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章 織成蜀錦值千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而這個東西原產地只是在云南廣西很小的一塊地方,這也是這田七很晚才被發現藥效的最為重要原因了。

  只是,劉勝之卻沒有想到,在此地居然會碰到一個懂得田七藥效的巫醫。

  正尋思之間,他身后的護衛隊長,忽然動手,拿出匕首在自己手腕上割了一刀,血流如注,然后伸到那巫醫面前去。

  濃步巫醫微微一呆,很快拿著藥材幫著其止住了鮮血。

  劉勝之目光之中不由露出贊賞神色來,這個親兵隊長是劉勝之身邊的四個親兵隊長之一,他還有些印象。

  此人好像叫做崔大,是最早跟著劉勝之的流民出身,記得還是劉勝之幫他把名字改叫崔達的。

  想不到此人也這般敏銳,他這般劃了自己一刀,也要驗證這藥效真假,自然是已經想到了這藥物如果是真的,對于軍中會有多大的作用了。

  如此,這人的就給劉勝之留下了頗為深刻的印象。

  放在后世,這就叫做簡在帝心。日后很容易就能飛黃騰達……

  劉勝之就點點頭,不再多話。只是對崔達道:“這里的事情你來擺平,把他帶到漢王宮之中。”

  “是!”崔達頓時領命,帶著兩個護衛在這里處理事情。劉勝之帶著手下繼續向著錦官而去。

  “對了,”劉勝之坐上車子,忽然想起一事。掀開窗簾,說道:“記得問一下,這個叫做田七,嗯血山草的藥物從何而來?”

  “是,下屬遵命。”崔達抱拳領命。

  數十甲兵繼續護持在著馬車之前,卻就是緩緩去了。

  不一刻。就剛好碰到一隊訓練兵馬,迎頭碰上。自然有人打出依仗牌號。

  頓時,這些巡邏兵丁跪倒在路邊塵埃之中。狂熱的叫道:“拜見漢王,漢王萬歲!”

  這時候諸人方才知道。這一行人居然就是漢王本人。許多都敬畏的跟著行禮,整個四周都是一片安靜了下來。

  直到劉勝之的車架去得遠了,四周彷佛才恢復了活力。

  “這就是漢王,怎么看起來如此年輕?”路邊就有人壓低聲音說著:“師兄,我們要不要動手?”

  “休得胡說,人多眼雜……”老成持重的師兄聽了,頓時沒有好氣的訓斥著。

  年輕人啊,一個個好高騖遠。都只是想著建功立業,卻不看看腳下的路。

  那漢王身邊數十甲兵,城中又有許多巡邏兵馬。刺殺漢王,這種事情,如此危險,就算僥幸得手,也休想活著回去領功。

  這種事情,只有死士才肯干。這師兄還有著大好前途,自不會如此。

  這次,只要能夠打探到足夠的情報回去。那就是大功!

  這兩個和尚以為自家的打扮天衣無縫,卻不知道早已經被人盯上……

  “區區兩個小魚蝦而已,不必動手了。看看他們和誰接觸。到時候來個一網打盡……”

  李封已經接到情報,淡然自然的說著。

  自從投靠劉勝之之后,他就奉命暗中組織錦衣衛。負責探查四方情報。

  不過李封知道,這種事情,自己盡著責任就好,不要太過上心。日后找到合適人手,自然有人接任。

  這種事情,他還是不要牽扯太深的好!

  自古以來,適合統領情報工作的。向來是那種貧寒出身的爪牙之臣。他這種背景深厚,前途遠大之輩。卻就不適合……

  “這就是錦官……如今已經有著幾十架織機。”

  步鵬鵬對著劉勝之劉勝之說道,這是在成都城南之處的一座里坊。又叫做錦里。

  整個里坊之中,并無一處住戶,卻盡數都是一座制造蜀錦的大作坊。

  漢代時,蜀錦的生產已非常發達,朝廷更設置錦官管理。這也可以說是國營企業了……

  諸葛武侯當年相過蜀之時,更是說,民困國貧,所賴者唯有錦耳!

  知蜀錦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所以便大力發展。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發展蜀錦,獎勵種桑、加強錦官的權力、推行先進的紡織技術,改造工藝等等,提高了蜀錦的產量。

  又與吳國友好,擴大蜀錦的。蜀錦因而成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軍費的來源。

  以至于那蜀錦到數百年之后,都還是極其出名的名貴衣料。甚至那錦官城都變成了成都的別名。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般重要商品,劉勝之自然不會放過。要把這東西做成自己轄下的拳頭產品。

  這錦官便是簡雍為貫徹諸葛亮這一方針,對蜀錦生產又采取了統管和織造兩項政策。

  對蠶繭統一收購,收買農奴從事錦緞織造。在城南以土筑城,建造織錦專業的所在了。

  此處專門從事織錦的煮繭、繅絲、挽絲、機抒、織錦、漂洗、練染、紡擇的各種工藝,規模極大。

  足有上千人在此地勞作!

  不過,據說這已經是歷經戰亂之后的規模大為縮水的結果了。早在當初諸葛武侯時代,此地的規模更要大上十倍……

  據說這些年間,許多大族豪強也都從各處想辦法,或者挖人,或者采用其他手段。

  紛紛從此處學走了技術,自家開起了作坊。卻也讓蜀錦行銷更遠,也因此,整個成都城外,各處栽種的桑樹卻不是一般的多。

  甚至有些作坊的規模,據說已經不在這官府掌控的錦官之下了。

  沒錯,按照規模來說,這些足有上千人生產工作,規模不小。

  但是,在步鵬鵬看起來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卻也都不過只是作坊的水平而已。

  這豎式紡織機,是早已經淘汰了幾百年的技術,還要用人力紡織。但是放在這個時代,卻就不一樣了。卻是不折不扣的大殺器,只用數十臺,就已經可以超過百倍人手的勞動成果了。

  若非是煮繭、繅絲等等其他工藝跟不上來的話。便是如今這處錦官,便已經勝過蜀中其他所有地方的產量的總和。

  便是放在后世的清代,用著那傳統的通經通緯織法,像這樣的錦緞,日產也不過僅織幾寸而已。可謂是寸錦寸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