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749 不生事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顯而易見的,這樣的討論也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結果,最終結果就是在次年的學術委員會會議中,再出一份標準研究報告,繼續討論。

  隨后,正好接著標準化報告的尾聲,輪到張逸夫來做報告了,《現場總線技術在電力自動化中的應用》,多么的應景啊,施羅德你還要再明顯一些么!

  張逸夫沉吸一口氣,開始自己的報告,既然是特邀報告,肯定要展現一些水平,聊一些干貨,不然丟的是中國的臉。

  他首先道出了一直以來的比喻,現在的電力自動化的系統,就像一堆雜亂的積木一樣,硬把他們貼在了一起,而總線,正是將來有機鏈接每一塊積木之間的橋梁,前面的標準化討論中也已經說到,合理的通訊標準是重中之重,作為率先采取熱控、電氣全面自動化,采用全面的現場總線運作的E1,我來聊聊想法和經驗,希望能在統一自動化標準的道路上,盡一份力。

  張逸夫就這么從很淺的點進來,逐漸深入去談自己的看法。

  報告分為三層。

  一是為什么要實現?

  二是怎么實現?

  三是我們實現到什么程度了。

  多數人本來沒把中國代表的發言當回事兒,只是看過會議日程,覺得這位中國人是某些家伙強行搬來助威搗亂的,然而越聽下去,越覺得深。

  不因別的,只是他們沒有參與E1評測,對于張逸夫這些天馬行空的理念尚且不提,關鍵是他們已經幾乎實現了?獲得IEC認可了?

  這可就真的是領先于世界水平了。

  怎么可能有人一抬腳,就站在世界之巔?

  因此大多數人一開始覺得這人是來瞎忽悠的。

  然而越聽越真,尼瑪細節都談得非常詳實,跟著這個思路走,一切好像真的沒什么問題,我們為什么不早用以太網!另外你們算法和程序是怎么跟上的?

  更多的人開始不停記錄,思考。憋問題。

  張逸夫也是有備而來,適當的時候展示出了IEC的評測報告,以及官方評價,這是刻意拜托施羅德搞的。為的就是怕有些時候,別人不信他空口無憑,得有個權威的蓋章。

  大家仔細審視過投影儀上的畫面,才真正重視起張逸夫和他的發言,他可以空談。IEC可是嚴謹的,沒點干貨,不可能出這種報告。

  其中一些人也注意到,張逸夫所謂的實現,只是基本實現,那個E1系統,根本沒在哪個電廠、變電站中實現過,一切都是理論和試驗環境上的,IEC的評測也明確是“試驗中”,而非“實踐中”。

  當然這也沒什么去質疑的必要。這里本身就是最前衛,最尖端的技術交流,需要的就是投石問路,引路,開路。

  張逸夫的報告最后落實在E1上,如今恒電也參與到了北漠電廠的設計工作中去,與ABB西門子等廠家共同合作,在建設階段,就會統一很多事項,后續的實際自動化建設中。也有統一的計劃,一些設備難以統一的接口,也在接洽與商討方案中,不過最關鍵的通信問題。PRO已經完美解決了,他也同樣遵循著IEC的通信標準,在未來自動化標準制定過程中,無論是PRO在電力自動化中首次大規模應用,還是恒電的E1系統的落成,都將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發言結束。眾人大約有半分鐘沒有說話,基本都是在消化他所說的東西。

  這些設想,實際上早有人提出,只是當時的技術環境還不滿足,甚至現在也不一定滿足,否則西門子之類的家伙早就會搞了。

  但現在一個中國人說自己把這些東西都串起來了,說的有模有樣,很多細節和解決方式都具有啟發性,這實在難以理解。

  不如暫時忽略“中國”這個事實,放下這層有色眼睛,就當這個報告是一個技術領先國家說的,嘗試去接受它,研究它。

  坐在靠前位置的一位成員率先抬了抬眼鏡,看了眼張逸夫的會議名牌后說道:“張先生說的很好,遺憾的是我們并沒有機會見識到E1的雛形,請問在做有人有幸參與么?”

  施羅德與當時在場的加拿大人同時舉手,而后施羅德示意你說吧,我不說了。

  加拿大人點頭道:“當時我在場,E1的表現確實很驚艷,即便那只是在試驗室里,但出色的系統性能已經被證實了。落到實際建設上,很多硬件設備恒電都會采取進口方式,與各大廠商合作,在當時的說明中,已經給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至于這次報告的要點——現場總線技術,在E1投產之前,確實還無法得出有效結論。”

  “是的。”張逸夫笑道,“雖然我有100的信心,一切設計上的難點都已經攻克,但PRO總線標準是否能夠高效穩定的進行支持,依然要看投運后的效果。”

  “這點大家請放心。”施羅德連忙說道,“PRO標準已經在工業控制中有過豐富、全面的應用經驗和基礎,完全足以支持發電行業。”

  “我更關心E1系統本身。”另一位成員直言道,“這太具有突破性了,而且中國的電廠已經在建設階段,一年多后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系統,無論是恒電還是中國電廠的管理者,都太有魄力了。”

  學術交流中,環境就是好一些,沒那么多質疑或者瞧不起,多數是贊嘆,措辭也是“魄力”,而不是魯莽一類的詞語。

  “謝謝你的稱贊,不過我受之有愧。”張逸夫也隨即謙遜起來,“按照我的本意,本該是E1投產后再做這類報告的,但此番受邀,盛情難卻,我來之前一直怕大家認為我是在……”

  張逸夫說著,想不清該用什么詞,趕緊問身旁的邱薔:“‘吹牛逼’怎么說?”

  “……”邱薔真的很難,翻譯工作太折磨人了,但她還是很快說道,“Bragging。”

  “對,Bragging。”

  眾人都笑了起來,這位英語水平并沒有剛剛報告聽上去那么好。

  張逸夫也自嘲道:“我的英語老師要求80美元的時薪,我實在雇不起了,所以還是懇請這位女士暫時當我的翻譯。”

  又是一陣笑聲,大家距離也拉近了些。張逸夫并沒有中國參會者常有的那種過于嚴肅呆板之態,專業之外,給人的是陽光小伙子的感覺。

  很快,開始有人問到一些不解的細節,張逸夫也一一解答,主要集中在復雜控制方面,包括負荷、蒸汽壓力、轉速、水位等等,這里面需要實時分析大量數據,會造成通信量的劇增。

  這一點自然是E1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到的。不同于傳統的,將控制和處理功能下移到現場的做法,由于各子系統之間的互聯,那會樣才會導致通信劇增的麻煩,恒電將堅持一貫的理念,集成控制,通過PRO與TCP/IP通信協議在“大腦”解決分析這些問題。

  進而引申的問題就是通訊受阻。

  于是張逸夫又不得不聊冗余方面的設計……

  沒完沒了,張逸夫的報告已經遠超了計劃時間,卻也沒人阻止,連主持人都忽略了時間。這就是學術探討,氛圍很自由,并沒有太過死板的要求與目的。

  張逸夫自然也不敢只顧自己耍嘴皮子,多次引出胡海濤,讓他談兩句,不要讓這位領導顯得特別醬油。

  半天的交流結束,下面的議程只得往后推了。

  午飯的時候,張逸夫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湘港和彎彎的參會成員都與大陸這邊刻意保持一定的距離,湘港那邊還有理由,緊抱英美大腿,與那邊交流更多一些,彎彎則是與日本人走得更近一些,僅有的兩三名參會者,干脆和日本隊伍坐在一起。

  張逸夫本來想拉著胡海濤過去聊聊認識一下,對于他來說這都是讓更多人認識到恒電微機保護和E1的機會,港臺市場也剛好是一個正式出口之前的突破點,一家人肯定更容易聊。

  胡海濤卻對此沒什么興趣,中國團包括他在內的大多數人跟港臺交流都十分有限,主要是湘港那邊的人有些瞧不起這邊,不想自尋沒趣,而與彎彎之間有比較深的政治淵源,生怕說多了出問題,他也勸張逸夫不要多話。

  張逸夫想想也對,湘港電力行業無論是資本上還是技術上,暫時都對英國體系有著絕對的依賴,而彎彎由于自身地理原因和貧瘠的能源分布,發電系統則更偏向借鑒日本,核電已經成為主流方向,幾乎都是進口的日本設備。

  近在咫尺的一家人市場,也不是那么容易進去的啊。

  胡海濤說的也對,與彎彎交流在政治層面上更為尷尬,盡管沒有上升到國家大事那種政治,而真的是電力系統技術這方面。做個假想,現代戰爭中能源供應幾乎就是古代戰爭中的糧草,誰能破壞對方的電網,等于幾乎就是切斷了對方的后勤生產。大陸還好,遼源廣闊,可彎彎小島卻時刻都保持著危機意識,不愿透露過多的電力細節,這種心情本身就會給雙方的技術交流造成巨大的隔閡,至于微機保護和自動化系統,他們自然更不敢用大陸品牌了。

  思來想去,張逸夫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跟著組織走吧,別多生事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