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河西走廊的農業有祁連山山脈的高山雪水的支撐,西域地區的農業同樣也有天山高山雪水的保障。
這些高山雪水受小冰河影響不會那么大,明王朝將西域地區開發出來,這里的農業受災情況不會那么嚴重。
重點還是如何引灌雪水的問題,在西域地區實際上已經有相關的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是昔日漢人在西域從事農業的時候留下的技術,經過一番發展之后,已經比較成熟了。
西域地區的水利設施主要就是坎兒井,這種井是西漢時期漢人開發西北地區發展起來的。
漢代尤其是漢武帝的主要功績之一是開發了廣大的西北地區。當時把移民實邊和修渠屯田作為抗擊匈奴侵擾的組成部分,這時西北地區成為僅次于關中的水利重點地區,水利工程技術也大大提高。
如今在吐魯番盆地,依舊有很多坎兒井存在。葉爾羌汗國之所以擁有農業和手工業,首先就是因為與了漢人留下的灌溉設施,從而有了農業。有了農業的支撐,手工業自然而然的就也涌現了出來。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后世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而明代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倒是沒那么多,有大片土地沒有被發開出來。所以接下來在吐魯番盆地的農業開發,首先就是修建大量坎兒井,將高山雪水引入地下,然后輸送到各片農區進行灌溉。從而開辟出大片大片的棉田。
西2style_txt;域的棉花產量是全國最高的地區,這里的氣候非常合適棉花生長,只要保障灌溉和管理,皮棉產量突破100公斤完全是輕輕松松的。而關內各省的棉花畝產,一般都在100左右上下,主要看灌溉條件和管理。西域則是有天然氣候上的獨特優勢。在相同的管理水平和灌溉條件下,西域的棉花產量要高出一截,而且棉花質量也最好。
整個西域開辟個2500萬畝以上的棉田完全不是問題,一戶棉農經營50畝棉田來計算,需要50萬戶棉農。
朱由校在紫禁城噼里啪啦一算。50萬戶棉農算下來,如今準噶爾部占了5萬戶的定額。還有45萬戶。
至于這些土地,正好用來安置裁撤下來的邊軍,如今還有三個鎮的邊軍沒有裁撤,正好可以把這些邊軍安排到西域去。
“寧夏、固原、甘肅三鎮軍戶經過統計之后,實際擁有軍戶23萬戶,這些邊軍全部移民西域,每戶分配50畝耕地,需要分配土地1150萬畝。棉花種植業還有1100萬畝的缺口。”朱由校一番計算,發現開發西域還是需要大量移民的。
畢竟西域不僅僅只有棉花種植業,那么大的地方,把水利設施修一修,起碼能開發個五千萬畝以上的耕地出來。
另外棉花種植業是需要工人的,一戶棉農一年下來經營50畝棉田,到了秋天發采摘棉花的時候,一戶人家肯定是忙不過來的,畢竟這年頭可沒有什么機器采摘。
不僅需要農民,還需要工人。
移民是肯定需要的,但是勞動報酬比較低的農業工人從哪里找呢?朱由校很快就把目光瞄準了葉爾羌汗國的那些異族。
干脆搞一個圈地運動,剝奪那些信仰極端宗教的異族的土地。
那些土地就分賞給建立了軍功的官兵,這些官兵移民與否并不重要,可以成立一個農業公司來進行生產,把那些異族變成農業工人進行管理。
再用生產兵團開墾一些耕地,就可以把整個西域的農業資源開發出來了。
開礦、修路之類所需的工人,則從關內招募漢民進行了,這些普通漢民沒有軍功什么的,西域也不是毫無基礎的海外地區,就不分給土地了。
工人們能富就富,不能富國家保證他們通過勞動可以獲得基本生存所需的收入。萬事萬物都是陰陽輪轉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工人吃點苦實際上不是什么壞事,只要國家保障他們的生存權,不讓他們的基本權益受到侵害,自然而然會有回報。
讓每一個漢民都能富裕,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那是理想主義。每個人福報,都是自己付出得到的。可憐人必然是有可恨之處,沒有無緣無故的貧窮。
朱由校如今的思想是比較務實的,不會去走理想主義的歪路子,后世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實際上都是理想化主義。資本主義的理想化在于公平競爭,但人都是有劣根的,怎么可能會自由競爭呢?一個富人的兒子,會和一個窮人的兒子公平競爭嗎?所以后世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包裝之后確實讓人感覺很美好,實際上他們的市場已經高度壟斷,而一個真正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存在壟斷的。
社會主義同樣也是理想化的,主張公平分配。但人性的劣根造成了分配環節不可能公平,生產環節出的力氣也不可能公平。中國上古時期的大同社會之所以能夠維持較長一段時間,主要是當時華夏部落是一個修行文明,君主不僅是管理著人民。同樣也是修行界的老大。整個部落的人民淳樸自然。沒有私心。
之后華夏部落一些人不愿意修行了,產生了私心,開始想著如何享樂、偷懶,人性的劣根逐漸產生,最終大同社會只能走向崩潰,道家修行界與世俗界這才分了家。修行界精英離開之后,世俗界就因為生產力的不足,又存在大量浪費。迅速墮落為奴隸社會。
后世的蘇聯老大哥雖然比較壞,但在關鍵時刻卻給中國上了生動的一課,玩著玩著就玩解體了,而且還死的很慘,從一個原本有美國二分之一產值的國家,淪為一個三流國家的產值。這才讓中國領導人意識到理想化的社會主義走不下去了,而玩理想化的資本主義將會死得更慘,所以才走出了一條比較務實的新社會主義道路,開始正視現實、尊重現實。之后只用了三十年,就趕上了歐美。證明這條道路并沒有走錯。當然快速發展,確實導致了很多問題。但在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的歷史問題上,后世的中國卻是做到了。
朱由校作為穿越者,能借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理想化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他都不會去走。而是大幅度的借鑒后世中國的模式來發展大明,還是那個理念——正視現實、尊重現實。
朱由校能保障的,就是底層百姓能夠更安定的勞動,在他們積累了足夠的福報之后擁有暢通的上升空間。至于那些不知努力和付出的底層百姓,那就只能保障他們不被餓死。
有句話叫救急不救窮,沒飯吃可以請他吃飯,但如果是為了買什么東西,那這錢是不能借的。
管理一個國家同樣也是如此,救急不救窮。百姓窮得沒飯吃,朝廷可以賑濟他們。并為百姓提供勤勞致富的條件,如果是百姓所生活的地區環境問題造成貧窮,則可以移民,例如黃土高原上的百姓,因為資源太貧瘠,導致普遍的貧窮,這不是勤勞就能改變的,這時候就需要將他們移民到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并做好安置工作。
同時朝廷要做的就是保護那些勤勞致富的百姓的權益,不讓他們遭到權貴的欺壓、敲詐,不讓他們被奸商通過操縱金融和市場等方面盜取財富。
總的來說,就是通過國家干預的手段,構建一個比較穩定的大環境。讓天下億萬人民百舸爭流競上游,在國家干預之下,即實現一定程度的公平分配,又實現一定程度的市場公平競爭。
這就是半資本化、半社會主義的務實國策。
朱元璋建立的明代小農經濟制度,實際上也夾帶了很多理想化私貨,本意是非常好的,很為底層百姓考慮,但理想化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這才導致了明代中后期資本家崛起之后,對國家造成巨大的沖擊,朝廷自然就懵逼了,一下子不知道該怎么辦。張居正也正是看到了這些問題,才提出了改革。結果張居正一死,馬上人亡政息。
接下來大明一旦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貧富差距還會進一步的擴大。人挪活樹挪死,到時候窮人一個很好的出路就是移民海外。
人只要努力付出,不被國家機器和天地碾壓,總會有所回報,三十年河東必然三十年河西,不可能永遠不變。所以在一個穩定的大環境,就是確保個人命運盡可能的不被碾壓。
工業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力,從而更好的抵抗大自然的天災,建設一個更穩定的大環境。天災就是干旱、洪澇、地震等等,就是外部戰爭、內部壓榨等等。
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下,饑荒能夠被避免。國家綜合實力提升,也可以抵抗外部入侵。除了這些之外,還要有更加公平的財富分配手段,以及對普通百姓的權益保障。這些都不是理想化社會能夠實現的,因為這個世界上除了有好人,還有壞人。
每一個國家,都有壞人,這些壞人就是攪屎棍。內部制度和法律必須能夠制裁這些壞人,才能避免內部的。
因此朱由校在移民的時候,未必要給普通的移民百姓分配多少土地,給他們直接發多少錢,而是讓他們擁有一個可以努力奮斗的機會。如果連努力奮斗、付出的機會都沒有,那自然只能窮一輩子了。
移民的最大好處,就是給了那些窮苦百姓有了一個可以奮斗的小天地。
至于分配土地給邊軍,那自然是需要的。畢竟軍戶也是國家編制,現在朝廷要甩掉這個編制,自然是要給予一些補償的。
補償這些軍戶也不是直接發多少錢,而是讓他們可以直接獲得一個可以奮斗的平臺,至于能不能在這個平臺上站穩腳跟,朝廷只是把該做的都做到位了,碰上天災會給予救助,沒錢買種植、耕牛什么的,朝廷也會給他們貸款。但這樣的支持下還站不穩腳跟,那就是自己的問題的,朝廷最后給他們的保障就是餓不死。
朱由校在紫禁城一番計劃之后,就把西域的農業資源分配方案拿了出來。
向西域移民的政策也立即出臺了,各省討生活很艱難的百姓都可以移民西域,朝廷提供全部的路費。到了之后,那邊隨著開發的進行,自然會有很多工作崗位,過去了也不用怕失業,只要肯努力做事,生活水平水平馬上就能有所改善。
最高統帥部、兵部、戶部也在朱由校的指示下,很快拿出了一個寧夏、甘肅、固原三鎮邊軍的裁撤方案。
最后三鎮邊軍也進入了裁撤階段,預計兩年之內完成移民。兩年之后,九邊軍鎮就將正式成為歷史。
而北方各省的衛所,也進入了最后階段的裁撤,年內就可以完成裁撤。各省守備旅也都已經組建完成,有些省份則安排了兩個守備旅,隨時準備彈壓叛亂、進剿流賊,以維持地方穩定。
而在西域,盧象升在平定了準噶爾之后,讓全軍修整了半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將防范布哈拉汗國的邊防,以及對準噶爾部的安置大致處理清楚之后,隨即調轉兵鋒,對葉爾羌汗國發動再次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