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448章 登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柴榮率領北伐大軍,拿下了雄州和霸州之后,契丹和大周,便以巨馬河、白溝河為界,各聚集十余萬大軍,南北對峙。

  白溝河,發源于太行山脈,途徑山西東部,一路蜿蜒向東,匯入渤海灣。其中一段河道,在北宋時期名為界河,其實是后世的海河。

  李中易率領浩浩蕩蕩的船隊,在向導的指引下,直接越過了海河的入海口,繼續向北行駛。

  周道中不解的問李中易:“恩相,我軍若沿白溝河西上,甚至都可以直抵幽州城下。”

  幽州,也就是后世的紅色帝都,契丹人稱之為南京析津府,中原漢人一般稱之為幽州。

  李中易微微一笑,解釋說:“契丹的精銳騎軍,已經抱成了團,與其強攻之,不如先調虎離山,再尋機吃掉其一部精銳。咱們繞到契丹人的背后,把他們打疼了,白溝河的對峙才有可能解除。”

  幽州城下,如今聚集著契丹和大周的好幾十萬軍隊,李中易領著區區不到兩萬人馬,冒然沖殺進去,就算是可以重創契丹的鐵騎,損失也絕對小不了。

  所以,李中易在給的柴榮的奏章里,開宗明義的就提出了圍魏救趙之策。

  柴榮雖然重病纏身,卻也不至于昏聵到,強令李中易和十幾萬契丹鐵騎硬拼的程度。

  李中易陛見之時,柴榮雖然已經無力親批奏章,卻也借著此前所賜的紫金腰牌的威力,默許李中易便宜行事。

  兵法早已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李中易可不是一般的領軍大將,他這個副相的臨機處置之權。尤在殿前司副都點檢,趙元朗之上。

  如今的局勢。其實也異常的詭異,大周和契丹雙方,各擁精銳十余萬。

  雙方誰都不敢先撤,卻又無力一口吞掉對方,這就屬于典型的麻桿打狼,兩頭都怕!

  李中易在獲得了柴榮的授權之后,第一個想到的偷襲目標,便是榆關,也就是后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榆關,是連接契丹人的中京道和南京道的咽喉要道,中京道的牛羊牲畜,南京道的糧食,都要經過此地轉運。

  這榆關的地勢十分險要,卻偏偏因為地處契丹人的“大后方”,據大周派往契丹的細作回報,榆關的軍備一直異常松弛。

  更重要的是,榆關就在渤海灣的邊上。李中易率領的大股船隊,可以十分方便的展開偷襲行動。

  進可攻,退還可守,可謂是兩全其美。

  三日后的下午。乘風而來的龐大船隊,緩緩駛抵榆關以東大約三十里的一個勉強適合停靠大船的小海灣。

  楊烈千算萬算,卻完全沒有料到。兩萬大軍和戰馬,登船雖難。下船卻更是難上加難。

  濱州的渡口,雖然不可能同時停靠千余艘民船。可是,濱州的黃河大堤卻不僅異常平整,而且遠遠高出河面。

  只需要通過跳板,兩萬大軍就可以直接登舟,并不需要都擠到渡口。

  可是,眼前的小海灣的水平面,卻遠遠的低于大周水師戰船的船舷。

  李中易率領周道中,遠征高麗的時候,其實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整個藍星的第一場兩棲登陸作戰。

  看見楊烈愁眉苦臉的樣子,李中易不由翹起嘴角,順手接過竹兒遞來的一疊厚稿紙,塞進了楊烈的手中。

  “你拿去好好的看一看,吃透了之后,再領著參議司的人,組織好此次登陸作戰。”李中易心中隱隱有些小爽,楊烈這小子終于被難倒了。

  楊烈碰了一鼻子灰,終于不敢再傲嬌,他捧著李中易寫的登陸計劃,如饑似渴的閱讀下去。

  李中易懶得理會楊烈,按照他的計劃,類似的登陸作戰,肯定會在以后反復的上演。

  楊烈一直沒吃過大虧,性格逐漸有些孤傲,李中易一直想敲打他一番,恰好有了這么一次機會,也就故意藏了好幾手。

  說白了,李中易就是想讓楊烈知道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世界那么大,總有一些未知的事務,需要聰明人去探索。

  李中易望著漸行漸近的小海灣,不由得心潮起伏,壯懷激烈!

  英武如唐太宗李世民者,卻在遠征高句麗的事情上,栽了不小的跟頭。

  然而,李世民的所謂犬子,唐高宗李治,卻完成了虎父一直未能如愿的鴻圖大志,順利的平滅了高句麗。

  究其原因,唐太宗雖然武略過人,卻犯了和隋煬帝一樣的錯誤,始終只從陸路進攻高句麗。

  俗話說得好,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隋煬帝和唐太宗從陸路調運兵馬,錢糧和民夫,送至千里之外的遼東。路上的消耗,實在是太得驚人,即使是盛隋和盛唐,也絕難吃得消。

  相反,唐高宗派遣的蘇定方、李績、薛仁貴都名將,卻是水陸并進,令高句麗腹背受敵,最終被攻滅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大清帝國空有近百萬常備軍,卻由于調動不靈,竟然被英軍一路從南打到了北,輸得很慘。

  李中易心里非常清楚,論及在草原上的機動能力,全族皆是騎兵的契丹人,肯定比步騎參半的北進周軍,要強得多。

  可是,李中易現在手握千余條民船、商船和水師的戰船,利用海上的機動能力,完全可以靈活出擊,攪得契丹人的腹地,雞犬不寧。

  楊烈畢竟是個絕頂的聰明人,他只讀了半個時辰的兩棲作戰計劃,立即恍然大悟。

  “老師,學生知錯了。”楊烈拜倒在李中易的面前,恭恭敬敬的叩了三個響頭,懇切的說,“請老師將指揮登陸的任務,交給學生吧。”

  李中易等的就是這一刻,自無不允的道理,不過,為了鍛煉楊烈的應變能力,硬是逼著楊烈,寫下了軍令狀,這才放手讓他去安排。

  楊烈按照李中易的預先制訂的計劃,首先下令,船隊轉到避風的一側。

  然后,在楊烈的指揮下,吃水淺的民船和商船,在船夫的駕馭之下,先行靠岸。

  隨行而來的船只,大多是被強行的征集過來的漁船,或是商船,船底吃水比較淺。

  幸運的是,海面上,無風,浪小。

  當大大小小的民船和商船之間,利用鐵鏈和木板固定好之后,水師的戰艦終于獲得了可以靠泊的機會。

  一時間,大軍魚貫下船,戰馬也被源源不斷的牽上了岸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