子。

  在英國,以弗吉尼亞伍爾芙為首的布盧姆斯伯里集團同樣如此,并非所有成員的觀點都一樣,那樣也沒有交流的必要了。

  正因為思想觀點不同,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來。

  坦誠的交流,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他們的宗旨之一。

  新月社聚集了一批從歐美留學的精英,有詩人,有文學評論家,還有社會活動家等等,他們以文學為紐帶,談論各種話題,各人的思想大相徑庭。

  有提倡自由主義的自由派,有像聞易多那種愛國熱情高漲的革命派,還有倡導資產階級政治的改良派,甚至有不少對政治毫無興趣的公子哥。

  林子軒在北平的這些天,都是新月社的成員陪同,對他們有所了解。

  他覺得這樣挺好,沒必要弄出一個文學主張來讓大家都遵從,不遵從的就開除,他也不想把新月社變成自己的私人地盤。

  他不認為自己有權利強制別人接受自己的思想。

  就像是這次他提出“第三條路”的主張,不少新月社的成員就不認同,但沒有關系,大家可以坦誠的交流,也可以各自堅持自己的觀點。

  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這是最為寶貴的東西,應該堅持。

  徐至摩對這次泰戈爾的生日會尤為重視,或者說他對泰戈爾尤為尊重,這也讓他受到了不少的攻擊。他也寫文章做了反擊。

  但正如后世網絡上的罵戰一樣,不會有什么結果。

  這次生日會的規格很高,由胡拾作為大會的主持人,梁啟朝會給泰戈爾祝壽。北平的名流都接到了邀請,大多數都會到場賀壽。

  北平的各家報紙媒體自然不甘落后,不少記者守候在大禮堂的門口,看看來了哪些名人。

  如果鋪上紅毯,很像是后世的頒獎典禮。

  在邀請帖子上。預備是晚上八點開始。

  徐至摩和不少新月社的成員在招待來賓,大禮堂內張燈結彩,早到的名流在各自閑聊。

  林子軒也邀請了沈叢文,讓這位湘西青年盡快的融入北平的文化圈子,他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會介紹一下沈叢文,為他引薦。

  這幾天的時間,不少人都知道林子軒在北大慧眼識人,找到了一位寫作天才,據說還是北大的旁聽生。

  有人覺得林子軒愿意提攜新人,是好事。

  也有人嘲笑一個旁聽生都當寶貝。可見林子軒的眼光不怎么樣,浪得虛名。

  林子軒并不介意,他也不怕抬高了沈叢文,從而導致沈叢文心生驕縱。

  他發現沈叢文或許是因為早早的踏入社會,心性沉穩,恪守本分,有一種鄉下人的樸實和內斂,這種品格尤為可貴。

  此時林子軒正和胡拾交談。

  胡拾親眼看到沈叢文遞稿子給林子軒,雖然當時林子軒不以為然,但想必這人的稿子真的寫得好。否則不會得到林子軒的青睞。

  在北大,林子軒找一位旁聽生的事情已經傳開。

  據說為了這個旁聽生,林子軒在教室外邊站了半個小時,可見是真的看好沈叢文。

  其實是林子軒不想打攪講堂里正在進行的課程。不過傳言就是如此,會有各種解讀,他也沒有必要去解釋。

  胡拾勉勵了沈叢文幾句,又和林子軒說起這幾日的論戰,讓他不要放在心上。

  北平文壇的論戰向來如此,大家一窩蜂的涌上去。各人發表各人的觀點,混亂的很,只有等到事情平息后,眾人才會回過頭整理論戰中的內容。

  這時候,魯訊走了進來,作為北平文壇的領軍人物,他自然也接到了邀請。

  有眼尖的記者突然發現這是一個好機會,新文學的三位領軍人物難得同時出現在一個場合,這會是一條不錯的新聞。

  有這種想法的記者還不少,他們簇擁著魯訊朝著胡拾和林子軒這邊走來。

  胡拾和魯訊相識將近七年的時間,在一所學校共事,兩人雖然觀點不同,但還沒有到形同陌路的地步,相反會經常聯系。

  年月,北大學生李秉仲寫了一部章回體邊雪鴻泥記,托魯訊聯系出版,魯訊就托胡拾幫忙聯系商務印書館。

  林子軒前些日子才去拜訪過魯訊,兩人的關系尚可。

  看到魯訊走過來,胡拾和林子軒便迎了上去。

  三人就在大禮堂的東側會面了,互相寒暄了幾句,魯訊還笑言林子軒這幾日在北平可謂是出盡了頭。

  在這次論戰中,胡拾和魯訊都有發文,他們兩人的文章還算公允。

  胡拾仍舊是崇尚西方的制度和科學,但覺得青年人學習國學并無壞處,還開出了一個長長的國學書目,分為工具書、思想史和文學史。

  林子軒被他的書目給嚇到了,共計數百本國學書籍,光是看完就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魯訊不同意林子軒提出的新文化過激的說法,認為對于舊文化的打擊還不夠,民眾還沒有被喚醒,新文學的使命還沒有達到。

  不過他對林子軒提出的融合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觀點有點興趣,這并不容易,需要真正學貫中西的人才能完成。

  魯訊不認為現在的中國有人能做到,但這種方向值得嘗試。

  在這場論戰中,魯訊是較為清醒的一個人,雖然也批判了林子軒,卻看到了問題的所在。

  林子軒不是想反對新文化,相反他支持新文化,他只是在支持新文化的同時,兼顧傳統文化不要就此沒落。

  有記者提議給三人照一張合影,留作紀念。

  胡拾和林子軒沒有異議,魯訊想了想,也同意下來,按照年齡,魯訊站在了中間。

  魯訊比胡拾年長了歲,而胡拾比林子軒年長了歲,他們的年紀可以說很有代表性。

  三人都穿著長衫,魯訊居中,雖然個子不高,卻很有氣勢,胡拾站在左邊,溫文爾雅,林子軒站在右面,年輕俊朗。

  隨著相機的閃光,這張三人唯一的合影定格在底片上。

  從此以后,他們三人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