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六〇節 蘿莉在手牽著走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根據各種植物的生長習性和花期、花型等因素,對常綠藤本與落葉藤本間隔種植,合理分布,整條長廊種植了紫藤、木香、金銀花、凌霄、梅葉彌猴桃等13個品種、有3000多棵藤本植物。

  整個棚架呈現出一幅藤蔓相連、繁花似錦的迷人圖畫。木香、梅葉彌猴桃、絲瓜等藤本植物都將彌漫色香。清水甜子才是六歲的小蘿莉,力氣不大的哦,云落牽著蘿莉走過一段渤公遺廊,在承露臺上的餐飲前小憩片刻。

  這里是渤公島的標志性建筑、承露臺上張渤的花崗巖雕像。圓形的石臺上,渤公披著斗篷,正視前方,左手握韁,右手五指直伸為掌,很有指點江山的氣勢。再看看他的坐騎,豬首龍身,雕像附近的景墻說明這就是“豬婆龍”。

  傳說張渤為了疏浚河道,日夜挖山不止,感動了神仙,把他暫時變成豬婆龍這種神獸,一口吞掉蠡湖中興風作浪的狗形怪物,用嘴巴拱開“水犢門”和“蒲嶺門”,終于開鑿成功,接通了太湖和蠡湖。

  相傳蠡湖與太湖之間有南犢山、中犢山、北犢山,三山像筆架一樣相連,阻隔了蠡湖與太湖。每每遇到水澇或天旱,常常是田園荒蕪,民不聊生。到了西漢年間,張渤來到烏錫地界,率領百姓開鑿犢山,打通犢山門,使得蠡湖與太湖水流暢通。

  從此,烏錫成為鷗翔天空、魚戲淺底的魚米之鄉。“開了犢山門。氽出烏錫城”,就是烏錫百姓懷念張渤治水功績的口頭語。

  這座雕像,就是為紀念張渤治水事業而立的。在城雕兩邊。還有一組石質線雕,以明清木板刻畫的風格,向游客介紹張渤治理太湖、救助民眾的傳奇故事。來到這兒,瞻仰雕像,觀看線雕,緬懷先賢,感慨萬千!

  這座雕像。緊扣公園的環境和歷史,讓游客感受渤公的身世、個性、精神和追求。受到熏陶,獲得啟迪。

  豬婆龍,是人還是神?有兩種傳說,一是人變神。據傳說。張渤在太湖治水,決心大、毅力強、不怕苦,深深感動了天庭,玉皇大帝傳下御旨,讓他由人變龍。因為江豬力氣大又熟悉水性,就變為豬婆龍。

  變龍后,他吞下形狀如狗、常在蠡湖興風作浪的水怪,頓覺渾身上下充滿了神力,就用嘴巴拱開了犢山門。打通了水道。從此,烏錫就成了五谷豐登的江南水鄉。于是,天庭就封他為水神。

  二是神變人。據傳說。東海有條豬頭、龍身的豬婆龍,雖然生得怪、長得丑,但心底善良,經千年修煉得了道,上了天。可是好景不長,后因一次偶然犯了天條。被玉皇大帝貶下凡間。來到太湖邊上后,他變成了身上拖一片、頭上掛一片的窮小子。

  遇到好心人搭救長大后。到夜晚天黑時,他就現原形,變身為豬婆龍,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由此可見,無論是人變神還是神變人,都是說張渤是亦人亦神。

  這座雕像,根據傳說,融凡人與神人與一體。細看,張渤上身為人,可下身不見了,與豬婆龍融為一體了。張渤的坐騎豬婆龍嘴如豬,但耳如人,眼睛也似豬非豬,這分明是說,豬婆龍并非是一般的豬,它既似神又似人,也是亦神亦人。

  由此可見,雕像的作者,形象準確地表現了神話傳說,再現了神話傳說,讓人一目了然,過目難忘。這也就是這座雕像的神奇的表現力吧!

  張渤左手握韁,右手揮動,身著披風,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正在開掘犢山門。他好像一個指揮千軍萬馬向犢山工程進軍的大將軍。豬婆龍抬頭翹尾,飛浪走滔,力不可擋,充分顯現了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這座雕像是用從山東采購來的整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雕像高五米,跨度也是五米,用了重45噸的巨大花崗石。

  而雕像的落地點,選擇得極好。環顧四周,背后有蒼松翠柏為靠。前面,展現了寬闊的湖面。抬頭,鹿頂山風光盡收眼簾;低首,可見蕩漾的碧波敲擊著湖岸。更獨出心裁的是,這里建了園形承露臺,張渤和豬婆龍居中而立。

  年年歲歲承接上天飄灑下來的雨露,滋養著體力和神力,從而千年萬載保一方平安!這樣天人合一、天神合一的巧妙構思,可謂不是仙境勝似仙境。

  張渤是武陵龍陽人,生于西漢神爵三年,身長七尺,英氣勃發,先后與柳氏李氏為婚,生五子、一女、八孫,張渤精通道業,統領陰間兵馬協助鑿通河道。他要開挖一條運河,到桐汭河,經郎川,溝通南漪湖,直達長江。

  張渤因驅使陰兵開河,不讓夫人到前沿工地,事先與李氏密議,送飯時以鼓響三聲為約,必至。厥后,因遺食于鼓,鳥啄鼓響,王至鼓壇,乃知鳥為所誤。逡巡,夫人至,鳴其鼓,王以為前所誤而不至,夫人遂至興工之所,見王為大豬,驅役陰兵,開鑿河瀆。

  王見夫人,變形未及,從此恥之,遂不與夫人相見。圣瀆之功遂息。張渤從此隱居廣德橫山之巔,潛心修煉,夫人李氏亦至縣東二里而化。

  圣瀆之水雖涸為民田,廣德的老百姓還是感激張渤治水之功,于是就在橫山建造了祠山廟,塑像供奉,又在城關東門修建了“昭妃廟”,俗稱娘娘殿,世代祭祀。

  又據《烏錫志》載,張渤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于蠡湖位置適當,成為烏錫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庫。但因容積有限,連接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著牛犢山,所以影響了它的調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鬧水災。

  張渤治蠡湖水災的決心,感動了上蒼。上蒼就讓他變成一頭“豬婆龍”。他一口吞掉了在蠡湖興風作浪、形狀似狗的水怪,渾身上下頓時有了神力,便用嘴巴拱開了“犢山門”,疏通了“浦嶺門”,使蠡湖和太湖流水暢通。

  從此梁溪之畔的烏錫,成為鳶飛魚躍、五谷豐登的江南魚米之鄉。于是上蒼把他封為“掌管獄瀆”的水神。張渤治水的最后水利工程在廣德,死于廣德。葬于橫山。即唐朝天寶七年,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唐玄宗立壇祭雨而應,玄宗驚服神威,特敕封張渤為“水部員外郎”。

  鑒于張渤開拓江南,終生治理水患。發展農耕,經綸濟世,功蓋天下,似山高水長,建殿造廟供奉褒揚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敕封一座山為祠,封橫山為祠山,世代祭祀。自此祠山就成了張渤的代名詞,后來百姓們又在祠山后面加上了菩薩、大帝的尊稱。

  從此張渤就正式走上了神壇。成為祠山菩薩、祠山大帝了。橫山、祠山被稱為神地、圣地而顯名江東。后來由于歷代皇帝的加冕,對張渤的封號祭祀規模,越來越高。越來越大。自唐至清先后就有18位帝王對張渤進行了封禪。

  五代十國后晉南漢皇帝劉晨又冊封張渤為廣德王,由于歷代帝王的加封,最后競赫然封張渤為“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輔順靈佑普濟真君”18字王,同時對其祖父母、父母、三夫人、五子、五媳、一女、九弟、九弟媳、八孫、四侍從統有封號,以示尊崇。

  對張渤敕封朝代之久,封號之多。在所有神仙中,實為罕見。

  云落抱著清水甜子沿渤公島汀步小徑徜徉在東側沿湖岸線。一條曲折的木棧道,引領著一大一小兩個人走進了一片美麗的美人蕉花叢之中。

  穿過美人蕉花叢,在一片蘆葦蕩中,前面是一座九曲木橋,名曰琴音橋。琴音橋,多么好聽的名字,高低起伏的造型是否就是音律敲出來的。

  在湖中曲折的琴音橋兩側,生長著大片不知名的綠色植物。走在琴音橋上,仿佛踏響了鍵盤上的和聲。琴音橋的一側有一座美麗的小島。隨后來到三友小筑,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嗎?

  然而除了亭角有一片竹海,四周卻看不到松和梅,在周圍也沒有找到說明的文字。

  竹影婆娑,別有韻味。

  三友小筑旁的竹林,三友小筑有聯曰:五湖存野趣;三友報禪心。老嫗美人蕉旁站,紅花黃葉映美人。三友小筑覓松梅,陽光灑下一片金。秋高氣爽游太湖,皴透廋漏看佳石。

  冰明玉潤天然色,凄涼拚作西風客。不肯嫁東風,殷勤霜露中。綠窗梳洗晚,笑把琉璃盞。斜日上妝臺,酒紅和困來。

  青蓮橋位于渤公島景區南端,南北走向,結構為三孔花崗巖拱橋,該橋橋面平坦,橋身有別于江南古石橋,線條柔和;工巧精致、氣勢不凡。青蓮橋橋身總長30米,橋堍寬3.5米,橋面寬2.8米,失高約3.5米,兩頭各設20級石級。

  橋欄雕刻精美,立柱頂端刻有云彩花紋,形態逼真、十分優美。綠樹花叢中,“三友小筑”、“芙蓉亭”、“潤雪樓”、“浞雨樓”、燒烤屋圓木結構的亭臺和水榭式茶樓,散落點綴于湖岸溝渠畔,別有山野情趣;“望天亭”前斜坡上。

  櫻桃林內濃密的綠葉間,沉淀淀的枝頭掛滿了果實,讓人垂涎;在這里親近湖水、放飛心情,是久居鬧市的人難得的愜意追求。云落和清水甜子沿著左手彎彎曲曲的木制棧道進入湖區。柳蔭低垂,蘆葦密布,時有鳥啼從水面樹叢中低低傳來。

  遠山近水,蒼蒼茫茫,陽光照在湖面上,浮光躍金,有點刺眼。棧道兩邊每隔數十米就豎立起大理石碑,引導游客欣賞蘆葦、菖蒲、紫薇等,還配有照片和文字說明,向大家介紹此地的動植物和修建濕地公園的過程,饒有趣味。

  沿著湖邊的木板棧道信步走去,完全置身于煙波浩淼、殘荷片片的美景之中。一路上,秋風撲面,清香遠送,湖浪拍岸,真是趣味盎然,令人陶醉。不知不覺來到了掬月榭小憩。

  所謂榭,是建筑在土臺上或水面上的,一般是四面開敞通透的房屋。掬月榭是依水架起的水榭,是四面臨水的觀景平臺,供游容觀賞、眺望、小憩。

  這個榭與常見的小榭不同,它由東、西兩座很大的廳屋組成,兩廳之間,有長長的廊橋相聯,形成兩頭大中間細的啞鈴狀建筑。

  整個水榭全部架在湖面上,筑三條棧橋與周圍的湖岸相連。不僅如此,東邊湖岸上,還建有觀水亭,南面湖面上,更建有曉荷堂。這榭、亭、堂三座景觀,成半園形排開,似斷非斷,相互輝映,蔚為壯觀。

  掬月榭祟尚自然,追求古樸。上方屋頂,全用茅草覆蓋。下方的橫梁立柱、圍欄坐椅,概以原木為之。不僅梁末雕、棟末畫,而且椅末漆、欄未油,盡顯木質本色,真可謂回歸自然。這種古樸風格,與重樓疊宇、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榭、廊完全不同。

  這座水榭建筑風格古樸,但榭內楹聯頗多,游人覺得很是雅致,富有情趣。有一聯為:兩岸蒹葭編歲月,一湖煙浪記滄桑。兼葭,蘆葦的總稱,水邊所生。此聯語似乎讓人回首往昔,追憶先人治水拓荒、造福于民的功徳。

  掬月榭一聯為:來翫月賞荷且得閑情逸致,好憑欄品茗何須說劍吹簫。翫同玩。此聯似乎是誘人盡情玩月賞荷,無須去說古道今、吹拉彈唱。坐在榭中美人靠上,手抱茶壺,享享淸福。邀月軒一聯也有趣味:一路春風揚楚水;幾番秋雨洗吳山。

  聯語中有楚水、吳山二詞,可見作者意在登高遠望,凌空看到我國東南地區的吳、楚兩地,似乎一路跋涉在楚水邊上,多次在吳山經風歷雨,才來到太湖之濱,如魚得水,春風滿面。

  亭、榭、軒、堂等景觀中的楹聯,通常應切合景觀主旨,映照外周景色,給游人以啟迪和遐想。以上幾聯均可稱為上陳之作。

  掬月榭這一水榭,有扁額兩幅:一幅曰徼月,一幅曰掬月榭。它表明了主旨,是這座水榭的靈魂,其寓意極為悠深。

  徼月的徼,與邀請的邀相通,是求取之意。徼月,可理解為邀請明月。水榭的建設者異想天開,在榭內專門建筑了一個徼月的水潭:在水榭的東大廳內,居中用圍欄圍著一方很大的水面,水面上方,屋頂完全透空。

  每當夜晚來臨,皎月當空,人們就邀請月兒下來,在水潭中投射著一片銀光。此時此刻,我們憑欄俯下身子,伸出雙手就可掬起水中明月,捧在掌中賞玩。

  有一首曲子唱道:掬水月在手,杯盞莫停揚美酒,醉心月色解新愁。世事紛紛擾擾,人們若有這等掬水月在手的閑適與豁達,就能有一種浸透心扉的空靈之美,非仙似仙,漫步在人生路上,走向未來,奔赴遠方。

  觀水亭傳說是當年張渤觀天象、察水情的的地方。觀水亭篆書聯曰:觀浪涌波瀾開浦犢兩門恩施百代;測寒溫深淺接湖豁一脈惠澤萬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