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圣太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百圣太廟的前端,臨著百圣大街,是神都鼎鼎大名的太廟群,供奉著皇朝歷代的圣人,目前供奉的圣人一共是九十一位,近百年來只增添了三位,其中便有皇極圣人楊華兮。

  相比皇朝開朝之初圣人輩出的時代,現在成就圣人的儒者可以說是急劇銳減,甚至到了斷絕的程度,不過到了文帝這一朝,煉丹之術開始盛行,皇朝南征成功,大有中興之氣象,大宗師們晉升圣人道業似乎也更有希望。

  在呂楊的眼里,百圣太廟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分正是神都城民上香祈福的太廟群,其中供奉著近百位圣人的塑像。

  年關將近,百圣大街人潮涌動,男女老少、虔誠信徒、讀書的學子,全都向太廟涌來,上香祈福。

  壽陽公主和呂楊讓馬車停在百圣大街上,隨行人員也都被打發在外,兩人信步走入太廟,四處參觀。

  大多數香客只選擇一位或幾位圣人進行供奉,其中香火最為旺盛的乃是九圣殿,其中供奉的是開朝九位大圣人。

  大匡皇朝第一位圣人是楊易人,著述《先天五太書》。真實的身份是殷墟皇朝最后一位皇帝殷殤帝的私生子。他的母親是弘農楊氏族人,從小跟隨母姓。就是這位私生子,以無上毅力和智慧開辟了圣道,建立了大匡皇朝。

  第二位圣人:李天聽。楊易人的大弟子。著述《大道經》

  第三位圣人:孔慈,號濟民。楊易人的第七位弟子,著書《大詩經》《小詩經》,人稱詩圣。

  第四位圣人:徐翰林,大匡皇朝第一任太學院院長,晚年回鄉桐城,著書《臻尚之書》正是這位圣人,才華經天緯地,日后有成就的學問家,都稱為翰林。

  第五位圣人:周禮,著書《匡禮》

  第六位圣人:王道泰,著書《泰皇經》,不過現已失傳。

  第七位圣人:楚天宏,著書《宏樂》

  第八位圣人:公孫百曉,著書《殷墟》,也叫《光陰神照經》

  第九位圣人:李玄魚,著書《虛空陰陽書》

  這九位圣人,大匡皇朝立國之前就晉升圣人,為百世敬仰的存在,后人只能仰望,無從超越。大匡皇朝建國百年之內,這九位圣人一一飛升。

  九位圣人當初建立大匡皇朝,生民朝拜,突破了圣人道業,進入天人道業,飛升天外,后來的數十位圣人,也都飛升方天外。天外之界,實在令人遐想,可惜對于天外的真實描述,只零星記載于典籍,世人所知不多。

  諸位圣人雖然隱修于百圣太廟,但是早年全都在大匡各地建立書院,代天育人,傳道授業。七位圣人其中有一位,最早達到了第三重的巔峰,有望百圣齊鳴,這就是楊希夷圣人。

  數十年來,存世的圣人只有七位,其中有六位臻至圣人道業第二重,還達不到第三重百圣朝賀的層次,不過最近幾年,真鑒圣人倒是后來居上,晉升圣人道業第三重,成就繼楊希夷之后修業最高的圣人。

  存世的七位圣人,分別是太學院楊希夷、白鹿書院俞晚林、嵩陽書院朱曦、廬山書院安逾時、青城書院劉乘鶴、昆侖書院葉昭陽,以及真知求鑒石塔的真鑒圣人崔寶。

  楊希夷圣人修業最高,呂楊發明煉丹之術后,似乎是感應到大匡中興之世業已到來,他閉關而出,這位圣人呂楊見過,是和自己的導師真鑒圣人齊名的人物,號稱是當代第一圣人。

  壽陽公主和呂楊先祭拜了九圣,每位圣人上了三炷香,然后轉到楊希夷圣人和崔寶圣人的塑像前,給他們兩位上香。

  用法力將香火點燃上香的一刻,兩位圣人便感應壽陽公主和呂楊的念頭了。

  幾乎是同一時刻,呂楊和壽陽公主腦海里面便傳來楊希夷和真鑒圣人的聲音,竟是喚他們前去見過。

  “殿下,看來咱們還是很受圣人們看重的,這才進來,兩位圣人便親自傳喚了!”呂楊笑道。

  壽陽公主振奮,凝重道:“我這位長輩和你的導師均是傳奇的人物,能夠得到他們的親自傳喚,想必是有重要的事情吩咐!”

  穿過幾重回廊,把守關隘的侍衛都認得壽陽公主,不敢阻攔。

  百圣太廟的后園十分廣闊,囊括好幾座山和大片森林,以及好些個大小平湖,這里是圣人、宗師們常年隱修的地方,從來不對尋常的民眾開放。進入這里,就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因為神都的繁華喧囂在這里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神秘寧靜的修行氛圍。

  呂楊呼吸了幾口空氣,感覺整個心靈沉靜下來,仿佛波瀾不興的平湖,能夠清晰地倒影著天地萬象。

  “每一次來,都感覺這里是不可多得的福地,若是能夠安安心心在這樣的環境里修生養性,專注道業,未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壽陽公主突然感慨道。

  呂楊點點頭:“殿下諸事纏身,難有逍遙快活的一天,不過待兩河流域平定之后,殿下能否拋下一切潛心修行?”

  “本殿倒是想呢,不過世事如棋難以預料,呵呵,誰知道呢?”壽陽公主搖搖頭。呂楊微微皺眉,感覺壽陽公主過于執著,圣道中人,功和名能夠兩全的畢竟不多,自己不相信壽陽公主能夠兼而有之。

  即便是呂楊自己,如今也在尋求功名的極致,不過到了現在,呂楊感覺自己必須有取舍,要么專注于功,要么專注于名,這便是抉擇,也是自己未來的出路。

  放下一切,便如另一個世界的仙人,遁出凡塵,不理俗世,專注于修業,一心專修五轉道業,獲得相應道業,這便是功。

  功關系自己最切身的利益,功高,獲得長生,乃至成就天人飛升天外,這便是功的極致,呂楊向往這樣的道路,目前選擇這條道路的代表有真鑒圣人等。

  名則是著書立說,或者主政一方,造福萬千黎民,以此功德進修,或可成就天人飛升天外,這便是名的極致,選擇這條道路的有楊希夷、楊文思、幾位閣老大人等人。

  呂楊現在著書立說,名望日高,功德日顯,修行低的時候,沒有感覺出功名分途的必要,但是晉升宗師,選擇修行之路便成了必然。

  從古至今,能夠兼修功名而飛升天外的儒者,除了九圣外,畢竟只有少數,更多圣人則是選擇功業,而非選擇名業。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